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 2330-TW )從 2020 年開始股價節節攀升,一舉將市值挺進世界前十,規模日漸龐大下還屢屢繳出驚人的經營績效,也讓台積電正式成為「護國神山」。不過,在台積電稱霸的晶圓代工市場,有一家韓國公司經常出現在報章媒體跟台積電做比較,正一步一步威脅台積電的市場地位,就是三星電子(Samsung, 005930-KR )!三星的強大不僅亞洲人懂,連近期美國總統拜登都要親自登門拜訪,解決世界晶圓短缺的問題,三星扮演重要角色,到底三星內部有什麼厲害的武器,支持它屹立不搖?本篇文章就來解密三星!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財報顯示,第 3 季銷售額為 67 兆韓元(新台幣 1.6 兆元),年減 13%;營業利潤 2.4 兆韓元(新台幣 573 億元),年減 77.8%。由於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需求疲軟,市場庫存水位過剩,客戶訂單一直削減,導致三星業績表現持續疲軟,第 3 季營收呈現連 4 季下滑。
三星集團的誕生
自從七八十年代開始, 三星(Samsung)從一個做低階組裝的企業到今天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巨頭,一路走來,很多人都在關注他們成功的原因。其實,最早三星是從日本「偷學」,花了很多錢請日本的一批擁有領先技術的半導體工程師們,在週末或者空閒的時間來韓國支援技術。那時候每個日本工程師身邊經常都會圍著五六個韓國的工程師,他們不幹別的,就為了學習、偷學;甚至有人回憶,當年三星的高層去日本半導體廠參觀的時候,也會在心中默記廠房的規劃、產線的設計。(資料來源:三星的電子與展望)
1997 年遭遇金融危機之後,三星集團做出重整。於 1998 年起,三星賣出了 18 家子公司,並且清算旗下 5 家公司,並將其集團核心事業定為:電子、金融、貿易與服務等三個核心領域,在韓國每五塊錢的產值當中,就有一塊錢是由三星集團所貢獻,相對於台灣最大民營企業台積電,其產值約只占台灣 GDP 1.2%,可見在極度的依賴下,韓國財閥的規模早已大到不能倒!
曾經在電視上聽到某個韓國學生説,台灣很好,他很羨慕台灣人,如果失業了,可以到夜市擺攤賣雞排,或是創業開早餐店,馬上就可以有自己的品牌。可是在韓國,如果沒有工作想要去賣石鍋拌飯,卻發現韓國規模最大的全州石鍋拌飯是三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開設的,根本沒有可以插旗的空間,難怪過去有人戲稱韓國人從出生到死亡,只要使用一種品牌就可以,韓國的三星集團,不只賣手機,還賣尿布,也開學校,賣壽險,甚至還開棺材店,無所不在。
三星集團子公司 | |
三星電子 | 三星火災保險 |
三星 SDI | 三星證券 |
三星 SDS | 三星航空 |
三星電機 | 三星工程 |
三星康寧 | 三星重工 |
三星網路 | 三星生命 |
三星的競爭者
但強大如三星,也有競爭者,三星最大的敵人莫過於台積電, 2010 年開始,兩者時常被媒體評斷較量, 2013 年台積電面臨三星「滅台計畫」,創辦人張忠謀在受訪時稱三星是「可畏的對手」,三星技術上不斷追趕台積電腳步,但產能與良率仍有一段差距,然而以三星的財力、企圖心、技術實力以及南韓政府的全力支持,它仍將是台積電可觀、可敬的對手。
近幾年來,在晶圓代工(Foundry)市場, 三星一直沒有放緩追趕產業龍頭-台積電的腳步,然而,在市佔率方面,三星仍沒有縮小與台積電的差距,後者依然在小幅、穩步提升著。目前,台積電約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 52% ,三星則為 18% ,三星已經在這一市佔率數字附近徘徊多年,一直難有明顯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在投資規模、市場影響力、技術先進性、良率等方面依然沒有放鬆,仍在全情投入。不過,三星也沒有喪失信心,特別是藉近兩年全球晶片短缺的東風,三星又祭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求在未來幾年有較大發展。到底三星靠什麼優勢繼續虎視眈眈?
