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布列敦森林體系|布列敦森林體系是什麼?瓦解原因?布列敦森林體系影響?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布列敦森林體系|布列敦森林體系是什麼?瓦解原因?布列敦森林體系影響?

2023 年 3 月 23 日

 
展開

有效運作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夠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提供基本保障。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期間的國際貨幣紊亂給各國決策者留下了很大陰影,當時各主要國家陸續退出金本位制,一些國家甚至實施了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對當時的國際經濟形勢產生較大影響,隨後布列敦森林體系便應運而生,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布列敦森林體系的介紹吧!

布列敦森林體系是什麼?

二戰將結束之際,為了為戰後經濟保駕護航, 40 多個國家代表在美國的布列敦森林召開會議,研究建立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次會議的兩位主角是美國的懷特和英國的凱因斯,但由於英國經濟實力下降,並且在二戰中受到重創,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已大不如前,縱然凱因斯有再大的能力,也已經無力回天,布列敦森林體系基本上是在懷特的主導下制定的。

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由於國際貿易和投資而累積的美元可以按 35 美元一盎司的價格從美國那裡兌換成黃金,看似和諧的貨幣安排應該能為戰後世界經濟提供良好的保障。

布列敦森林體系 作用

當然,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為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提供了穩定的框架,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不用擔心貨幣匯率波動問題,對於戰後初期國際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這種穩定的匯率中包含著不穩定因素,即隨著國際上美元沈澱越來越多,美國用黃金兌換美元的承諾無法為繼。支撐著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的支柱本來就是不穩的。隨著這根支柱晃動越來越嚴重,最終在 1971 年 8 月 15 日,尼克森宣布了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在事實上意味著布列敦森林體系走向終結。

耶魯大學教授傑弗里·E·加藤所著的《大衛營三天: 1971 年的一場秘密會議如何改變了世界經濟》詳細描述了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走向終結的最後時刻。這本書詳細介紹了 1971 年 8 月 13 至 15 日這三天圍繞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於我們深入了解美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終結布列敦森林體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背景闡述,也對於我們詳細了解美國此時的政策考量非常有幫助。

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主要原因:美國黃金儲備不足

美元與黃金掛鉤這一機制設計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也可以說這種設計並沒有採取發展的視角來看問題。美國從 19 世紀末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同時兩次世界大戰並沒有對美國本土產生破壞,甚至美國借助兩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強化了其經濟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力量,擁有規模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也足以支撐以 35 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將其他國家官方所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

他國經濟起飛導致美國貿易逆差

但隨著西歐和日本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經濟騰飛,世界經濟力量逐漸發生變化,以日本和德國為代表的國家通過國際收支順差累積了大量美元,而美國的國際收支水平卻不斷惡化,到 1970 年代初,從 19 世紀末以來就持續順差的經常項下都出現了逆差,整體國際收支形勢更是日益堪憂。由於美國較低的利率,1970 年美國資本外流 100 億美元,1971 年增至 300 億美元。此時國外累積的美元已是美國黃金儲備的四倍,美國能否兌現 35 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承諾似乎不用仔細計算便可知悉。

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續貶

使問題更加嚴重的是,1972 年尼克森面臨大選,為了提振經濟,勢必要增加政府開支、降低稅收、推動美國聯準會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會使美國的國際收支形勢更加惡化,美元也面臨更大的貶值壓力。同時,到 1970 年代初,私人資本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私人資本的國際流動對匯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維持美元價值及各國匯率穩定越來越困難。例如,尼克森在宣布關閉黃金窗口時,將責任歸咎於國際貨幣投機者,他指出是國際貨幣投資者導致美元不穩定,並下定決心使美元不再被國際貨幣投資者所「綁架」。

問題其實早已被點出

實際上,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在《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就指出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國際社會對美元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需求被迫提高,因此並不會讓美元升值),需要美國保持國際收支逆差不斷地向國際社會輸出美元;另一方面,作為國際貨幣,需要美元保持幣值穩定,這又要求國際上的美元流動性不能太多,否則美元幣值必然無法保值穩定。上述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被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當然,特里芬難題的本質是因為美元與黃金掛鉤,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特殊現象,隨著國際社會沈澱的美元越來越多,美國的黃金儲備必然無法支撐 35 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要求。特里芬曾寫到「最終,世界被迫正視問題,而不是簡單地試圖修補這個系統。

