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金融市場會將所有參與者的看法總合後決定出價格,你可以想像在這個市場中有許多買家及賣家,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想買或想賣的價格,在不斷揣測對方的心思後,若買賣方屬意的價格一致就會成交,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到市場買菜,雙方討價還價的動態過程。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金融市場並不是完全自由貿易,還有許多干擾的因素存在,其中政府政策可謂是最直接的干預因素之一,政府基於保護國內產業等理由,會在政策上給予一些限制或優惠,常見的就是貿易障礙(Trade barriers)與補貼(Subsidies)。
貿易障礙讓外國商品在本國銷售面臨困難
貿易障礙基本上可分為價格及數量兩種控制方式,關稅(Trariff)就是一種常見的價格控制手段,其概念是由政府設立法令給予從國外進口的商品額外稅賦,提高國外生產商的成本,進而消除或降低該商品優勢,以保護國內生產商。以汽車產業為例,政府在課徵關稅後,進口車在國內的售價提高,降低國人對於進口車的需求,相對提升國產車在價格上的競爭力。
另一種數量控制常見方式包括配額限制,進出口許可等方式,它是從數量方面進行限制希望能達到減少該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的目的。不過物以稀為貴,通常被採取進口限額或進出口限制的商品,價格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間接達到減少外國商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在2011年開放自由貿易以前,台灣的小汽車進口配額約147萬輛,在配額內稅率為17.5%,配額外稅率高達30%,這就是典型的透過配額外的高稅率來阻止大量具價格優勢的進口品入侵本國產業的例子。
貿易障礙措施無論是從價或從量來影響國外商品在本國的銷售,最後的成本一般而言將由消費者吸收,在品質相似的前提下,本國消費者將會尋求國內的替代商品,政府因而可達到鼓勵國內消費者消費本國商品的目的,保護弱勢產業,不過這種干預方式也會使得金融市場資源運用不效率。
補貼也會使社會產生額外損失
補貼(Subsidies),指的是政府透過給予補貼金的方式,讓國內生產效率相對國外差的生產者降低實際生產成本,減少與外國商品的價格差距,達到提升價格競爭力、扶植國內產業的目的。在實施補貼政策時政府必須額外支出一筆資金,對財政困難的國家無疑是一股大負擔,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水準也因為補貼政策扭曲市場價格機制,產生減少的狀況。
各國政府都想要保護自己國家商品的競爭力,因此在本國採取補貼措施減少商品價格差異的同時,外國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產業的競爭優勢,多會採取反補貼與反傾銷的方式進行抗衡。
反補貼是針對外國政府在出口物品的補貼上進行反制,針對被補貼的商品額外課徵稅額,降低該商品受到補貼的效果。反補貼與反傾銷相似但略有不同, 因為執行補貼措施的主體為政府,因此反補貼以政府調查對象,調查範圍與影響更為廣泛,通常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因此被採取反補貼抵制措施的國家也需要較長時間去調整產業的發展方向,影響時間更為久遠。
另外若某國被採取反補貼抵制時,也會被作為對方相關貿易夥伴的援引案例, 而導致一連串的連鎖效應,例如美國對於中國的反補貼判例就常被做為WTO成員國的仿效對象,歐盟等其他會員國可能會因此仿效美國,針對中國出口商品重新修訂反補貼法,降低其價格競爭優勢。
中國扶植太陽能產業,美以反補貼稅及反傾銷稅反制
以太陽能產業為例,中國政府為了提高能源的多樣化與自給率,以補貼的方式扶植國內太陽能電池生產業者,造成市場供給大量開出。2010年歐債事件爆發,歐洲政府財政狀況轉趨嚴峻,對於太陽能設置的補貼減少,造成全球對太陽能電池的需求銳減,市場上供過於求情形日趨嚴重,然而中國業者在政府補貼下,因生產成本遠低於其他國家業者,仍可將太陽能電池以低價大量銷往海外,太陽能電池價格從此一厥不振。
2011年底,以美國SolarWorld為主的太陽能廠聯合向美國政府陳情,譴責中國太陽能業者在中國政府實施補貼下,向美國進行低價傾銷行為;2012年美國商務部宣布調查結果,將對中國業者輸往美國的太陽能電池課徵反傾銷與反補貼稅,最高可達249.96%。此一措施雖保護了美國國內生產業者避免面對中國低價太陽能產品,不過也引發後續一連串的中美貿易戰爭。
除了政府政策外其他干擾市場供需的因素包括壟斷、氣候、戰爭….等,價格在多數時候都是反應這些資訊對市場供需的影響,因此在瞭解市場供需的重要性之後,要怎麼判斷日常資訊對於市場供需的影響方向在投資時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分了。
【財經悄悄畫】前集精彩連結:
●投資的兩個中心思想
●天時篇─經濟關誰的事?
●天時篇─經濟怎麼學?
●天時篇─經濟成長組成元素
●天時篇─供需說明所有經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