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英語名字叫做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簡稱 GIC),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 之一。截至 2018 年 2 月,GIC 管理的基金規模為 3590 億美元左右,世界第八。
(註:資金規模比 GIC 大的主權基金包括:挪威養老基金、中投、阿聯酋阿佈達比投資公司、科威特投資公司等。)
成立於 1981 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過去 30 多年積累了不少值得思考借鑒的投資理財經驗。
首先,為那些非金融背景出身的朋友,簡單介紹一下「主權財富基金」這個概念。主權基金,主要是指由政府建立並擁有,用於長期投資的金融資產或基金。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外匯儲備、財政盈餘、資源出口盈餘等。
例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挪威養老基金,就是由兩個基金合併組成的:前政府石油基金 (GPFG) 和前國家保險計劃基金 (NISF)。該養老基金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挪威石油公司開採石油得到的利潤。在筆者所寫的《挪威養老基金給我們的啟示》一文中,對於該基金有更多的介紹和分析。
不同國家政府的主權基金,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1. 長期性
主權基金的投資週期很長,因此這些基金不考慮持有資產的短期價格波動。
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為例,政府在判斷該基金業績是否達到期望時,用的指標主要是 20 年的實際投資收益 (扣除通脹率後)。由於這個特點,主權基金可以購買並持有一些相對來說風險比較高,流動性比較差的資產。
2. 強調實際收益
一項投資的收益是否好,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該投資的回報是否戰勝通膨。因此有很多主權基金,都以扣除通膨率以後的實際收益率作為衡量基金業績的標準。
3. 強調風險控制
由於主權基金的規模都很大 (幾十億美元以上),同時這些資金是屬於全體國民的共同資產,主要的目標是要留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使用,因此主權基金的管理策略不會太激進。對於主權基金來說,關鍵要戰勝通膨 (比如每年超出通膨 X%),而不是要「一夜暴富」。主權基金最害怕的,不是回報不夠好,而是發生一次性的大幅度投資損失 (例如在短時間內下跌 20%)。
因此一般來說,主權基金都會採取非常多元分散的投資策略,即他們的投資標的,會覆蓋全球,包括各種資產類型。在每一個資產大類下,也都採取非常分散的投資方法。
在筆者看來,上面這三個投資目標,對於很多個人投資者,特別是家族財富的掌門人來說,也是適用的。
如果一個家族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那麼我們肯定希望將這筆財富傳承下去,不光要傳給兒子,還要傳給孫子,曾孫。從這個思路來看,家族資產的管理哲學,也應該符合上面提到的這三個標準:長期投資、戰勝通膨、強調風控。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一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的投資框架。
要理解 GIC 的投資框架,就要明白影響其投資策略的三個概念
1. 參考組合 (Reference Portfolio) :該投資組合包括 65% 的全球股票,和 35% 的全球債券。這是一個被動型的投資組合 (假設投資者長期持有 65% 的股票和 35% 的債券,期間不做任何買賣活動)。
該參考組合是 GIC 設計投資策略的起點。不管 GIC 做出何種投資決策,其長期的投資回報,應該至少要比 65/35 這樣的投資組合更好 (否則投資公司可以關門大吉了,因為要達到 65/35 的投資組合,只需要買幾個指數基金就能夠實現)。
2. 接下來,GIC 的實際投資組合,可以被分為兩大部分。他們分別是:
2.1 政策組合 (Policy Portfolio)
政策組合,包括六大核心資產。實現這六大資產的配置,主要依靠被動型指數基金 (二級市場),和低成本投資策略實現。
這六大資產包括:已開發國家股票 (20~30%),發展中國家股票 (15~20%),政府債券和現金 (25~30%),防通膨債券 (4~6%),房地產 (9~13%),和私募股權 (11~15%)。
這個投資組合,其實和一開始提到的參考組合的配置比例非常接近。因為該投資組合中,債券 (政府債券+防通脹債券) 的比例為 29~36% 左右,而剩下的資產 (股票/私募股權/房地產),都可以歸類為偏風險資產。
在具體實現的方式上,除了私募股權以外,其他的資產都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上費率低,流通性比較好的指數基金/ETF實現。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難道房地產也可以通過買 ETF 來進行配置嗎?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
2.2 主動組合 (Active Portfolio)
主動組合的投資目標,是獲得比政策組合更好的風險調整後收益。在主動組合中,GIC 試圖尋找那些真正有技能的基金經理,或者被市場忽視的價值標的,透過承擔超出平常的投資風險,來獲得超額投資回報。
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政策組合和主動組合之間的關係。
政策組合的目的,是獲得 beta,即系統性風險。由於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指數基金和 ETF ,投資者可以通過非常低廉的費用 (比如每年 0.05%) 來獲得不高於 beta 的風險。
而主動組合的目的,則是獲得 alpha。這裡,就是真正有技能的基金經理和投資高手的舞台。收費高昂 (2/20) 的對沖基金經理,如果有證據表明他確實有投資的真本領,就可能會成為 GIC 的投資目標。
對 alpha 和 beta 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參考本人寫過的文章《阿爾法和貝塔》。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GIC 的政策組合,在整個配置策略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政策組合是地基,主動組合是高樓;政策組合是主餐,主動組合是甜點;政策組合是地球,主動組合是月亮。
因此有朋友可能會問,在 GIC 的政策組合中,為什麼他們會選上面提到的六大資產?為什麼會選擇那些配置比重?
