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從Genentech到Moderna 看美國生物技術的四十年傳承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從Genentech到Moderna 看美國生物技術的四十年傳承

2016 年 10 月 23 日

 
展開

40年前,一個年輕的科學家開創了基因工程(Genentech),一個年輕的投資人發現了它的價值。他們合夥創立的這家生物技術公司在4年內從40萬美元增長至3億美元,隨後統治生物製藥行業40年,市值從3億美元成長至500億美元。

這40年中,生物技術投資人苦苦尋覓,下一個基因工程在哪裡?40年成長100萬倍的傳奇在哪裡?現在他們似乎找到了些什麼,20億美元資金前仆後繼,生物技術融資記錄被一次次刷新,臨床結果即將揭曉。

兩代人物、兩個技術、兩個公司,一個已經開花結果,另一個才剛剛萌芽。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誕生在美國,不是歐洲,也不是日本。為何美國的生物技術如此繁榮?

上篇

Herbert Boyer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小鎮,父親和祖父都是當地的鐵路工人,由於祖父去世得早,父親為了維持生計13歲便輟學打工,母親上過高中。Boyer小時候非常喜歡足球、籃球、棒球,因為足球、棒球教練同時也教科學和數學,這激發了Boyer對科學的興趣。

Boyer高中畢業後進入聖文森特學院,開始學習醫學預科課程。很快他發現自己不想當醫生,而是想做科學研究,於是讀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生。1959年,24歲的Boyer結婚了,妻子是高中時認識的Marigrace Hensler,Hensler 畢業後便去Mellon Research Laboratories工作,Boyer在妻子工資的幫助下繼續讀研究所,1963年獲得PhD。

此時Boyer對細菌DNA產生了興趣,他決定去耶魯大學,在Edward A. Adelberg的實驗室繼續研究。這期間Boyer主要研究細菌質粒和限制酶,他認為限制酶可能成為非常有用的基因工程工具。1966年Boyer成為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助理教授,研究蛋白質如何識別特定的DNA序列。

1972年,Boyer在大腸桿菌中發現了一種限制酶,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EcoRI。EcoRI能專一識別GAATTC序列,並在G和A之間切開產生黏性末端。在隨後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Boyer認識了比他大一歲的Stanley Norman Cohen,Cohen當時正在研究細菌質粒。

1973年,Boyer與Cohen的合作開花結果,他們的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利用Boyer發現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EcoRI,成功在Cohen分離的質粒pSC101上實現基因重組,並且表達出相應的生物學功能,這篇論文宣告基因工程的誕生。

Boyer和Cohen的基因工程技術傳到了資本界,但是大部分投資人偏謹慎,認為這項技術產生利潤至少是十年以後。1976年1月,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撥通了Boyer的電話,他就是投資天才Robert A. Swanson

Boyer起初並沒有在意,只答應給Swanson十分鐘的時間,但這場會議最終遠遠超過十分鐘,兩人足足聊了3個小時,結論非常簡單,創立Genentech,Swanson出任CEO。

Swanson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主修化學和管理,畢業後在紐約城市銀行(現為花旗銀行)工作了四年,隨後跳槽到Kleiner & Perkins做秘書兼會計。當時Kleiner & Perkins剛剛成立,還不是後來享譽全球的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當時合夥人也只有兩個。

Swanson大學畢業沒幾年,拿得出手的只有2.6萬美元,只好回去找他前老闆Thomas Perkins要錢。Perkins是KPCB的創始人之一,人稱矽谷之父,最終答應投資10萬美元作為Genentech的啟動資金,獲得Genentech 25%的股份。

Boyer和Genentech通過基因工程技術,1977年用大腸桿菌生產出生長抑素,1978年用大腸桿菌生產出人胰島素。這時候傻瓜都能看出基因工程的巨大應用潛力了。1980年10月,Genentech在NASDAQ上IPO,股價1小時內從$35上漲至$ 88,公司市值達到3億美元。

1982年,Eli Lilly從Genentech引進人胰島素,這款產品即著名的優泌林(HumuIin)。用類似的方法,Genentech做出了一系列蛋白質和單抗,諸如阿替普酶、生長激素、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雷珠單抗等。

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Paul Berg、WalterGilbert和Frederick Sanger。Walter Gilbert和Frederick Sanger獲獎是因為發現了基因測序方法,Paul Berg獲獎則是因為首次實現不同種DNA的重組,而首次將基因工程全程走通的Boyer和Cohen與諾獎失之交臂。

