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多角化─看鴻海帝國如何一步步壯大版圖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多角化─看鴻海帝國如何一步步壯大版圖

2021 年 5 月 2 日

 
展開
 
根據Ansoff (1965, 1988), Ramanujam and Varadarajan (1989) 與Porter (1980) 的觀點,將多角化定義為一間企業對外併購或用內部自行發展的方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進入新市場。
 

何謂多角化?

根據Ansoff (1965, 1988), Ramanujam and Varadarajan (1989) 與Porter (1980) 的觀點,將多角化定義為一間企業對外併購或用內部自行發展的方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進入新市場。一般而言,多角化策略是指企業在面對利潤下滑,未來產業的市場需求將衰退,為使企業能永續經營所採取的可能策略之一。

d-1多角化_01

多角化的研究很廣很多,企業並沒有一定只會在這種情況下才做,這裡我們只是很簡單地討論多角化策略,在企業仍是市場領導者且有獲利下,體認到自己所處的產業未來將不見或被取代,可以採取邊經營原有獲利市場的同時,邊開發新產品,以尋找新市場為衰退後能有出路。

正如司徒達賢教授所說的,當企業因預見現有的生存空間已趨近飽和,因而試圖將經營的重心,逐漸轉移至新的領域,所以企業可能在體認到這個事實後,採多角化策略使之能永續發展,至於因其他目地或其他原因而採多角化策略並不在我們討論範圍。所以,簡單來說,多角化就是除了生產原產品外,企業也將某部分的資源拿來開發生產新產品,然後銷售於新市場中。

摩爾《企業達爾文》一書中,對於產業步入衰退階段也有簡單介紹。在企業面臨轉型或退出市場時可採行的策略,歸納於品類更新區,分別為有機更新收購更新收割退出三種策略。底下將借由台灣最大代工廠─鴻海(2317-TW),在一步一步壯大版圖的過程中看這三種策略。

d-1多角化_02

1. 有機創新

有機更新(OrganicRenewal):公司運用內部資源將自己重新定位以切入一個成長品類,希望做到的是從原品類中汲取資源,藉此搭上另一個將要進入或者處於龍捲風暴的品類市場。在做這項策略時,最關鍵的因素是必須非常堅決果斷,並且夠快!

我們來看看Intel如何利用內部發展出來的技術,從衰退品類移轉到成長品類的領導地位。1968年Intel以製造記憶體晶片起家,從SRAM開始,到領先業界量產DRAM,Intel成為當時的市場領導者。但在1980年代,日本企業受政府扶植加入DRAM市場造成激烈的競爭,此時的Intel從IBM 個人電腦的成功看見微處理器的潛在發展力,在1984年Intel宣布退出DRAM市場,專心於CPU事業,在1985年即推出第一顆386微處理器。

憑藉著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能力,Intel成功切入並專注於新的成長品項, Intel一直到現在都是CPU的領導廠商,相較之下,晚了五年才做決定的AMD,至今仍是苦苦在後追趕。

模具→連接器、機殼,鴻海轉身!

鴻海 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做電視零件的小工廠,發展至今成為全球百大企業,靠著郭董的眼光與持續調整跑道,成就現在的鴻海帝國。

鴻海公司成立於1974年,以電視用零件旋鈕起家,接著成立自己的模具廠,以各類精密模具研發、開模、製造為基礎,有別於傳統模具廠,技術掌握在有經驗的師傅手上,鴻海將模具經驗知識化,建立擁有超過十萬套模具的龐大資料庫,成為後來發展其他品項的重要基礎。

1981年,鴻海成功開發連接器產品,正式進入連接器領域,鴻海優於業界的模具品質對於後來連接器事業的發展絕對功不可沒。連接器模具除了最簡單的公模、母模外,還有許多入子,所以在設計上比一般塑膠模具來得複雜,而且連接器是所有電子訊號及元件之間的橋樑,品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機器運作的品質,因此連接器的製造技術與品質更被要求。在進軍連接器事業的隔年鴻海將公司名稱由鴻海工業改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藉由公司名稱修正,向外界宣示擁有值得信賴的製造品質。