三星的經營優勢
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三星集團已經成長為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如果細細盤點三星在半導體產業的高光時刻, 2017 年是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一年,三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巔峰,甚至完全掌控市場:全世界的中央處理器和快閃記憶體市場都由三星為首的少數幾家公司控制,以至於三星半導體部門淨利潤率一度接近 40% ,毛利潤率接近 70% 。三星能夠成為韓國不可或缺的公司,主要是依靠他們資源的投入,包括人力、錢、時間。
如果想要把資本、人力和時間高效、有力地結合起來,就需要像三星那樣,建立一套完整的體制來共同作用,這個體制並不簡單,除了前面提到的高效運用,還包含狼性文化、高效營運等等重要因素。下面就來細談這些優勢。
人力運用
在 80 年代,韓國的半導體產業貧瘠,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也不為過。那時候,很多韓國優秀的理工科學生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之後,會去美國讀博士,但學成之後,很少有學生願意回韓國。為了吸引這些高科技人才回國,三星去了矽谷。
那時候,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半導體頂尖公司的總部都在矽谷,而三星就在這些頂級公司總部旁邊開了一個北美研究院,用兩倍的薪資把幾百位在海外讀博士的韓國人才招到三星北美研究院。如果兩倍挖不到人,他們就會花三倍。幾年之後,三星戰略性地關掉研究院,那幾百位韓國高科技人才就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留在矽谷還是回到韓國?很多人考慮之後,選擇回到了韓國,所以當時有一批韓國的留美博士就回來韓國做半導體研發。現在看來,這一批人才,就成為了未來幾十年裡,奠定了三星在半導體產業研發裡的世界龍頭地位的第一批種子。
三星也會把自己的工程師送到美國去培訓、深造或者成為訪問學者,去了解最前端的學術動向。半導體是一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產業,學校裡面很多教授研究的都是下一代真正需要工業級量產的東西。而韓國的博士學生基本上都是拿三星等大公司的獎學金,不用博士生導師再額外出錢資助他們,特別受美國教授們的歡迎。
三星電子的現任總裁、三星半導體的董事長金奇南就是九十年代被送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子工程博士中的一名。三星半導體現在的四位高層,有四個博士,全部都留學美國,其中兩個院士,還有一位還是韓國和美國雙重院士,這奠定了三星半導體在全球研發的領先地位。同時,除了高薪招聘海外的韓國人才以外,三星還會透過高薪策略把韓國國內的頂級人才給網羅住。
三星花十年的時間去培養這些人才讓他們去美國讀書,在美國的公司工作獲得經驗,再用高薪資留住人才。同時,那時候美國也在扶持韓國對抗日本的半導體發展,三星內部的半導體製造工藝,和美國的半導體設備廠商一起研發,很多美國工程師,就留在韓國和三星一起開發製造工藝。
高額資本支出
半導體產業是一個很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首先,這是一個資本密度很高的產業;其次,半導體產業在國外相對比較成熟,產業週期性非常明顯,產業裡有波峰,有波谷;下游需求好的時候,大家會瘋狂地擴產能;在經濟不好、需求不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把產能關掉,也就是經濟學裡的需求和供給概念。
在這樣的環境裡,三星做了一件特別的事情,叫做:「逆週期」。三星的逆週期操作其實就是在全世界半導體需求小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去擴產。大概在 2010 年的時候,因為 2008 年金融危機還未過去,全世界的經濟仍然在最低谷,而三星卻在瘋狂地擴產能,追加投資,尤其在 DRAM 和 LCD 等等領域的生產線。這次的瘋狂擴產能,不僅沒有讓三星遇到供需危機,卻讓他成功排除掉一些往日的競爭者,直接把日本爾必達,還有台灣的一些廠商影響到退出市場。最後,DRAM 領域裡,全世界只剩韓國的三星、SK、美國的美光這三家廠商。從此以後,這三家廠商控制了全世界 DRAM 的供給。
這背後一方面少不了韓國政府的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因為三星「家大業大」,除了半導體,還有很多其他產業可以把收入撐起來。這一波逆週期操作結局非常成功,之後,三星在儲存、中央處理器、顯示等產業都成為世界第一。
時間投入
在半導體的研發裡,尤其是三星領先的儲存、顯示、DRAM 等領域,三星不光負責設計部分,同時也負責製造環節。半導體的製造是一個需要不斷試錯的環節,因為技術背後的物理和化學等問題太複雜,沒有辦法透過理論去直接推導,很多時候只知道技術研發的方向,但需要不斷地去試錯來獲得最終的正確結果。三星特別厲害的一點,是在快閃記憶體的領域第一個做出來 3D 堆疊的結構,這也是現在最主流的結構。這個結構非常先進,是三星投入了幾千名工程師,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不斷地去進行研發、試錯,才做出來的。那時候,三星充分運用人力與時間,讓工程師三班輪班,週末加班,幾乎全年無休。
三星的管理模式
那麼接下來具體講講,三星是如何做管理的呢?