2009年,Roche以4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enentech,這或許是Big Pharma併購潮中最成功的一案。Roche收購Genentech並沒有進行常見的拆分重組,而是保持Genentech獨立運營,為Roche這艘製藥界的航母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篇

故事開始於2006年,Shinya Yamanaka以逆轉錄酶病毒為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3/4、Sox2、c-Myc、Klf4)導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成功誘導出乾細胞,即誘導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Shinya Yamanaka因此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Shinya Yamanaka的方法是有缺陷的,轉基因過程中可能產生意外突變,這意味著很難實際應用於人體。哈佛大學的年輕科學家Derrick Rossi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他用mRNA代替DNA誘導幹細胞,因為RNA不影響基因組,不會有致癌風險。最終他發明了RNA誘導的多能幹細胞(RNA-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iPSCs),被評為2010年十大醫學突破。

Rossi有個叫Tim Springer的同事,他既有人脈又有商業頭腦,之前創立了LeukoSite,成功開發出阿崙單抗和硼替佐米,1999年被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現屬Takeda)以6.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Springer把Rossi推薦給了Robert Langer—醫藥界的愛迪生。Langer在43歲時便成為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三院院士,發表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都早已突破1000,他創立了25家生物技術公司,著名的Polaris Venture投資了其中17家。

Langer是很忙的,每天的日程排三頁紙,據說上一趟廁所發7封郵件。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想在波士頓創立生物技術公司,你得去找Bob Langer。在Springer的引薦下,Langer答應給他們2個小時。

真正吸引Langer的並不是Rossi發明的干細胞技術,Langer感興趣的是Rossi怎麼把mRNA弄進細胞,然後表達出相應的蛋白質,這與基因工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Rossi並不是第一個把mRNA弄進細胞的人,早在1990年便有科學家曾往小鼠或大鼠體內註射mRNA,雖然產生了少量蛋白質,但效應轉瞬即逝,不適合成藥。外源性RNA會激活天然免疫系統,產生顯著的細胞毒性。細胞正是依靠天然免疫系統,識別外源RNA,從而抵抗RNA病毒的入侵。

Rossi將RNA中的尿嘧啶、胞嘧啶替換為假尿嘧啶、5-甲基胞嘧啶,修飾後的RNA更像是細胞內源性物質,從而克服天然免疫應答(現在用的方法並不是這個,已經發展到第六代)。有意思的是這種RNA修飾方法並不是Rossi首創,真正的發明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

經Langer點撥後,mRNA技術的前景豁然開朗。3天后,Rossi做了另一場報告,這次他面對的是知名風投Flagship Ventures。

Noubar Afeyan是Flagship Ventures的創始人兼CEO,Genentech成立時他還在上學,幾十年裡他一直在尋找下一個革命性技術。基因療法、反義療法、RNA干擾,一個個被業內稱為”breakthrough”,最終都未能給行業帶來根本性的變革。

Afeyan聽了Rossi的報告後,意見與Langer一樣,幹細胞不算什麼,mRNA表達技術才是天大的機會。

在Flagship Ventures的支持下,Moderna Therapeutics(名字取義Modified RNA)於2011年成立了。之後4年,Moderna風平浪靜,直到2015年1月融資4.5億美元,創造了生物技術融資最高紀錄,銀行存款達到8億美元。2011-2015年間,Moderna通過股權融資了6.25億美元,通過其他非稀釋性途徑獲得了3.25億美元。

除了蜂擁而上的投資人送錢,還有各大跨國製藥集團,AstraZeneca、Merck、Alexion Pharmaceuticals、VertexPharmaceuticals紛紛上門。依托獨特的mRNA技術平台,Moderna建立起自己的生態系統,數十個研究項目全面展開,Onkaido、Elpidera、Valera、Caperna等子公司陸續成立。

Moderna近日開展了新一輪融資,高達6億美元,再次刷新紀錄。Moderna還沒有IPO打算,或許未來還有一輪更大規模的融資。

Moderna目前已經有兩個項目進入臨床研究,其中mRNA 1440是一種mRNA疫苗,已在200多例健康受試者身上測試。2016年7月,AstraZeneca與Moderna Therapeutics在德國遞交AZD8601的臨床申請,這是他們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AZD8601可在細胞內翻譯成VEGF-A蛋白,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下篇

