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川普退出《巴黎協定》 為什麼惹怒美國商界?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川普退出《巴黎協定》 為什麼惹怒美國商界?

2017 年 6 月 11 日

 
展開

“我決定退出總統顧問團。氣候變化是真實存在的。退出《巴黎協定》對於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損失。”

美國時間 6 月 2 日凌晨 4 點多發完這條 Twitter 後,特斯拉(Tesla, TSLA-US) CEO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最近又連發了三條內容,跟蹤“川普 (Donald Trump) 宣佈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一事。此前,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 (Disney) 現任 CEO 鮑勃·艾格 (Bob Iger) 也宣佈,“出於道義考慮”會辭去在白宮的顧問職位。

從製造業、汽車業、科技業到金融業,不管看上去是否會直接受到減排政策變化的影響,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公司高層這次都站了出來,公開反對川普的決定。言辭的激烈程度,也超過了先前的“限穆令”、“邊境圍牆”和“美國製造”等強硬政策發佈時的水平。

被認為“終有一天會去競選美國總統”的前紐約市長、彭博公司 (Bloomberg) 創始人麥克·彭博 (Michael Bloomberg) 甚至表示,如果因為美國退出而給全世界的減排資金造成了缺口,他名下的慈善基金會將直接向聯合國相關機構捐出 1500 萬美元,維護先前改善氣候變化的努力。

前紐約市長 Michael Bloomberg 說:

“恪守《巴黎協定》無需華盛頓點頭。”

簡單來說,《巴黎協定》是全球為了遏制暖化趨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作出的一項集體決策:相比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平均氣溫在 2100 年前的升高幅度必須被控制在 2℃ 之內,最好不超過 1.5℃;協議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綜合性的減排政策;各國通過相互制衡達到減排目標,但排放大國得體現出更多擔當。

川普認為,前任總統歐巴馬 (Barack Obama) 在 2015 年代表美國簽訂這一公約時,設定了過高的減排目標。按照“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協會”提供的數據,到 2040 年《巴黎協定》總計會讓美國減少 650 萬個就業崗位,每戶美國家庭的收入損失 7000 美元。再轉換成 GDP,就相當於少了 3 兆美元。

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巴黎協定》本身的“無約束性”,讓其他排放大國設定了相對寬鬆的減排目標。美國人吃了個大虧 — 在訪問完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後,川普似乎是這麼認為的。

現任美國總統川普說:

“我們不能動工的時候,中國可以建設上百個新煤礦。而印度到 2020 年的產煤量可以翻一倍,就連歐洲都可以建新煤礦!總而言之,這項協定不是為了控制煤炭產能的。它只是把這些工作崗位從美國輸送到了其他國家。也就是將美國的大量財富在其他國家間重新分配。”

既然這是個經濟問題,那為什麼曾是商人的川普會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犯了美國商界的眾怒?那份實際執行起來也困難重重的《巴黎協定》,又到底會如何影響到商業社會的運行方向?

為什麼這一次,這麼多矽谷技術公司的大老都出來反對了?

今年 5 月,《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和《紐約郵報 (New York Post) 》就多次刊登由蘋果(Apple, AAPL-US) (Apple) 、Google、惠普 (HP) 、英特爾(Intel, INTC-US) (Intel) 、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蒂芙尼 (Tiffany) 等 25 家大企業聯名簽署的一份整版廣告,敦促川普政府不要退出《巴黎協定》。

201706041957411QirDxWSt6bhA79Y.jpg-w600

這些企業涉足科技、能源、零售、衛生、消費品、製造和金融產業等多個領域,其總市值超過 3.2 兆美元。但帶頭的都是大科技公司 — 這與他們已經花在購置清潔能源上的數百億美元密切相關。

從全球範圍來看,訊息和通信技術的總耗電量大約占全球耗電總量的 8%,且仍在不斷成長。一個大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就可以耗盡一個中小型發電廠的產出。科技公司不得不尋找更為便宜的能源供應方式,甚至是自己發電。

在相關技術得到普及推廣後,近年來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已分別下降了 60% 和 80%,由此成為科技公司採購的重點。按照 Google 高級副總裁霍爾澤此前的說法,公司到 2017 年購買的風力和太陽能,就能滿足其全球數據中心和辦事處的電力消耗。

Google CEO Sundai Pichai 說:

公司會繼續努力,為全世界創造一個更清潔、更繁榮的未來。

Facebook CEO 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在反對川普的同時也表示,公司正致力於讓所有新建的數據中心都全部採用可再生能源。

20170604201244aLk7SGfrjDou9mHC.jpg-w600(在興建公司新總部的過程中,蘋果公司在屋頂鋪設了大量的太陽能發電板。圖片來自 Fortune)

而蘋果為了滿足自家數據中心和供應商的用電需求,除了採購清潔能源外,還曾直接與太陽能發電商合建電廠,多餘的產能還能以市場價格,出售給本地電力企業。

蘋果公司 CEO Tim Cook 說:

