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儲蓄又有壽險功能」、「利率比銀行高」,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要買儲蓄險,肯定聽過大家這麼形容它。許多理財初學者,會被儲蓄險既可以培養存錢習慣,又能在期滿後,因利率增加一些收入而心動。
但儲蓄險真的如大家口中所說,能夠兼顧「保險」與「儲蓄」的功能嗎?有哪些潛藏的風險?利率計算方式為何?這篇文章將根據大家對儲蓄險的迷思,一一介紹這項理財工具。除此之外,也會和大家說明 金管會對於儲蓄險所做的政策調整。
透過本文,你可以了解儲蓄險的以下幾項資訊:
- 儲蓄險是什麼?
- 儲蓄險的利率計算方式
- 儲蓄險的風險
- 2023儲蓄險新政策
- 儲蓄險 VS 定存
儲蓄險是什麼?
所謂的儲蓄險,指的是「儲蓄型保險」,也就是著重儲蓄效果,但保險作用相對較低的保單。這也是為什麼談到儲蓄險時,我們常聽到「重儲蓄輕保障」。
不論是年金險、終身壽險、養老險,只要有儲蓄效果,並能在一定時間後取得增值效果的保單,都可以稱之為儲蓄險。投保人除了在生存時,能透過期滿或解約取回資金之外,也會在投保者不幸身亡、全殘時取得給付,所以屬於「生死合險」。
這類的保險即使有優於一般銀行的利率,但仍然非高報酬的投資工具。即使無法提供高槓桿、高報酬,仍然如此吸引職場菜鳥、理財初學者,很大的原因就是來自其提前解約,就會損失本金的特色。
有鑑於此,投保人都會逼迫自己在期滿以前乖乖繳完,這樣一來不只可以逼自己儲蓄,還可以在期滿後得到本金以外的利息收入。由此得知,儲蓄險的繳費年期對投保人來說非常重要。
目前,儲蓄險的繳費年期最常見的為 6 年期,而 8 年、 10 年、 20 年等 6 年以上的繳費年期,就算是長期保單。所謂的 6 年期,指的就是只要在 6 年內解約,取回的本金就會有所損失。
儲蓄險利率計算方式:預定利率、宣告利率、IRR
購買儲蓄險的人,不少就是衝著優於銀行利率而來,那評估儲蓄險要看的是哪一種利率呢?以下就介紹與儲蓄險相關的 3 種利率名詞。
儲蓄險利率 計算重要名詞 | |
1.預定利率 | 保證利率,保險公司預測資金運用可獲得的投資報酬率。 |
2.宣告利率 | 浮動利率,保險公司將資金用後扣除成本,再依據所得每月、每年定期公告。 |
3.內部報酬率(IRR) | 計算儲蓄險的獲益能力的重點。依據投保人的保費、繳費年期及最終取得的報酬所算出的報酬率。 |
預定利率是什麼?
「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費拿去投資,預估出來的年化報酬率,也就是說利率的值已經確定。如果「預定利率」越高,代表保險公司認為透過保費的投資,可以賺的報酬較高,也就不需要收取高額的保費。所以,一般來說,「預定利率」越高,「保費」就會越低。
宣告利率是什麼?
「宣告利率」並不是保單的整體投資報酬率。而是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費扣除投資成本後,拿去投資所得到的投資報酬率。由於宣告利率會隨著市場調整,且會依據保險公司每月、每年公告而有所變化,所以是「浮動利率」。
內部報酬率(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是什麼?
介紹了前面 2 種利率後,就可以明白「預定利率」和「宣告利率」都不是保單真正的投資報酬率。真正能了解保單投資報酬率的是「內部報酬率」。內部報酬率是利用投保人每期支付的「保費」、繳費年期、解約時領取的「解約金」,來衡量保單年化報酬率。
想更了解儲蓄險利率的計算方式,可以參考文章 儲蓄險的「 宣告利率 」與「 預定利率 」是什麼?可以參考文章 儲蓄險的「 宣告利率 」與「 預定利率 」是什麼?
儲蓄險風險有哪些?
對儲蓄險有概念之後,我們來看看儲蓄險的風險,基本上會衍生風險的原因分為「提前解約」、「央行升息」 2 種情況。
提前解約:損失本金
前面有提到,假如購買的是 6 年期的儲蓄險,提前解約就會損失本金。所以,如果有意要買儲蓄險,最重要的就是先清楚自己的「理財目標」以及「現有的資金」。
舉例來說,如果你購買儲蓄險,目的是為小孩未來的教育基金作準備,且目前的工作穩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那麼進行這種長遠的的理財規劃,風險就不會這麼高。相對的,假設你是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在現有的資金不多的情況下,投入這種提前解約就會損失本金的理財方式,容易得不償失。
央行升息:儲蓄險報酬減少
以固定利率來看,由於報酬率已經確立,所以如果將來央行升息,那麼儲蓄險的利息就會不如預期。此外,「通貨膨脹」也可以列入是否要買儲蓄險的考量之內。因為儲蓄險的利率如果無法跟上未來通貨膨脹的速度,就算之後期滿可以領到一筆錢,購買力也會追不上未來的物價。
儲蓄險新政策
2020年金管會公布的保險新政策,有 2 個因素會對「儲蓄險」帶來影響:
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保費調漲
「責任準備金」指的是賣出保單後,保險公司要支付給保戶的金額,基本上就是保險公司的成本。當責任準備金利率越低,保險公司就要提撥越多的準備金在帳上。
舉例來說,當責任準備金利率是 5% , 100 元的保費裡,保險公司就要提列 95 元作為成本。當責任準備金調降至 2 %,就代表保險公司要提列 98 元作為成本。如此一來,當賣一份保險的成本提高了,保險公司不願完全吸收成本,勢必會將成本轉嫁到保戶身上,保費當然也會隨之提高。
拉高「死亡給付」占保價金比例:儲蓄功能降低
新制規定拉高「死亡給付」佔保價金比例,也就是說一份儲蓄險的保障效果提高了,而儲蓄的比重就會降低。假設以往一張儲蓄險保費為 100 元,其中保障的成分佔 8 元,那麼儲蓄就佔了 92 元,但未來同樣一份儲蓄險,保障的成分會拉高到 15 元,這樣一來儲蓄就只能佔 85 元。這項政策多少會影響以投資理財為目的,來買儲蓄險的保戶。
儲蓄險、定存該怎麼選?
想要養成儲蓄的習慣,且透過儲蓄獲取利息,除了儲蓄險之外,銀行定存也未必不是一個好選擇。銀行定存與儲蓄險,都是透過儲蓄來理財的工具,差別在於如果面臨「解約」,銀行定存可以保住本金,只會損失利息。但儲蓄險可就不同了,除了利息之外,連本金都有損失的風險。
其實,儲蓄險與定存,沒有一定的好壞,主要是看個人目前的經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目前手頭上是否留有可以隨時挪用的資金,以及面臨解約的話,是否能夠承受損失本金的風險。如果在選擇理財工具時,就對理財的目標、時間有明確的規劃,那就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