搖搖欲墜的布列敦森林體系

《大衛營三天》這本書中並沒有詳細討論,實際上從 1960 年代開始,布列敦森林體系運作就已經磕磕絆絆,維持 35 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面臨很多困難,美元時常發生貶值壓力,要求美國聯合其他已開發國家不得不頒布各種措施來對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進行修修補補。如黃金總庫計劃,即美國聯合西歐國家建立黃金儲備庫,平抑可能產生的美元價值波動;現在我們熟知的特別提款權(SDR)也是為了讓布列敦森林體系能夠繼續運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創設一種補充性的國際儲備資產,作為對美元國際貨幣職能的一種補充。

對於 1960 年代的國際社會來說,尚存的一點有利條件是各國還能為維護布列敦森林體系做出一點貢獻,但這點有利條件在各國更多將目光投向國內的經濟發展和提高就業之後,也已經在慢慢消逝。金本位制度下,國際貨幣體系可以有效運作的重要保障是各國將維持匯率穩定作為非常重要的責任,在匯率出現偏離後各國營義務進行干預使匯率回到原來的水平,但在二戰之後,各國把國內經濟發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不願意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犧牲經濟發展。這也是在匯率制度上以國內為主還是以國外為主的問題。

為什麼當初美元會和黃金掛勾呢?

這裡也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與黃金掛鉤讓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不穩定,那麽為什麼當時的國際貨幣體系中要鍥入黃金這種東西?實際上這個問題在當時並不是問題,因為在當時的決策者看來,讓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作用是必然的歸宿,不是可選的選項。對於經歷過金本位匯率穩定時代和 20 世紀 30 年代貨幣動蕩時期的決策者來說,對於黃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執念,甚至可以說黃金是一種圖騰,不讓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作用才是問題。

從邏輯上講,如果其他國家認為美國無法兌現將美元按照 35 美元兌換成黃金的承諾,就會發生擠兌,導致布列敦森林體系馬上解體,但其他國家並沒有這麽做,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個原因:一是其他國家不想得罪冷戰時期的軍事保衛者,二是美國一直承諾整頓本國經濟,其他國家寧願等待美國採取行動,三是其他國家不想引發一場國際金融恐慌和政治危機

美國態度及角色的轉變

二戰結束之後,不久世界就陷入了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相抗衡,彼時,美國為了維護其冷戰陣營的團結,願意做出一定付出。例如,美國幫助西歐發展的馬歇爾計劃,美國承擔了維護西歐和日本安全的軍事負擔。在國際貿易中,美國也願意對西歐和日本做出一定讓步,如容忍歐洲對進口的農產品施加關稅和配額。但到了尼克森這裡,形勢發生了變化。

當時,一些國家對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一定改變,不再是唯美國馬首是瞻。例如,儘管美國持懷疑態度,但西德依然尋求與東德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法國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逐出巴黎;英國則專注於加入歐共體,並討好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共體最有影響力的成員。法國戴高樂對於美元的國際地位非常不滿,多次將法國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

外交政策的轉變

1969 年 7 月,尼克森的亞洲之行中宣布不再向越南等盟國派出軍隊,一些國家將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維護自己的安全。美國不再對世界做出無限承諾。美國外交政策的這一轉變被稱為「尼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尼克森主義昭示著自 20 世紀 40 年代末馬歇爾計劃以來美國外交政策最大的轉變。這也是美國世界角色重大轉變的開始,這種轉變也很快蔓延到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

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川普所謂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在尼克森時期就已經醞釀並付諸實施。彼時,尼克森認識到了壓在美國身上的各種負擔已經到了不可承受之重的程度,包括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在內的一些框架已經無法穩定運作。

