“取得資訊已不再是目前投資的主要戰場。現在的投資關鍵是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你不需費心建立一個資料庫,而是要成為一個好的搜尋引擎,挖掘你想要的答案。在此之前,你必須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原因。我們不是在尋找可用的資訊,而是在尋找深刻的洞察見解。”—Ariel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quities資訊長Rupal Bhansali 1
在英國《紙牌屋》的原版小說中,議會官員Francis Urquhart曾對一位記者說,“也許我們應該從問問題開始。”
我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多年來,我意識到取得豐富的資訊在投資中只能贏得一半的勝利。若能具備提出好而正確的問題的能力將會讓你的投資表現有所不同。我希望能使用簡單的方法來發掘這些對的問題,很可惜這些方法並不存在。不管是取得資料、訂定合適的標準、了解你尋找的是什麼、為你的投資過程提供有價值的見解,這些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
從位於加州的送餐服務私人公司Spoonrocket的表現可以看出它提出了錯誤的問題。近期Bloomberg文章指出,公司的投資者從未質疑過公司最新的財報,它的財報相當地有“創意”,甚至到了荒謬的地步。例如,這家公司“無法達到傳統定義的獲利”,但是它的“每單位的邊際貢獻是正的”。他們必須排除“顧客服務成本、核心員工薪酬、辦公室租金和給送貨司機的銷售費用”才有可能賺錢 2。儘管公司表面看來成長顯著,客戶服務模式良好,但如果有人能夠直接地問出“你們真的能夠用這項業務賺錢嗎?”這個問題應該更有幫助。
Spoonrocket在三月宣告倒閉,在那之後它將一部分的資產出售給巴西的食品送餐服務公司。當然這部分交易的確是賺錢的。
雖然要對某個特定的產業或公司提出具體的問題並不是那麼地容易,我認為有一些問題能夠幫你決定是否要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究。這些問題不需要專業技術,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具備常識和求知慾。有許多的資金損失是受到情緖波動的影響和沒有仔細思考造成的。底下我會列出評估潛在投資標的時所需要問的一些基本問題:
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這個大方向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這可能是一開始最重要的問題。不管你之後是用股價淨值比、本益比、股利折現或者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等方法,你都需要評估你的投資標的價值。我們會避免選擇那些無法從它的商業模式估計獲利能力的公司(可以想像,如果公司沒有盈餘或者自由現金流量,要估計價值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財務情況讓人無法理解的公司(例如Enron)或者那些具有專有技術和營運狀況不能跟大眾分享的公司(像是血液檢測新創公司Theranos)。如果你不知道應該要如何對這間公司進行評價,顯然不應該將它加入你的投資組合。
我完全了解公司的獲利模式了嗎?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只有非常少數的投資人能夠回答出他們所持有的股票的獲利模式。比如,許多投資者會告訴你藥廠的主要客戶是醫生。但事實上,製藥公司除了提供醫生免費樣品或者找名醫幫他們代言之外,它們和醫生沒有任何的業務或財務上的關係。它們實際運送藥品的方式是直接分銷至藥品零售商,在某些情況下則直接提供給零售連鎖藥局、或透過郵件下訂、賣給專業藥局、連鎖醫院等等。它們和管理式照顧服務公司、病患和員工幾乎都沒有關係。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的潛在投資標的是如何賺錢的,就不應該下手投資。
這間公司在未來20年還會保持成功嗎?
公司擁有寬闊的“護城河”表示競爭者需要花上大把的時間和金錢來才能與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競爭。相較於其他公司來說,我們對Coca-Cola (NYSE:KO)在20年後將會如何做生意(雖然有時候他們的舉動讓人出乎意料,例如之前取得了養蝦場),會比較了解。當提到Building 19 3(便宜的好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它又瞭解多少呢?Building19並不會成為你的投資選項,因為它在幾年前就宣告破產了。不過,如果是像Lexmark (NYSE:LXK)這樣的公司呢?你能夠預測出Lexmark在2036年會做什麼嗎?如果你無法在30秒內說出一個簡短而堅定的答案,那麼你就不應該將它列入投資組合清單當中。
我所收集的資料是有效而合理的嗎?
這是一個相對主觀的問題,但它仍是一個關鍵。在投資的過程當中,最容易愚弄你的人就是你自己。獲取多項資料、瞭解它們的來源、作出任何可能的假設和確保這些內容的準確,對建立一個優秀的評價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當我看到了有大量的資料支持兩個完全背道而馳的觀點時,會讓我感到相當地高興。我喜歡把這看做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工具。
舉例來說,最近我看到兩位作者對Nintai Charitable Trust所持有的全球物流公司Expeditors International (NASDAQ:EXPD)的看法相當地不同。一位作者認為,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減緩、商品價格大跌、競爭日益激烈而價格也開始浮現壓力,使得全球供應鏈已經瀕臨崩壞邊緣。但另一位作者則高度強調它的優秀營運實力、深厚的企業關係、傑出的管理階層和緩慢但仍呈現上揚趨勢的國際成長。誰是正確的?我覺得他們都在某些方面正確。兩篇文章都列出了佐證資料還有仔調的調查,這兩篇文章中的論點都讓我上了一堂課。
我該如何“擊敗”我的投資標的?
在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當中,曾談論到“向零邁進”和“擊敗”投資案例的重要性。在多數的情況下,我使用我的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來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我將公司未來一年、五年和十年的現金流量減半。在檢視減半對評價的帶來的影響還有它的財務強度等等因素之後,我又將這些數值減半。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具,能夠評估潛在投資標的若面臨財務上的限制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例如,Nintai Charitable Trust持有的CBOE Holdings (NASDAQ:CBOE)在過去五年中自由現金流量平均每年成長14.3%。如果它的成長率減半到7.1%,會對公司的評價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成長率再減半到3.5%呢?這家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財務實力來處理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在你運行過這樣的模型後,你會發現能夠從容應付這些事件的公司所剩無幾。這些公司通過了Nintai Charitable Trust的測試,能夠再對它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結論
提出那些能夠讓你以不同的角度思考的問題,這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這更像是試圖在Google搜尋當中找到最好的搜尋條件(你聽過多少人說過“我非常不善於搜尋?”)。投資者們要能真正思考最需要被解決的事情是什麼,再提出最佳的問題來取得對他們有幫助的見解。在過去的20年來,投資資訊取得不易的問題已經逐漸趨緩。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他父親的證券公司工作時,也從來沒有想過會有GuruFocus這樣的投資網站出現。
資料的價值已慢慢降低了。即使在現今科技的協助下,也很難找到真正能夠為投資者帶來優勢的見解。如果你提出能夠洞察價值投資模型的核心問題,那麼你已經成功一半了。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分享你的看法和意見。(譯者/NE)
參考資料:
1. www.latticework.com有他的完整訪談。
2. “科技新創公司提出對‘獲利’的創造性定義”—Ellen Huet, Bloomberg 2016/05/15
3. 在新英格蘭長大的人都知道這跟Building 19¼、19½一樣都是實際的例子。
《GuruFocus》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