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有時候,人生也需要一些摸魚時刻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有時候,人生也需要一些摸魚時刻

2020 年 9 月 14 日

 
展開

“感覺週末什麼都沒幹就過去了。”

這很可能是你某個週一上班之後,在閒聊群裡跟同事說的第一句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儘管度日如年的會議時間依然那麼難捱,但下班之後和周末的時間總是跑得飛快:想看的電影還在待播清單裡,該做的運動還在收藏夾裡,要看的書還在封膜裡,打算做的菜還在超市裡,需要睡的覺還在等你——但是休息時長卻已經過完了。

而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很多疲於工作的人的至寶,就是一些“拿不上檯面但是又不怎麼費腦”的綜藝、小說、電視劇、影片……這些內容讓人在看的時候能夠扔開生活裡的破事,只剩下原始的悲喜,沒有收穫,也不費力氣,以至於相比之下,很多正經愛好都變成了充滿精力的時候才能去做的事。

“不能再這麼墮落下去了,得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了。”也許你突然意識到自己在荒廢人生的時候也發出過類似的慨嘆,但很快又在壓力與疲憊的夾擊下走上了以前的老路。所以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玩”與“生活”都不感興趣了?難道我們只能在眼高手低的焦慮裡走向墮落嗎?這很可能是許多年輕著卻已經麻木的人所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現代人,一半時間上班,一半時間止痛。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感覺:“摸魚”這件事,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上班的時候為了在工作間隙喘一口氣,很多人已經掌握了開小窗跟朋友閒聊、帶薪拉屎、出門抽煙等“見縫就摸”的小技巧。而就算離開了工作,一旦給自己設立了什麼目標或者要去做的事情,就會自覺地把自己看做是自己的主管,在做正事之前忍不住地在焦慮中摸魚,從而在“什麼都沒做”的時間黑洞裡越走越遠。

以至於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想著在周六的下午看一部電影、或者看完床頭剩下的半本書,卻在猶豫與拖延中反覆地刷著Instagram與Youtube,機械地點開一個個熱門影片,加倍速看完了並沒有什麼意思的綜藝更新,最後還是沒有伸出開始的手。而在下週關於這天的回憶裡,儘管當時獲得了十足的樂趣與滿足,你卻迅速忘記了當時自己刷到過什麼碎片內容,只記得無所事事了一整個下午,該做的事情一個都沒有做,然後陷入新一輪“我是不是太墮落了”的追問當中。

我們知道好的書和電影能帶給人新的視野,知道參加展會和活動能豐富業餘生活,知道鍛煉或者學一個新的愛好是好事,知道出門走走、產生線下真實的接觸能獲得充實的感覺。但另一方面,又忍不住躺在床上,面對沒營養卻不費腦的收入線內容投降。最後,就算你自詡是一個對自我有要求,對生活感興趣的人,也還是要努力調動內心力量才能說服自己開始做那些“我本應很想做的事”。所以在這個時代,眼高手低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基本矛盾。

當然,這不是一個人類的新問題了,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在《新異化的誕生》裡就描述過類似的困境:由於無法專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人們自願去做他們不真的想做的事情。在這個不停加速的世界裡,我們面對不斷膨脹的資訊與爆炸式增長的娛樂內容,任何需要投入一定時間去消化、理解、思考、感受的娛樂都成為了古典愛好,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多即時性、投幣式的短期慾望。在很多時候,尋求短期慾望的滿足都比設定一個長期愛好要划算得多。曾經人們對電視的出現如臨大敵,認為其提供的即時性享樂內容會摧毀掉人對於樂趣的認知。而在今天,在十幾分鐘的摸魚時間裡隨時可以開始一場手遊,或是演算法在你面前推薦幾十個用著相似內容的youtube影片。

有學者分析說是因為人們的愛好“下沉”了,不再追求更深層次的樂趣。不如說是我們如今的生活不再由簡單的“工作+愛好”組成:在結束了高強度的工作之後,人們先要尋求精神止痛,才有精力開始自己的愛好。這些即時開始、即時滿足的娛樂活動,大多需要牢牢佔據我們的視聽感官,讓人不得不把大部分注意力都聚集在手機螢幕上,瞬時而強制性地切斷你大腦裡的紛紛擾擾,達到一種止痛的效果。同時這些內容大多帶有故事性,又不要求我們理解它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們可以輕易地沉浸於去背景化的劇情內容,也就不會認為它能夠跟自己產生什麼實質性的聯繫,或是跟我們的自我認知以及內心狀態能夠留下什麼印象深刻的共鳴。

在進行這些娛樂活動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或體驗都只是作為孤立的片段存在,沒有在我們的腦子裡留下記憶痕跡,也沒有對我們過去的體驗增加任何東西。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把體驗到的時間消化成屬於自己的時間,這些時間裡的事物都與我們相異。因此時間飛快流逝,卻在記憶裡不留痕跡,這些短期慾望雖然可以成為面對焦慮與壓力的止痛藥,但是當藥效截止,你依然立於原地,沒有任何新的收穫。

我不是不想變得更好,只是太累了

本雅明曾把生活裡發生的事情分為兩部分,片段式的體驗與我們消化過的、與我們生命緊密相關的經驗。在這個娛樂空前豐富又無孔不入的時代裡,我們的體驗時刻越來越豐富,但是生命經驗卻越來越貧乏。正如本雅明在《經驗與貧乏》中所說的:“隨著技術釋放出這種巨大威力,一種新的悲哀降臨到了人類的頭上。”