正從1980年代開始,全球進入PC時代,電腦開始走入學校以及家庭,鴻海的連接器事業在PC正要起步時就已經準備好了,從模具製造技術基礎,切入連接器領域,搭上PC普及的市場需求。如法炮製,1996年鴻海接下康柏電腦機殼訂單,跨足機殼事業。機殼的製造最基礎的部分同樣需要模具的開發,利用鴻海原有的模具製造能力,鴻海又成功邁向下一步。

2. 收購創新

收購更新(AcquisitionRenewal):透過合併與收購,用外部力量來更新品類,可能由自己收購別的公司,也可能是被收購的一方。影響收購創新是否成功的很大關鍵在於合併後的整合。

品類的衰退有時很難避免,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新產品的出現將會使舊有的產品逐漸消失,造成原品類市場的衰退。衰退的到來很難預料,衰退的速度也是,如果這些發生得比想像中快,企業很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為轉型做準備,這種時候就必須使用收購策略,來快速獲得企業想要切入的新品項市場所需的研發能力、專利、設備、人才等資源。

除了產品線轉型外,希望從事多角化的企業,也常使用收購創新策略,因為這並不會影響到事業體內其他正在進行的創新策略。

鴻海每年成長20%以上的秘密─收購創新

郭董有一句名言:做烏龜的,一定要曉得不要把兔子吵醒。所以鴻海的佈局一貫維持低調,但到了富士康準備在香港上市的其間,進軍手機市場意圖已經被市場察覺,這時的鴻海只好更快速佈局、加快擴張版圖,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要做到「快」這一點,鴻海也選擇了收購創新這條捷徑。最經典的就是在2003年間,鴻海分別購併了 NOKIA機殼的供應商“芬蘭藝模集團”、泛宏碁(2353-TW)集團旗下網通設備生產商“國碁電子”和收購Motolora位於墨西哥一處工廠。在一年期間就做了三件大事,速度之快,展現了鴻海搶佔手機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d-1多角化_03

研發技術、製造能力、大膽收購→多角化

2000年以後,鴻海的觸角除了慢慢開始由電腦代工、準系統向內延伸至更多零組件的製造以外,也向外擴張,進入光通訊及手機代工領域。2002年收購摩力動網(網通軟體)、2003年完成了上述的三大購併案,另外還設立了群創(3481-TW)光電(TFT-LCD),與英群(光碟機廠)結盟開發DVD燒錄器,佈局鎂合金機殼等。

d-1多角化_04

在2000年切入手機、光通信領域並逐漸壯大後,2005年再戰筆記型電腦、NB市場,此外還搶進汽車電子領域。從最初的模具事業開始,郭董在每個事業都做到最好,讓客戶不能沒有他,因此無論跨足到哪一個領域,鴻海的訂單客戶皆是國際大廠。

其實在快速擴張時期,各方皆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進行阻擾,但鴻海有強大的零組件製造實力、又是全球最大連接器供應商,掌握一大堆的專利,如果想要再進入某個製造代工新領域,只要再取得關鍵製造技術後,很快可以透過集團內部快速整合,達到一條龍式的生產。最後再經由全球佈局,便可以提供顧客快速、且一次購足的代工服務。從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到 6C(增加汽車、通路、數位內容),郭董的收購手法,搭配集團優異的整合能力,實為多角化的最佳方針。

在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鴻海其實也可以選擇專注於自已的事業領域,不一定要跨入與自己客戶競爭搶單的新市場,但若是如此,就不會有今天的鴻海。郭台銘董事長的雄心壯志與精準的投資眼光,在透過收購達到的多角化經營下,建立今日龐大的鴻海帝國。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