首先,尼克森強調西歐和日本需要增加國防開支,包括支付美軍在其領土上的駐軍費用,以及承擔更多美軍因為保護它們而產生的軍備費用。在尼克森之前,為了緩解美國的逆差形勢,也曾有讓其他國家更多承擔軍費的想法,但因為害怕破壞聯盟關係,而遲遲不能實施。《黃金、美元與權力》這本書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其次,在貿易領域,尼克森表示美國無法繼續容忍其市場對貿易夥伴相對更加開放,而貿易夥伴的市場卻對自己沒有更加開放。最後,美國作出的以 35 美元一盎司的價格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承諾已經難以為繼。尼克森政府的官員認為,美元相對於日元、德國馬克被高估了,主要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需要發生一次大的調整,即美元貶值,日元、馬克升值。

大衛營協議的轉捩點

1971 年 8 月 13 日,包括尼克森在內的一些美國主要經濟官員聚集在大衛營,研究即將付諸實施的一籃子經濟政策,這些官員包括財政部長康納利、主管貨幣事務的財政部副部長沃爾克、美國聯準會主席伯恩斯、勞工部長舒爾茨、國際經濟政策委員會理事彼得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麥克拉肯等。

政治和經濟的兩難

對於尼克森來說,他的精力主要經濟集中在政治領域,不希望經濟事務來干擾其政治戰略,在國際貨幣問題上也是如此。在競選期間,尼克森很少涉及經濟話題。上任之後,他極力避免經濟問題來干擾他真正想解決的政治問題,如與蘇聯談判軍備控制問題,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問題,等等。他在 1970 年 3 月 2 日給白宮辦公廳主任寫的一份備忘錄中說道:「我不想被國際貨幣問題打擾」。

從某種程度上說,尼克森甚至認為黃金存在於國際貨幣體系之中就是一個錯誤,他並不在乎美元是否與黃金掛鉤,布列敦森林體系是否能夠維持下去,如果這個體系無法持續了,那麽就應該作出改變。尼克森的前幾任總統,如甘迺迪和約翰遜則在此問題上並沒有尼克森這麽「灑脫」,甘迺迪和約翰遜都表示要維持美元的價值,保持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關係。

強硬的外交態度

康納利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傾向,他認為一切都是視情況而定的。自由開放的貿易、美元走強還是走弱、對薪資和物價的管控,這一些都取決於當時的形勢。對康納利來說,美元完全是為了貿易,而貿易是為了就業。康納利的外交風格非常強硬,他曾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在國際金融這個曾經平靜公平的競技場上,他被視為一個民族主義的「惡霸」。康納利在大衛營會議結束後不久對一群外部經濟專家說:「很簡單,我想在外國人欺負我們之前先欺負他們。

不能忽略的沃爾克

沃爾克具有強烈的國際主義觀點,他最讓人熟知的功績是在 1970 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初作為美國聯準會主席以堅強的毅力馴服了美國失控的通貨膨脹,但實際上沃爾克在延續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的生命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沃爾克在市場上的金融機構、美國聯準會體系都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他則傾向於維持布列敦森林體系,即使美元匯率高估,日元、馬克匯率低估,但沃爾克希望匯率調整之後,國際貨幣體系還能回歸固定匯率軌道。實際上當時很多國家也願意維持固定匯率體系,因為固定匯率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匯率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難以捉模的浮動匯率

對於彼時的很多決策者來說,浮動匯率讓人琢磨不透,大蕭條期間的國際貨幣競爭性貶值所產生的心理疤痕還隱隱作痛,浮動匯率意味著無序,意味著國際貿易面臨更大的風險。當然,事後來看,浮動匯率也不是必然會產生當時決策者所擔心的風險,但人類思維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對於自己無法把握或不明白的事物,很多時候並不敢勇於嘗試。例如,沃爾克曾指出,雖然美國關閉了黃金窗口,但並沒有多少國家願意走向浮動匯率,除了西德和加拿大外,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將浮動匯率制度作為永久性政策,所有國家都渴望穩定和可預測性。

伯恩斯在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之前是美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以研究商業週期而聞名。在伯恩斯看來,經濟問題過於複雜,難以用單一理論來解釋,而且經濟問題還過於依賴商業信心,但商業信心的根源卻很難捉摸。伯恩斯與沃爾克持類似的觀點,認為應該維持固定匯率體系,他甚至一度反對關閉黃金窗口。