作為經歷過“從前慢”的一群人,當我們念起“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候,內心大多是如有所感的:那時的人精力充沛,有興趣去學一門樂器,有決心寫長長的讀後感,滿是好奇地和朋友一起去窮遊,有耐心看完冗長的藝術電影,有閒心跑去和同好們交流。這些事情一旦在生活裡發生過,你就會記住那種真實可感的“經驗”到底是什麼樣的,並且到現在都時常回顧當時的記憶遺產,難以與拿來暫時性麻痺自己的“體驗”所混淆。

因此人們的娛樂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分野:即時滿足、即時止痛、過後卻讓人感覺空虛的短期慾望,與需要投入精力進行感受與消化、能帶來切實收穫的長期愛好。而當我們的認知走得越來越遠,意識到人生可以更加豐富,需要去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值得認真觀看品讀的好內容永遠沒有盡頭,甚至上週的人人都誇的“人生必看”你還沒來得及看完,這週就已經鋪天蓋地都是新的“年度劇王”。

於是一方面,我們開始用購買、收藏與下載代替消化與理解的過程。書買了就是看了,會員費交了就是學到了,電影下到電腦裡就是我的了——因為消化實在是太花時間了,而我們正不斷在壓力中感受不安,只能用消費代替經驗,留給自己一個充滿希望的虛假意識。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承認,自己不是分不清“好”,只是在“變得更好”的這條路上,累了。如果人們不得不在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裡先劃走一部分用來止痛,剩下可以拿來發展愛好的時間就被壓縮得更為緊張。同時,社交媒體以及網路算法還在無時不刻地指點你,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愛好”與“值得一過的生活”。而不再有力氣追求額外的興趣或是更多可能的人,還會被固有的社會期待扣上不思進取的帽子,成為他們新的痛苦來源。對此,很多人就此放棄踏足痛苦的螺旋階梯,只停在了止痛這一步,似乎也變得無法苛責。

也許現代人的困境,就是在無法達成上進的時候,依然對於原地踏步滿懷恐懼。要麼還在與自己眼高手低的認知失調搏鬥,要麼在一種“我墮落了”的絕望感中加入隨波逐流的隊伍。迫於壓力與恐懼,人們不停地在名為社會的倉鼠輪上加速奔跑,甚至都來不及細想,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埃里希·弗羅姆在《逃避自由》裡說:“在自由的名義下,生活喪失了全方位,它不過是由許多零碎的,互不相關的事情構成,人喪失了任何的整體感。人們面對著這些瑣事,就像一個小孩面對著一堆積木一樣,感到束手無策。”我們好像擁有一切,又毫無自主權。這明明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被一堆名為娛樂的積木包圍著,卻越來越難以感受到底什麼才是樂趣。

一直活在一種被迫無所事事的狀態裡

前一陣微博上廣為流傳過一張對比圖,是說相比起父輩們的幹勁十足,好像有很多年輕人都處於一種對生活感到疲憊、沒有參與感、對很多需要做的事情都不感興趣的狀態裡。也許你也會有這種感覺:面對喜歡的東西總是三分鐘熱度,對於探索新鮮事物沒有熱情,有時知道什麼是好的,但是提起興趣去做,卻太難了。儘管生活日復一日的忙碌,休息時間也被填充得滿滿噹噹,卻總能在一堆軟體中間切換的時候,體會到一種精神上的無所事事。

類似的生活吐槽在社交媒體上過於常見,以至於我們將其視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沒有想到它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問題。愛爾蘭都柏林的心理治療師索比安·穆雷(Siobhán Murray)在她的《過勞的治療方案》(The Burnout Solution)中提到,很多過勞的跡象和症狀都與初期的抑鬱症非常相似。我們需要注意那種無法消失的疲勞感:處於過勞邊緣的人會開始感到情緒麻木,就像他們沒有能力參與日常生活一樣。

的確,一說到過勞,我們總會直接想到熬夜後憔悴的臉、過勞肥胖與猝死等有明確表徵的症狀,卻往往忽略了我們的情緒勞動很多時候都不隨著下班而結束:上班時被工作壓榨,下了班還要與自己、生活、社會灌輸給你的期待鬥智鬥勇。要知道,造成精神與情緒過勞的一個重大因素就是:當今社會裡那種什麼都想要的文化。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很難在做完一個大項目的同時隨時保持精力充沛,有著豐富的業餘生活,與別人談論周末新上的電影,並完成所有的健身目標。而生活裡的種種規範對我們的情緒勞動一直有著壓倒性的影響力:在一天結束之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有罪。因為我們沒有滿足社會的期待,沒有做完我們的待辦清單,而且事實上,每天的待辦還會堆積得越來越多,為你帶來更多焦慮與痛苦。

情緒勞動就如同一個隱形的發電機,明明已經因為過熱而發出警告,我們卻還在把警告聲當做日常的噪音。因此,穆雷表示,不管你過勞的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待自己。如果你每天還在精神止痛的過程中掙扎,無暇顧及什麼新的目標以及愛好,這個時候你更應該做的是放自己一馬,而不是逼自己一把。

當你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時候,很可能並不是缺少目標與規劃,而是你已經過度飽和了。這時候再強迫自己去做那些需要時間與精力去消化的“有價值的事”,不僅大機率完不成目標,還會因為“墮落”的感覺而產生更多痛苦。而跳出社會期待,正視自己的現狀,才是需要鼓起勇氣去做的事:從源頭停止內耗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與精力去體驗真正的生活。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