有效投入資源
這也是三星做成半導體的重要因素。半導體是一個智力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跟傳統的網路企業不太一樣。網路企業有很強的網路效應,往往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資金 ,但後面成長效率會很高,比如花一塊錢的成本,可能能砸出十塊錢的回報。
但半導體產業比較特殊,公司發展要購買設備、投入研發、擴大產能,而且時間很長——投入多少就得到多少,投資回報的效率相對比較低。造晶片可能還相對更快,可能兩三年的時間就有成果,但如果做代工廠,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甚至更久。所以要想在這個產業獲得高成長,往往需要更系統的體制和更高效的管理。
狼性文化體制
三星毫無疑問是一家浸潤著「狼性文化」的公司,這裡面包含著韓國人從下往上的高效性:體制好,大家有一致的方向性,每個人都非常有前瞻性。三星從領導層開始就很有前瞻性,他們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定下長期目標,並堅決去執行。有的公司創辦人可能會希望「一定要半年能看到效果」,但半導體產業的特殊性讓這個產業通常很難達到快速的結果,半年甚至一年都只能收穫短期的結果。想要看到更深遠的未來,一定需要時間來等待公司慢慢成長。畢竟時間在變化,技術在更迭,很可能長期定下的計劃和市場會和當初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三星集團的前會長李健熙下定決心去做半導體,結果就是一定要做,不管砸多少錢、多少時間,都不被動搖。對於未來的技術方向,他很願意去把眼光放長遠。三星的邏輯是透過自己在下游電子產品的產業龍頭地位,上下游結合,充分預測未來的技術趨勢,集中資源做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產品。比如三星在 OLED 領域的案例:以顯示螢幕為例,原來手機的螢幕是 LCD (液晶)的,而三星很早就開始退出 LCD 產業,全面發揮效果 OLED。其實三星的 LCD 在當時的業務時間點還是賺錢的,但隨著中國廠商的崛起,三星覺得三五年之內沒有太大優勢,就直接果斷放棄 LCD ,聚焦在 OLED 上。
公司的組織文化
三星在過去貫徹的組織文化毫無疑問非常成功。但自從李健熙(三星創辦人李秉喆三子,三星集團第二任會長)去世後,公司舵手成為了李在鎔,三星其實也在經歷著嚴重的考驗,大家也在關注他們整個公司是否還能夠按照過去的方式去營運。目前看來,三星在半導體產業所具備的技術領先性、人才領先性,以及資金領先性,似乎在中短期內很難被超越。而且三星有非常健全的半導體產業線,不同的部門和不同的技術之間合作性高,有非常多的加成性,這也是三星非常大的一個壁壘。
但不可否認的是,半導體產業的技術迭代中的摩爾定律已經在逐漸失效的過程中,未來技術的迭代存在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三星的隱憂
南韓三星集團幾年前發下豪語,要在 2030 年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業者,然而目前三星缺少最高領導人,難以做出大膽決策,加上發展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不足,目前無法判斷能否達標,甚至超越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方面,三星的市占率始終無法追上對手台積電,三星需要大規模收購企業才能突破,但該公司缺乏領導人,副會長李在鎔官司纏身,且未獲特赦無法重返崗位,導致三星決策時會更加困難。
就算假設台積電未來幾年什麼都不做,三星的資本支出也得比目前多三倍。此外,三星也面臨代工技術能力不足的質疑,先前市場屢傳出其先進製程良率過低,導致大客戶高通(Qualcomm, QCOM-US)、輝達(NVIDIA, NVDA-US)有意轉單台積電。
