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勞動市場的核心問題:失業與通膨,菲利浦曲線與經濟的關聯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勞動市場的核心問題:失業與通膨,菲利浦曲線與經濟的關聯

最近更新時間: 07 April, 2020

 
展開

大學生剛畢業第一個要面臨的可能就是求職問題,面對未來未知的方向,若一時之間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確令人感到徬徨。但你知道嗎?就業與失業可不是找不找得到工作這麼簡單而已,失業率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也的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以下讓我們來更進一步了解「失業」在經濟體中扮演的角色,並且希望我們不要真的面臨它。

失業,比你想得再複雜一點點

先講個初步的定義,以台灣而言,就業者指的是年滿15歲從事有酬工作者;失業者是年滿 15 歲但具有下列條件者:1.無工作、2.隨時可以工作、3.正在尋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包括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再講個重要的差別,失業指的是你有能力工作,且你「有意願」工作,但還找不到工作。那些不想找工作,也就是「無意願」工作而沒有工作的人,其實並不在失業人口的定義裡面,而是應該被歸類在「非勞動力」人口中。

看到上圖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失業的定義。首先我們先將台灣的人口分成 15 歲以下與 15 歲以上兩大塊,15 歲以上的人口扣掉武裝勞動力(軍人)、監管人口(囚犯與失蹤人口)的大部分人口稱為民間人口,民間人口底下再區分勞動力與非勞動力,在勞動力人口中有工作者稱為就業者、無工作者則稱為失業者。那誰屬於非勞動力族群呢?非勞動力是年滿 15 歲但不屬於勞動力的民間人口,包括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也就是說 15 歲以上的學生、家庭主婦、「無意願」找工作的人,這些人都沒有工作但並不是失業,而是屬於「非勞動力」人口。

而有了對於勞動力、就業及失業的基本定義後,我們可再進一步計算幾個重要的常見指標。

  • Ÿ   失業率:失業者佔勞動力的比率
  • Ÿ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佔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

失業率與通膨率的神秘關係:菲利浦曲線

在我們了解失業率的定義後,你知道它跟另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經濟指標通膨率,兩者之間竟有一些巧妙的關係嗎?經濟學上有個所謂的「菲利浦曲線」,其描述的是失業率與通膨率兩者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係,也就是說當失業率低時,通膨率會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通膨率則低。然而菲利浦曲線的箇中奧妙是什麼呢?

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是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浦(A.W.Phillips)在 1958 年根據英國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了一條表現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而其實最早的數據是以名目工資率的變化率與失業率來做比較(因通貨膨脹的數據難以取得,故以名目工資的增長率來代替通貨膨脹率)。這條曲線表示:當失業率較低時,名目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名目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有可能是負數。而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漲理論,名目工資成長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係。

而就經濟直覺來講,薪資成長較高,代表大眾傾向作出較多的消費行為,進而推動物價上升,也就是為何能夠以薪資成長率代替通貨膨脹率。另一方面,菲利浦曲線提出失業率與通膨率呈反向變動關係,其中故事在於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進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代表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因此就經濟直覺上,失業率和通膨率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係也不令人意外了。

美國的勞動市場實務

而在看完上面有關失業的經濟理論之後,我們來看一下美國實際的例子。以下是美國自 2000 年以來的失業率與通膨率走勢。可以發現在 2008 年金融海嘯的階段時,美國的失業率出現劇烈走升的狀況,同時經濟環境也陷入通貨緊縮的蕭條階段。而後在 FED 啟動數次 QE 及降息政策下,美國景氣緩緩復甦,失業率逐年下降;至於通膨呢,是略有起色擺脫通貨緊縮的困境,但上升幅度不明顯。菲利浦曲線告訴我們,失業率與通膨率會呈反向關係,以下圖來看好像勉強有這個趨勢但不太明顯,尤其是在 2010 年以後的部分。

我們把上述的折線圖轉換成 XY 軸座標圖(X軸為失業率、Y軸為通膨率),就可以得到如菲利浦曲線圖的走勢。一樣可以發現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的負相關性,但不太明顯。

我們再進一步將美國的菲利浦曲線拆成兩個部分:2000~2009 時期及 2010~2019 時期。找到兇手了!2000~2009 時期的菲利浦曲線表現非常正常,如理論所示一般,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反向變動關係。而原來問題出在 2010~2019 時期,這時的菲利浦曲線已經幾乎接近平坦化,也才導致美國在 2000~2019 的菲利浦曲線走勢並不明顯。

2010~2019 時期美國菲利浦曲線平坦化的現象又被稱為「菲利浦曲線失靈」現象,也就是說失業率雖然持續下降,但通膨率卻沒有明顯提升。然而其中原因目前也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菲利浦曲線失靈現象也造成美國在 2015~2018 進入升息循環時,聯準會持續關注的現象,FED 多次在聲明書中提及「美國景氣持續復甦,但通膨未達目標(2%)水平仍需更多關注 …」等語。有一說法認為,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過後,因為各國央行紛紛祭出量化寬鬆政策,使全球進入低利率與低通膨的時代,進而改變了菲利浦曲線中失業率與通膨率的變動關係,因此也有人認為成熟國家央行應該改變通膨目標為 2% 的這個設定。

而筆者認為,菲利浦曲線最早的提出本來就是一個「統計觀察」,只是這個統計觀察正好符合我們的經濟直覺,但是否能就此將其奉為一個理論圭臬可能還有待商榷。而且當初的觀察期間是 19 世紀至 20 世紀約一百年的期間,或許是因為我們觀測到所謂「失靈」的期間只是這個理論的偏誤值,也有可能是在經過數十年的經濟變動後,過去的經濟理論固然正確但可能也已經不適用在當前的經濟環境。無論如何,經濟學要告訴我們的從來不會是哪些既定的模型,而是教會我們思考的能力,這也是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吳聰敏《經濟學原理》、Fred經濟資料庫、維基百科、MBA智庫百科、Investing.com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