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工作沒價值、容易被替代?小心恐淪為職場「工具人」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覺得工作沒價值、容易被替代?小心恐淪為職場「工具人」

2021 年 12 月 24 日

 
展開

如何打工不打雜?職場人要警惕這幾種團隊。

聽過身邊的一個笑話:

員工小王向老闆吐槽雜活兒太多了,需要趕緊給手下招點人替自己分擔,老闆快速給小王招到了一個空降的上司,小王的活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變相降了級。

抱怨團隊沒人幹雜活,殊不知在老闆眼裡,你就是那個幹雜活的人。

處在新人階段或者瓶頸期的職場人大概多少都有過這種感受:覺得自己幹的活沒價值,上升空間也有限,且很容易被替代。那麽你要小心了,你可能已經淪為了公司里裡 “ 工具人 ”。

01 淪為 “ 工具人 ” 的大多是權力鏈最底層的人

什麼樣的人算是工具人呢?

首先是,工作的成效無法衡量,甚至對有沒有成效一無所知的人。

讀者@啊嗚寫下了自己的經歷:凡是寫申請走流程的那些瑣碎複雜,又不具備攻關技術性的、即使完成了也不會有績效評價或讚揚的工作,都全部扔給我。

美其名為 “ 你最熟悉、你是專家、所以麻煩你了 ”,呵呵。

這裡的重點是 “ 不會有績效評價或讚揚的工作 ”。很多人在新人階段大概都給老闆取過快遞,給團隊買過咖啡,給老同事校對過錯別字。

會有人因為取快遞速度快而被提拔嗎?不會,最多混個人緣,落點人情,晉升的時候還是得 PK 業績水平。

工具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工作重複,只需要速度,不需要思考

就像讀者@勺子分享的經歷:

1. 一定要點讚收藏留言老闆的小紅書
2. 工作內容上來說:名義上是服裝設計師,但就是搬運工和縫補師傅,面料輔料都不用自己去看去選擇,也沒有權利選擇

搬運老闆想要的東西,做著一天必須做工藝單的活。 僅僅要求速度!

決策權留給主管我覺得可以理解,但產出成果的過程中完全不聆聽員工的聲音,員工如何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價值呢?

每個人都想在工作中體驗到成就感帶來的快樂,但這類活兒往往跟思考和決策緊密掛鉤,在很多企業中,普通的底層員工很難擁有這樣的機會。

這就說到了工具人的第三個特點:淪為 “ 工具人 ” 的,大多是權力鏈最底層的人。

回憶一下常見的酒桌文化,主管敬酒,你敢不喝?不喝就是看不起主管。還有 996 文化,主管叫你加班,你會不加?不加就等著績效掛掉,架構調整的時候把你優化。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反抗呢?不喜歡這裡的環境可以跳槽,換一份工作啊。

對於職場新人,或者處於職場權力鏈最底層的人來說,就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並非所有人都擁有隨時選擇的資本,處在權力鏈底層的人,往往要麽資歷太淺,要麽學歷工作背景十分普通,要麽家底不厚。

他們承受不起現階段失去工作的代價,如果不能快速提升自己,就只能暫時忍著,繼續當 “ 工具人 ”。

02 警惕 “ 去人格化 ” 的團隊

除了前面提到的酒桌文化和 996 加班風氣,現實中還有非常多員工被迫做自己不樂意、不喜歡事情的案例。比如團建,有網友吐槽公司的團建是 20km 的徒步,統一著裝,進山暴走。

“ 公司有一個慣例,每逢公司周年紀念日,都要組織 2、30km 的徒步活動,其實就是在山上暴走。我在的那一年剛好是公司成立十周年,20 公里的徒步活動每個員工都要參與。”

再比如新聞上曾經報導過的,年底大會時,公司會懲罰業績不合格的員工互相扇耳光。

還有曾引起熱議的大公司入職 “ 破冰文化 ”,直接將與性相關的隱私和玩笑擺到台面上聊天打趣。正常人在社會中不會做、覺得難以啟齒的事情,到了公司這個小圈子裡面後,突然就做了、接受了,實在是奇怪得很。

但套進工具人的理論,就不難理解了。

樂於培養工具人的企業或者團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

通過強烈違反你個人意願的規定、紀律,讓你忘掉自己的情緒、利益,甚至是作為人的尊嚴,從而異化為一節沒有自我的幹電池,給集體充電,毫無怨言。

馬克思曾經把工廠內的工人描述為 “ 局部的人 ”,即為對人的異化。

工人被束縛在分工體系上的一個固定位置,孤立、個體化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疏離了自己的感官系統。只有這樣,收入線才能不出差錯地高效運轉。

一些企業經營者會效仿這種做法來提高公司效率,打造虛假的集體認同感,然而卻忽視了對每個獨立個體的尊重。時間久了,很多底層員工也漸漸覺得自己不是那麽重要。可是不重要的下場又是什麼呢? 就像一節幹電池,榨幹後就扔掉了。

03 不想做 “ 幹電池 ”?快點自救吧

別急,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擺脫工具人的角色並不是什麼難事。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工具人想要自救,首先要學會挑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在選擇工作時,開始關注薪資以外的東西:企業文化、工作氛圍、成長空間等。

其實面試中就可以窺探一二。 從來到面試地點開始,就可以悄悄觀察一些值得考量的因素:如面試官的談吐是否謙虛友好,辦公環境是否乾淨寬敞,辦公用的是什麼平台或者軟體,員工的平均年齡和精神面貌如何……

還可以在面試過程中直接詢問面試官:這份工作的成長空間如何?會有怎樣的培訓機會和晉升機制?

好的公司會提供與業務相關的培訓,甚至輪崗學習的機會,也會有清晰的績效考評制度和晉升標準。規則透明清晰了,普通底層員工才有通過努力和競爭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樣的公司,既給年輕人 “ 壓擔子 ”,也給年輕人 “ 遞梯子 ”。

其次,不想打雜,就努力培養自己的主人翁意識。

很多時候主管不給機會,只讓你做簡單的工作,是因為不放心。因為你從來沒展示出能勝任更複雜工作的能力。所以,做一個項目,就有頭有尾,規劃周全,想到主管可能想不到的事。而不是總拿著 50 分的作業去交,或者等別人給自己分配現成的工作。

信任是要慢慢爭取的,只有當你持續超過主管的預期,才有可能漸漸脫離打雜的工具人角色。再有,不要過度相信成功學,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

成功學催生出了許多盲目的 “ 工作狂 ”,沒有生活和娛樂,放棄假期,陷入無盡無止的工作裡。

看似很忙,但因為自己沒想清楚,所以其實並沒有一個目標。冷靜想想,這份工作,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成為產業專家,還是為了結交志同道合的人?

就像小時候,上興趣班,是因為真的感興趣,還是同學也報了?大學選專業,是因為喜歡和擅長,還是因為好就業?

再問得大一點,你是為了自己活,還是為了別人活?沒有自我的人,在哪都是工具人。

打工人,一定要為自己的夢想和前途著想!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