三星晶圓代工的發展
前些年,作為巨無霸級別的 IDM ,三星一直覺得其晶圓代工業務水平還不夠好,視產業霸主台積電為「眼中釘」,並透過大力投資、挖角等措施,不斷完善其晶圓代工技術能力和客戶認可度。最為重要的是,為了提升競爭效率,三星於 2017 年宣布將其晶圓代工業務獨立了出來,直指台積電,目標先囊括台積電無法消化的產能,再挑戰台積電的王位。此外,三星在 2018 年 5 月整合 8 個原有的研究機構,為晶片代工業務設立專門的研發中心,表明推動相關業務深入發展的決心。
2015 至 2016 年,隨著三星晶圓代工先進製程能力的逐步成熟,其從台積電那裡奪得了不少大客戶訂單,收入頗豐。彼時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處於平台期(開始出現衰退,但對相關產業鏈的影響有滯後效應),對於相關晶片的需求量還是比較旺盛。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三星 Foundry 在 2016 年出現了大幅度的成長。
而到了 2016 至 2017 年,隨著台積電先進製程的進一步成熟,三星 Foundry 部分大訂單又被台積電搶了回去;此外,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全面衰退,其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對相關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大減。這兩個因素導致三星 Foundry 業務在 2017 年銷售額與上期相比大幅下降。
2019 年後,雖然三星開始投入重金全力發展晶圓代工,當時喊出在 10 年內投資超過 1,100 億美元發展晶圓代工與系統晶片設計能力,開啟了與台積電之間的資本支出競賽。
如今兩家晶圓代工巨擘交出截然不同的成績單,台積電營收與市占不斷攀升,毛利率與淨利率也屢創新高;相較之下,三星的晶圓代工市占率反而從 18.5% 下滑至 17% ,良率與漲價速度成為三星最難跨過去的檻。
三星做為一家整合元件製造商(IDM),看似自家產品線齊全眾多,但有利有弊;好處是有自家半導體產品可做為代工客源,壞處是容易與外部客戶產生利益衝突與信任障礙。代工合約是三到五年的長期合約,無晶圓廠(晶片設計)業者可能會擔心產品線的重疊或競爭,因此不願將設計好的晶片交給「亦敵亦友」的三星來生產,先進製程產品尤其敏感。此外,三星與蘋果(Apple, AAPL-US) 2018 年的法庭紛爭,也凸顯了三星的兩難困境。
雖然三星一連串大動作的成效仍待觀察,但是在聯電( 2303-TW )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相繼退出先進製程、英特爾(Intel, INTC-US)對 7 奈米以下的製程躊躇不前後,目前全球只有台積電與三星有能力向 7 奈米以下的製程挺進、延續摩爾定律。對三星來說,先進製程雖然門檻高,卻是設備與技術投資較有效益的「藍海市場」,因此它勢必會繼續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一爭高下。三星 5 / 24 宣布 5 年內對半導體、生物、IT 等領域投資 450 兆韓圜(約台幣 11.5 兆元),並創造 8 萬個工作機會。支出金額較前一個五年增加 30% 以上。據統計,三星前一個五年總計投資 330 兆韓元(約新台幣 8.43 兆元),保持蓬勃發展。
三星重要訊息整理
李在鎔正式升任三星電子董事長
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李在鎔 10/27 正式被任命為董事長,接掌南韓半導體龍頭,雖然各界早就期待他會升任,但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他將面對供應鏈危機、地緣政治緊張等重重考驗。