GIC 決定政策組合的投資策略時,主要依照下面幾個標準
1. 穩健性
即使像 GIC 這樣的大型基金,在其官方年度報告中也坦誠:未來不可預測。因此,GIC 設計的政策組合,需要在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週期下,都有不錯的表現。未來可能會發生通膨,或者通縮,或者經濟衰退,甚至戰爭。不管發生哪種情況,政策組合都需要為投資者提供能夠戰勝通膨的回報。
2. 多元分散
在 GIC 的政策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到,投資的標的涵蓋全球各種不同的資產。其中有偏風險類資產 (股票/房地產/股權),也有保守類資產 (債券/防通脹債券)。
3. 長期回報
在上文中我提過,像 GIC 這樣的主權基金,注重的是基金的長期回報。因此,選擇哪些資產類型,對於基金的回報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GIC 在政策組合中選取的那些資產 (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都是在歷史中被證明能夠給與投資者長期回報的資產。
4. 風險控制
在上文中,我曾經提到,GIC 最害怕的並不是回報不夠好,而是短時間內大幅度的回撤。因此,以多元分散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框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如果我們分析 GIC 資產配置的具體比例,可以對這四個原則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如上圖所示,截至 2016 年 3 月,GIC 的資產配置,大致為 61% 風險資產/39% 保守資產。在區域分佈上,GIC 的配置遍佈全球各地。
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從 2001 到 2016 年,GIC 的 20 年平均投資回報,介於 2% (截至 2008 年的 20 年) 到 6% 之間。截至 2016 年 3 月,GIC 過去 20 年的平均回報為 4% 左右 (以上回報均是扣除通膨後的真實回報)。基於 GIC 的規模,這個投資回報應該屬於可接受的範圍。
下面一些 GIC 採用的投資哲學和方法,值得我們普通投資者思考和學習:
1. 專注長期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用 20 年來衡量一個投資組合的回報可能有些長,但是我們至少應該以 10 年以上的週期來思考問題。我們應該去想,哪些在眼前發生的事情根本不重要,不值得我們擔心,而哪些因素是可能影響 10 年,甚至 20 年以後的投資回報的。
我曾經寫過一篇叫做《缺乏耐心的投資者走不遠》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有空時看一下。
2. 被動和主動相結合的投資策略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兩部分:核心資產 (類似於 GIC 的政策組合),和衛星資產 (類似於 GIC 的主動組合)。
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可投資資產 (比如 80% 左右),放入一個類似於政策組合的核心資產中。該核心資產,應該包括那些被動型的低成本指數基金。核心資產應該遵從長期持有和多元分散的投資原則,是我們家庭資產管理的基石。
剩下的可投資資產 (比如 20% 左右),我們稱之為衛星資產,可以從事各種機會主義式的投機活動,比如擇股,擇時,擇基金, P2P ,比特幣等等。投機活動,有時候會賺錢,有時候會虧錢,但關鍵一點:即使在投機活動中大虧,也不會影響家庭財富的主要部分 (核心資產)。
3. 多元分散
在投資組合中,我們應該儘量涵蓋不同的資產類型,將投資分散在不同的國家。現代金融理論的一大貢獻,就是證明多元分散是一頓「免費的午餐」。理性的投資者,應該充分利用多元分散的好處,為自己的投資組合降低風險,提高回報。本人寫過一篇《談談多元分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行閲讀。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