我們再次保證,總統的舉動對於蘋果保護環境的努力不會造成影響。我們將與供應商繼續合作,以清潔能源助力產業發展。

馬斯克與汽車公司的反對,則與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相關

不久前,在美國股市上發生的一件大事是:儘管年銷量、產能還不到通用的 1%,但特斯拉的市值連續超越了福特(FORD, F-US) (FORD) 和通用 (GM) 兩大品牌 ,以超過 510 億美元的身價,成了全世界最值錢的汽車企業。

特斯拉不僅是作為傳統汽車產業的顛覆者出現。除了其智能化的程度展現出了與科技公司類似的投資潛力外,更多人還喜歡它“環保友好”的那個標籤。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特斯拉在構築市場競爭力時,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傳統汽車廠商都如夢初醒般加快佈局電動汽車時,特斯拉已經能為市場提供多款不同價位、性能穩定的產品。為了降低成本,公司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自己生產車用蓄電池,每年能生產 100 兆瓦時的產品。在 2017 年的 TED 大會上,馬斯克還曾表示,如果有 100 個這樣的超級工廠,就能滿足全世界對於清潔能源的儲能需求。

20170604200933tdqWuSEJZ9A4812l.jpg-w600(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內部,同樣高度自動化。圖片來自 NPR)

在馬斯克的推動下,2016 年特斯拉還收購了他所創立的另一間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這事曾經飽受股東爭議,因為直接賣太陽能屋頂電池板的生意不好做。但美國近 3/4 的州政府都會為這類項目提供巨額補貼,才能讓這家公司的債務問題一直不至於過於嚴重。

至於福特、通用這樣的傳統汽車企業,川普對於傳統製造業的一貫重視、以及退出《巴黎協定》後,對於上游石油產業的刺激,本來是個利多消息。

但如果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其他地區的油耗和尾氣排放標準都變得更加嚴格,僅在美國市場推行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也是得不償失的。

20170604201849pgFqUExRcCwhfWX3.jpg-w600(通用旗下的電動汽車產品線雪佛蘭 Volt。圖片來自 HybridCars.com)

此前在環保標準嚴苛的歐洲,BMW 福斯 (Volkswagen) 的高層也曾抱怨稱,公司已經在完成歐盟的要求下花掉了數百億的資金,相對於排放標準寬鬆的美國和日本汽車企業來說,這會讓歐洲的汽車廠商疲於奔命地完成減排目標,失去技術競爭力。

而在大眾曝出柴油發動機排放醜聞後,電動車就更加成為了歐洲車廠急需的救命稻草 — 跟中國的情況類似,各家汽車企業雖然都提出了多條電動汽車的產品線計劃,甚至是樂觀的量產目標預測,但他們的產品目前看上去,大多像是為獲取政策補貼。而美國電動車概念的繁榮背後,也有 3/4 的州所提供的補貼策略作為支撐。以近年來業績不佳的福特為例,在更換 CEO 後,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內一口氣向全球市場推出 7 款電動車產品,並對已有產品進行了“腰斬式”的降價,以刺激消費。

現在也沒有任何一家汽車企業,會反對“新能源汽車是產業未來趨勢”的說法。包括大眾、寶馬、通用、福特等多家汽車公司在內,都已經加入了這場競爭。

傳統能源公司經常抵制減排,但也沒給川普口中的美國工人留下機會

這一次,連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康菲 (ConocoPhillips) 和 BP 這樣的石油公司,也對川普的想法保留了意見。他們的邏輯也簡單:公司的利潤來自傳統能源,而一旦美國不留在和談桌上,就更無法影響全球對於碳排放的管控了。

對於減排問題,這些傳統能源公司在表面上都放棄了強烈抵抗,而是善用遊說團體,希望每一次國際談判和國內政策制定時,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小。

2015 年簽署《巴黎協定》之前,聯合國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 Christiana Figueres 就曾發表針對六家石油公司 CEO 的公開信,請他們在這個關鍵時刻停止對於聯合國和迂迴政府的遊說。

解密網站 Open Secrets 的數據顯示,殻牌 (Royal Dutch Shell) 、BP、挪威石油 (Statoil) 和英國天然氣公司 (BG) 僅在 2015 年花在遊說美國政府上的錢,合計就達到了 372 萬美元。此前,這些公司就被認為差點擾亂了《京都議定書》的簽署過程。在《巴黎協定》出現之前,《京都議定書》是全球範圍內唯一提出過明確目標的減排協議。

他們沒有因為全球的減排形勢,就改變公司的發展策略 — 不管世界能源需求如何成長,最應該提高的仍是傳統燃料的供應量;但公司的運營成本不能因此提高太多,自動化、機械化的開採方式將會替代人力開採,成為絶對主流。這意味著,即使川普退出了《巴黎協定》,他“要讓煤炭工人回去上班”的想法也很可能會落空。