三星代工業務高層大洗牌、拚 3 奈米製程
為了加速自家公司的成長,三星電子已更換旗下半導體研究中心負責人,並任命公司副總裁兼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開發部門負責人 Song Jae-hyuk 成為該中心的新負責人。
不僅如此,三星電子也對旗下代工業務高層進行了洗牌,包括任命三星設備解決方案 (DS) 部門半導體業務全球製造和基礎設施副總裁 Nam Seok-woo,兼任晶圓代工製造技術中心負責人。同時,也任命記憶體製造技術中心副總裁 Kim Hong-shik,來帶領代工技術創新團隊。
三星電子去年底就宣布高層人事大搬風,不但撤換半導體、手機、消費電子三大事業主管,更把手機及消費電子事業合併,將經營重心轉向半導體;時隔半年,三星電子又將記憶體業務大將換到晶圓代工事業進行布局,以積極拓展晶圓代工事業發展。
有分析師認為,因為三星電子原先就有生產良率問題,以及未能開發第五代「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致命傷,遭受過代工客戶倒戈事件,因此該企業正在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此外,目前三星電子的代工業務正面臨重大考驗,其計劃最早在今年 6 月量產世界首個 GAA 的 3 奈米晶片,打算超車下半年量產的台積電,但三星先進製程良率,仍有一些疑慮。
三星追趕使台積電慌了!台積電開始開發 1.4 奈米先進製程
台積電 6 月將 3 奈米製程的研發團隊轉為 1.4 奈米團隊,因 2021 年三星代工論壇宣布, 2025 年量產 2 奈米製程,時程搶先台積電。台積電現在才要更進一步,領先三星開發 1.4 奈米製程。
台積電和三星一直競相開發 10 奈米以下製程。另市占率台積電勢不可擋,據市場研究調查機構 TrendForce 資料,台積電市占率 2021 年第三季達 52.1% ,遠超三星 18.3% 。不過三星仍在追趕台積電,目標是下半年使用下一代 GAA 電晶體技術量產 3 奈米,電晶體更小、運作速度更快。
三星有望奪取台積電部分市占率
近些年,三星一直在積極投資以擴大晶圓代工業務,並表示要在 2030 年前超越台積電成為代工業的領頭羊。對此,有分析師認為,儘管三星在短期內難以實現這樣的目標,但是有望從台積電手中奪得部分市占率。相對於台積電而言,三星在資金籌集方面具有優勢,因為該公司能夠通過其他業務部門的獲利來進行投資,如智慧型手機和記憶體部門。
目前,全球市場 8 英寸晶圓供給缺口近二成,使得相應代工產能非常吃緊,漲價聲浪不斷。三星正考慮針對旗下的 8 英寸晶圓廠進行投資,以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三星旗下的 12 英寸晶圓產線為全自動化生產,即在無塵室中借助架設在高處的運輸系統行動晶圓盒。三星考慮針對 8 英寸產線進行自動化投資,由人工運輸改為機器運送。三星已經在部分 8 英寸晶圓廠的產線測試自動化運輸設備,且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產線的自動化升級能提高生產效率,卻也有著不菲的成本。據三星估計,如果要在所有 8 英寸晶圓廠中導入自動化運輸設備,可能需要斥資超 870 億美元。
花費大筆資金改造老舊產線,能否產出與之匹配的效益?三星的這一投資計劃也遭到了部分員工的質疑。不過,考慮到 8 英寸晶圓業務占據公司較高比例的營收,三星仍在積極推進這一行動。而台積電的 8 英寸晶圓業務所占比例較小,如果三星能夠抓住這一波市場機遇,則有望縮小與台積電之間的市占率之差。
拜登訪三星 加強美韓半導體合作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爆的經濟動盪,進一步凸顯保障關鍵供應鏈的重要性,疫情以來,半導體缺貨嚴重,為了保護半導體的供應,美國總統拜登五月底訪三星,確立南韓與美國在半導體技術同盟上的態度與決心。顯然美方刻意扶持三星,目的制衡台積電,未來幾年要擔心有些台積電客戶將轉向下單三星。