舒爾茨是一個真正的保守派,在進入政府之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他秉持著芝加哥大學的自由主義傳統。《商業周刊》將舒爾茨描述為「一個簡單古板、抽著菸斗、不修邊幅的人」。他是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學生、崇拜者和密友,深受弗里德曼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匯率問題上,舒爾茨認為應該放棄固定匯率體系,廢除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讓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在他看來,浮動匯率是最終的歸宿,貨幣市場應該與其他市場一樣,在開放的市場中由供求來決定貨幣的價值。

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

1971 年 8 月 15 日晚間,尼克森通過電視向全美國人民發表了題為《新經濟政策:和平的挑戰》的講話,主要內容包括:對新投資進行稅收抵免,對美國國內汽車生產商廢除 7% 的汽車消費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減少對外經濟援助,凍結薪資和物價來控制通貨膨脹,對美國進口產品征收 10% 進口附加稅,暫時停止美元和黃金的兌換。

當然,尼克森對於關閉黃金窗口以及可能發生的美元貶值也不是一點顧慮沒有。首先,該如何向美國民眾描述美元可能貶值的情況;其次,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承認美元貶值的想法帶有一定失敗和羞辱意味;再次,美元貶值也意味著從外國進口的產品會變得更加昂貴,對本來就已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無異於雪上加霜。

短暫存活的史密松寧協定

尼克森將布列敦森林體系大廈最重要的支柱推倒了,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就這樣落下了帷幕。雖然之後的史密松寧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要繼續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但並沒有成功, 1973 年 2 、3 月間,世界主要貨幣匯率開始自由浮動, 1975 年 9 月美國時任財政部長西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會上表示,浮動匯率的權利必須清晰且不受阻礙,世界最終在 1976 年進入了牙買加體系,也就是目前的浮動匯率體系。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牙買加協定》(Jamaica Accords)使浮動匯率合法化。之後,國際上較大規模的對匯率進行干預要等到 1985 年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後,世界各國基本上沒有因為匯率問題而做出大規模的多邊協調。

在史密松寧協定談判期間,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美元貶值,然後在新的匯率水平上繼續維持固定匯率體系。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片段,在康納利與日本官員談判日元兌美元升值幅度時,康納利首先要求日元升值 19.2% ,被日方斷然拒絕;然後康納利讓步到 18% ,也沒有達成一致;最後降至 17% ,日方還是拒絕。日本一位官員說,在 1930 年,日本的一位財務大臣將日元升值了 17% ,民眾認為這是引發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最終導致這位大臣被暗殺。康納利明白迷信的力量非常強大,然後說 16.9% 怎麽樣,交易就此達成!

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們,很多重要的經濟決定並不是經過精確計算得出的,有些甚至還含有荒唐的因素。

布列敦森林體系影響

美國關閉黃金窗口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意味著美國國際經濟金融政策的轉向,更意味著美國已經無力對世界做出無限承諾。《美國聯準會》一書的作者威廉·格雷德曾指出:「如果歷史學家尋找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主導地位被終結的唯一確切日期,他們可能會確定在 1971 年 8 月 15 日。

今天,我們再次處在一個時代的轉變之中。不久前,不斷發展的全球化和不斷擴大的國際合作還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但現在我們正在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同樣的是,美國還是時代轉向的扳道工,這次是走向了一個不那麽令人嚮往的方向。作者認為,美國的拜登政府本可以修覆川普產生的衝擊,但現實的結果卻非常遺憾!

布列敦森林體系結論

1971 年 8 月 15 日,尼克森關閉黃金兌換窗口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轟然倒塌,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雖然國際貨幣體系運作規則發生了改變,但美元的國際地位並沒下降。德國馬克、日元、歐元等貨幣一度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但最終都沒有對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構成威脅。

現在的美元是信用貨幣,之所以各國還在使用美元是因為對其存在信任,無論是用於國際交易,還是價值儲藏,信任是最重要的。當然,信任與很多因素相關,也是會發生變化的。隨著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地位的下降,以及美國在經濟、政治上所存在的問題,美元的地位未來還能持續多久尚很難斷定。因為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美國近年來經常將美元作為國際制裁工具,導致國際社會怨聲載道,一些經濟體正試圖脫離美元體系。對於中國來說,要做的是持續做正確的事,提升中國經濟實力,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