20170604194947XjQLd6DhBIf4yJUe.jpg-w600(降低對於煤炭和石油的依賴,已經是美國能源產業近年力推的發展方向。圖表來自《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按照美國能源部此前的統計,美國煤炭工人的數量的確在減少,但人數本來就不多,只是從 2008 年的 8.77 萬人,下降到 2015 年的 6.60 萬人。而且,美國已經實現了全球最高的煤炭開採效率。彭博社 (Bloomberg) 的分析顯示,在美國的大型煤企裡,自動化設備可以使人均年產量可以達到 30746 噸,是中國目前大型煤企的 17.8 倍。

那些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煤炭企業,最可能會因為川普這次的決定而多活幾年。

美國最大私營煤礦企業 Murray Energy 此前一度出現大裁員,並宣佈破產。但在川普上台後,這家公司立刻就開始慫恿他,讓美國儘快退出《巴黎協定》。而在消息公佈後,另一私營煤企 Peabody Energy Corp. 也表示,這一舉動應該能讓電力產業減少對“各種各樣不太穩定的能源產品的依賴”。

在全球油價暴跌期間,美國石油業也砍掉了近 70% 的就業機會,但改用電腦控制後,鑽井平台的日產量反而上升了。以西德克薩斯州盆地的油井為例,這裡三年簽的開採成本每桶超過 60 美元,而現在只要 35 美元。

20170604200552T2ROpkDAY8HqQPhX.jpg-w600(川普將製造業及相關產業作為關注重點,前段時間還關心了煤炭工人們的處境。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

而在那些離開煤礦和鑽井平台的工人裡,除了失業在家者,很多人其實已經在新能源產業找到了工作。在 2016 年,新能源為美國貢獻了 14% 的新增就業,整個產業的就業成長率是全國總就業成長速度的 12 倍以上。

川普走回老路上的想法,可能反而會導致這些員工的再一次失業 — 這是由美國早已轉向相對更清潔能源的產業結構、而不是《巴黎協定》所決定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曾用市場手段管控酸雨的美國,這次卻在碳交易的巨大機會前開了倒車

讓市場而不是政府來促成減排,其實一度是美國在處理環保問題上的先進之處。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 1990 年代提出的“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制度:

在早期應對電廠因燃煤排出的含硫廢氣,以及最終導致的酸雨現象時,聯邦政府一度也採用強制手段,讓電力公司安裝脫硫裝置。而電力公司則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這種控制方法的成本花銷“足以將他們送回到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這種管制與經濟效率之間的矛盾反覆上演,直到里根執政結束時,國會已提出並否決了 70 部不同的酸雨提案。

20170604202205eufkEDWwKql7z6QI.jpg-w600(至今,美國的部分地區仍受到工廠排放導致的酸雨困擾。圖片來自 Tech Times)

而在 1990 年代的《清潔空氣法》修正案中,政府只提出了對於二氧化硫排放的總量限制目標,同時給予一定數量的“排污許可”。對於超出許可排放的部分,企業可以自行限制生產或更換環保能源,也可以去市場上向其他公司購買配額。而政府逐年收緊排放總量,排污許可的價格也會變得很高,最終能誘使企業採取更廉價的減排手段。

“控制總量、內部制衡”,不僅在之後成為了《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全球減排協定製定時的指導思路,也促進了全球其他國家採用類似的市場手段,處理環境問題。

而排放權交易過程中所帶來的金融市場機會,對於銀行業來說,也是大機會。

過去十年,歐洲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目前有超過 1 萬 1000 家發電廠和製造業企業、以及在歐洲境內飛行的飛機參與其中。2016 年,其促成歐洲整體碳排放水平同比下降了 2.6%。

雖然受經濟衰退影響、以及企業自行申報排放配額的錯誤決策,也曾讓交易價格連續數年都處於每噸幾歐元的極低位置,但在調整了交易策略後,歐洲碳市場又重新趨於平穩。

相比之下,美國一直沒能建立起國家級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而是以那些傾向於減排的州為單位,自行設立區域交易市場。目前,美國全國的碳交易量不及歐盟的 10%,交易價格也長期低於歐盟。

對於美國發達的金融產業來說,碳市場這個每年可產生數千億美元交易量的機會、以及背後總規模可達數兆美元的衍生品市場,就這麼被美國政府的政策割裂成了小塊。而在川普執政期間,事情還可能變得更糟。“看不見的手”被箝制住了,更不用說利用這個機會賺錢了。

20170604212130H1hQTEMWpD5AmxUZ.jpg-w600

雖然按照正式程序,川普這一決定實際要到 2020 年美國政府遞交正式申請、並獲得通過後才算生效。川普也表示,他並非完全反對減排,而是希望通過重新磋商,為美國制定更合理的減排政策。

但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 (Goldman Sachs) 集團 CEO Lloyd Blankfein 認為,在宣佈退出《巴黎協定》的時候,川普就已經嚴重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領導地位”。

《華爾街日報》也援引鋼鐵產業諮詢公司 World Steel Dynamics 分析師的說法指出:川普的決定不會馬上對所有產業產生影響,但“重新討論減排目標的協商成本很高,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才是商人們最恐懼的事。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