三星未來展望
三星集團副會長李在鎔之前因賄賂案而入獄, 2021 / 8 假釋出獄,終於得以真正掌控從父親李健熙手上接下的三星帝國。 10 月 7 日,三星電子正式宣布要在 2022 、 2025 年分別量產 3 奈米與 2 奈米晶片。為達目標,預計會投資 370 億美元擴大晶片業務且三星電子已經成功拿下輝達(Nvidia)、特斯拉(Tesla, TSLA-US)等新客戶。
三星的未來,也勢必將影響南韓政局與全球半導體市場。三星電子的組織架構龐雜,現在正面臨策略挑戰,股價表現也不如預期。大體而言,三星電子可以分成兩個主要事業群,一個負責生產手機、電視、家電等裝置,第二類則生產電子零件。裝置事業群又可以細分成家電與數位裝置(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兩大類。電子零件事業群則包含半導體與顯示器。
公司內地位最崇高的業務部門是半導體部門。三星電子由記憶體晶片起家,全球 DRAM 晶片市占率達 44 %、快閃記憶體市占率 36%。這是一塊利潤豐厚的市場,記憶體業務營收,占三星電子總營收的比例約 20%,營業獲利占了近一半。市場預期,三星電子的記憶體製造業務還會繼續成長,因為所有產業在儲存數據時,都需要用到這類晶片。
安內後攘外,三星還得面對中國。中國是三星電子記憶體與邏輯晶片的重要客戶,為了躺好中國,三星電子在西安打造的第二座記憶體晶片廠。即便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三星電子與其他南韓晶片廠仍不太可能放棄這個超大買主。三星電子必須謹言慎行才能同時保住中國與美國的客戶。
2016 年時曾有法人股東提案赴美上市,避免被韓股大局拖累,但最終未獲同意。因此,股東希望的是三星至少能好好利用手中的閒置現金,看是要發股利或是進行大型併購。
如果要顯著提升三星電子的財務表現,必須要有大併購案,按照三星目前的產能的確不太容易超越台積電。依據李在鎔的個性與偏好推斷,三星電子更不可能把賭注押在軟體與服務。因此,也只剩晶片業務這個選項了。其中一個可能性的收購標的是荷蘭商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恩智浦市值 500 億美元,要併購並不容易,但不無可能。
三星最新消息
三星拚 2027 量產 1.4 奈米 產能有望提高兩倍
三星電子旗下晶片代工製造部門 10/4 宣布,計劃到 2027 年先進晶片產能有望提高兩倍以上,並量產 1.4 奈米製程晶片。目前三星的目標是到 2025 年量產 2 奈米製程晶片,到 2027 年量產 1.4 奈米晶片。
三星宣布量產 GAA 架構 3 奈米晶片
三星官網 6/30 正式宣布量產 GAA 架構 3 奈米晶片,成為全球第一家量產 3 奈米製程的晶圓代工廠商。三星在 3 奈米製程節點中導入 GAA 架構,以突破 FinFET 架構性能限制,這個新世代製程通過降低電源電壓來提高功率效率,同時通過增加驅動電流能力來提高性能,能以更小的體積實現更好的功耗表現,以滿足各種客戶的需求。台積電 3 奈米目前仍採用 FinFET 技術,會到 2 奈米晶片才會使用 GAA 技術,但良率與時程規劃依舊是其優勢,三星這次雖搶先採用 GAA,但良率與製程時程進度仍有待觀察。市場傳出三星 3 奈米製程最初客戶有上海磐矽半導體(PanSemi)和高通(QCOM-US)等公司。
傳三星斥資 3 億美元收購德國 OLED 廠 Cynora
三星買下德國 OLED 材料新創 Cynora GmbH,藉此獲取 OLED 相關技術。據傳三星僅收購 Cynora 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而 Cynora 最近幾周也展開裁員行動。Cynora 專門為可摺疊設備生產面板,同時也是熱激活化延遲螢光材料(TADF)的技術領導者,TADF 除了可提升發光和電源效率之外,也可增加色彩對比度,被視為發展 OLED 面板的重要發光材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