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多,讀者應該都很了解聯合利華(Unilever, UN-US)在各面向上的不遺餘力。不過在投資者的世界中,我們還是必須要問到:他的財務表現有因此表現得較以前好嗎?
因為篇幅有限,我們直接來看它近十年的淨利變化。在這張圖中,可先將時間大致區分成前半段 (2006 至 2010 年) 以及後半段 (2010 至 2015 年) 來看,這兩段曲線具有非常根本性的差異:2010 年以前,雖然並不是沒有表現上佳的年份,但整體來說上下起伏不定、波動很大,表現不穩;2010 年剛好是波曼執行改革大計的元年,自從他們將企業價值調整成較具前瞻性的永續發展之後,聯合利華的淨利便連續幾年呈現小幅度的上升,僅在 2015 年因匯率波動關係小幅下跌,整體而言雖然未有高衝,卻相當穩定。
而市佔率的表現上,聯合利華也並未落在其他競爭者的後頭。究其市場資本額來看,很明顯可以見到也是從 2010 年之後,便呈現上升的趨勢,且其成長速度十分驚人,執行永續發展計劃以後,2015 年的資本額幾乎比起 2010 年成長了將近一倍。對一個處於成熟期的企業來說不啻為非常優異的表現,甚至可以說,他們的表現比之新創商業體來說都不算差!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員工的相關數據,發現聯合利華在公司治理方面也經過一番佈局。員工人數逐年下降了,花在員工身上的錢卻越來越多,這看起來不應該是健康、正常的經營狀況,不過最後一張圖又清楚顯示了相反的結果,平均每名員工所創造的營業額居然逐年升高!這表示了公司越願意照顧員工的工作環境與條件,會為企業帶來正面效果,反而貢獻了更多。
不過,雖然他的財務表現不錯,但相信有些讀者在上一篇談到聯合利華的 ESG 做法時,心理會產生疑惑:那也得要企業擁有足夠的資本額,才能這麼操作吧?普通公司光是要付出這些成本,還沒看到成效前早就垮了!
事實上,除了ESG的做法全面而縝密、財務績效與永續發展正相關以外,聯合利華為人稱許的,或許並不全然只限於這家企業累積了多少豐功偉業,還包括了他用什麼態度、什麼方式與消費者和相關利害關係人溝通。
- 編制整合性報告書,分階段量化與視覺化呈現
通常而言,永續發展總是給人飄在空中、難以量化評估的印象,不過聯合利華的整合性報告書 (Integrated Report) ,即消除了這項疑慮。它不僅依據一般商業報告的邏輯,詳細紀錄正在進行的永續發展長/中/短程目標、執行狀況與成果之外,也條理分明闡述了可帶來收益的商業模式及其財務表現,更針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股東、消費者、社會大眾等) 分別列章說明。
除此之外,點進聯合利華的官網,就能看見更即時的訊息,包含各計畫子項目、理念與策略,執行狀況還會以百分比、紅/綠燈顯示。透過量化的數據呈現,幫助利害關係人得以依憑清楚的量化計算,進行公司「可持續性」發展的評量,讓投資者更願意買單;再加上視覺清晰簡明的設計,讓聯合利華的品牌形象躍然紙上,除了創造資訊易讀性、更因此節省額外的溝通與行銷成本。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聯合利華的中文官網一覽,有非常詳細的資訊可供參考。)
- 如實呈現,執行狀況一目了然
聯合利華的資訊提供方式除了讓人感覺比較踏實以外,他也相當誠實地公佈每項目標與完成與否。也就是說,如果目標無法如期達成,大眾都看得見。這說明了什麼?一家企業能夠天花亂墜的打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卻有可能一夕間毀於一旦,如果他並不誠實,看看安隆、頂新就能明白。
聯合利華制定的每項計畫,並非百分百成功。他們的做法是,直接向大眾公布他們不能如期達成的原因及後續調整,而非撤下該計畫或者遮遮掩掩。投資人因此得以清楚知道聯合利華真實的營運狀況,聯合利華因而能獲取更多的品牌信譽與社會信任。
畢竟,一家標榜著永續發展的企業,如果全是漂亮的空話,誰信呢?聯合利華的例子,讓我們知道了一家企業若要能在 CSR 議題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並因此回饋到商業營運上,則終究必須回歸到經營企業的基本道理:誠意與信任。
只重視財務表現、拼命節省成本、更甚欺騙社會的惡劣企業越來越不為大眾所接受。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在網絡串起的世界中,企業的經營有沒有辦法打動人心,或許是永續投資者最關切的根本價值。古諺有云:「經營有道。」讀者不妨思考一下,企業經營的根本如果不全然為了追逐財務利益,企業之「道」還包含了什麼呢?
Source: 聯合利華官網、Report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