Genentech和Moderna的起點都是一篇論文,全球每年發表論文220萬篇,41萬篇來自美國、40萬篇來自中國,從數量上來說,中國已與美國不相上下,中國學者也頻繁現身Nature 、Science、Cell、PNAS等國際知名刊物,但在生物技術行業,將論文轉化為生物技術公司的極少,將論文轉化為技術平台的,我印像裡中國還從來沒有過。

榜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或者稱之為思想與文化的傳承。Genentech催生了一大批的風險投資,這些風險投資又將一大片科學家從象牙塔拉進了工廠。Afeyan一天之內決定投資Moderna,果敢堅決,是因為他在求學時代親眼見證了Genentech的騰飛。

“發表論文—成立公司—早期研究—IPO—後期開發—被收購”,Genentech走過的這條路被後來無數的生物技術公司重複。Genentech走通了而且非常成功,後來走這條路的公司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總體看來成功的機率不低,於是許多人都願意踏上這條冒險之路。

社會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行業需要一個成功的典範。中國新藥研發史上有兩個影響力極大的新藥,第一個是青蒿素,第二個是埃克替尼。青蒿素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已經不適用於現代,我們總不能開倒車搞舉國體制。

貝達藥業和埃克替尼值得深入討論,作為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中國將貝達藥業樹立為藥物創新的典型。事實上貝達藥業也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帶領中國數十家製藥公司開發了50多個替尼,如果算上未申報臨床的,這個數字會更加恐怖。影響遠不止如此,你還可以看到數不清的格列汀、格列淨……

埃克替尼是一個典型的me-too藥物,me-too這種研發模式在外國曾經非常火熱,但在高通量篩選技術出來以後,藥物的篩選規模不斷擴大,first-in-class一般就是best-in-class,如果不能研發出me-better,me-too研發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這種模式不像以前那樣受人青睞。

中國製藥公司這兩年應該意識到,貝達的me-too模式是不容易複製的,實際上貝達自己也未能複制出第二個埃克替尼。未來的路仍然是要做創新,而且從頭做創新,做first-in-class,這條路中國沒人走過。

前面討論傳承的力量,而傳承創新的思想終究要靠人才。中國近年通過千人計劃引進了很多人才,研發力量大大加強,但這還遠遠不夠,中國尤其缺一種人才—文武兼備。

在Moderna這個案例中,最初的技術發明人是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他們申請了專利並且創立了RNARx公司,政府給了他們90萬美元的資助(中國也差不多是這種資助水平),但是他們的技術差點被埋沒。

Derrick Rossi本人最初的重心放在幹細胞上,也沒有意識到mRNA技術的重大潛力,但是他足夠幸運,見到了Robert Langer,見到了Noubar Afeyan。Langer和Afeyan都是跨行業天才,一篇普通的論文,經他們腦子一轉,就是天大的商機。

生物技術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科學家只能做到精通某一項,會做實驗還會做生意的人才極少。這種人才美國不止一個,至少有兩個,實際上可能成百上千。冒險的精神、創新的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

美國的生物技術公司一般都免不了登陸NASDAQ,III期臨床的耗資巨大而且風險不小,IPO後可以籌集足夠多的研發資金,將風險分散給社會,反過來也將創新的收益回饋給社會。

Moderna雖然手上有10億美元的現金,比一般的生物技術公司都有錢,暫時沒有IPO的打算,但終有一天它會去NASDAQ,因為它有數十個項目。如果這十個項目都上III期臨床,10億美元就完全不夠燒。

NASDAQ寬鬆的加入制度為新藥研發提供了資本保障,有效避免了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因為資金問題夭折。看看中國的貝達藥業,至今還沒有登陸A股,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合適的資本市場來支持新藥研發。

但現階段讓生物技術公司上A股是非常不合適的,中國的資本市場太不成熟,投資者又以散戶為主,難以駕馭高風險的新藥研發。新藥研發的成功與失敗也就是一夜間的事情,弄不好就會把股市變成全民參與的大賭場。

總結來說,美國生物技術繁榮的關鍵在於傳承、人才和資本,其中資本是最容易解決的,只要有錢有製度,總有一天能學會。傳承和人才則是難題,因為能傳承,所以有人才,因為有人才,所以能傳承。

雪球》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