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經典演講!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經典演講!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2021 年 3 月 4 日

 
展開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 “ 教育改變命運 ” ,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英國有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每到下班的時候,別人都去喝酒,而他則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給窮苦人的教育)。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 21 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女僕結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是,當時英國一個叫戴維爵士的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戴維博士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唸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教育資源不平衡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路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好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也沒有改變命運。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很多年輕人是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農村,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然後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 “ 白領 ” 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在北京一個保姆月薪 6,000 多人民幣)。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 “ 教育無用論 ” 。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剛才在活動之前,常青藤爸爸來採訪我問到的一個問題。說現在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我們市場化做的不夠,市場化開放了,有競爭了,教師的薪資高了,一定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我說 “ 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場化 ” 。

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從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平比 30 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師的水平高、實驗條件也好,但現在依然有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記得我讀清華的時候,清華大概一年從全中國招了 2,200 人,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電腦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清華,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所以,在當時來講,全中國大概有 2,200 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數據,現在有 3,400 多人、不到 3,500 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看著好像多了一點,但還有一個統計數字,只有 55% 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 45% 有各式各樣的:比如有奧運冠軍、比如奶茶妹妹,因為健美操加了很多分。還有一些是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因為得了奧數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試進來的佔 55% ,大家可以算一下, 55% 乘以 3,500 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 “ 階層固化 ” 。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 ” 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式各樣的原因。

去年,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

我給他回信說: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

但世界上資源有各式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實際上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玩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 20% ,比你努力 100% 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這種故事在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我在清華當班主任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很多人心態上慢慢會變得不健康,實際上他就覺得自己獨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結果,就不好好讀書了。

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有時候開玩笑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 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

在古希臘神話中,宗教裡神叫做 “ almighty ” ,意思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的。但在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有時候連人也打不過,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他背後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其實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 “ 你認這個命 ” 。

講一句俗話—— “ 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 ,也許你覺得這是 “ 宿命 ” ,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很多人如果從小的教育只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可能將來會有一些比較倒霉的 “ 命 ” ,所以在那個時候,你的命就定了下來。

剛才我跟常青藤爸爸也講了,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沒錢的),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

我開玩笑說 “ 這事就是她的命 ” 。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就是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都看不出來,那不是倒霉嗎?為什麼倒霉,因為你不讀書。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 “ 金融大鱷 ” 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 “ 2000 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 ” 因為他是小學畢業,所以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學《數學之美》又有什麼用?我說你數學學了多少?他說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是一個炒股炒得還不錯的人,當時他很自豪地給我講:我只會算加法,因為我就想財富不斷增加,我不會做減法。然後我說

你倒霉就倒霉在這了,為什麼馬雲 2000 年的時候還沒有你有錢,現在錢比你多很多?因為馬雲是做乘法、你在做加法,馬雲每年的財富增加 50% 乘以 1.5 ,乘十幾年下來就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你天天就在那做加法。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四川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網路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網路的複合成長率在過去的 20 多年是 20% ,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平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 100 萬,明天虧 50 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 1000 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 300104-CN )網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幸好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我的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 “ 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 ” 。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也就是說你哪怕有錢,到了智能時代以後,可能你遇到過幾次很倒霉的事,你一輩子的錢就沒了,然後的生活就會很糟糕。

所以,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 “ 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 ” 。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那麼,就說明人永遠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 “ 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 ” ,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這件事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就是講運氣的。他說: “ 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大幅地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 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是 “ 高富帥 ” ,另一個是 “ 魯蛇 ” 。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 “ 高富帥 ” ,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

“ 魯蛇 ” 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 “ 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 “ 高富帥 ” 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立茲獎。 1945 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 “ 魯蛇 ” 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砲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 40 歲了。到 50 多快要退休的時候,他才剛坐穩了自己的職位。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 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 4 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 “ 魯蛇 ” 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 1945 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 “ 高富帥 ” 平步青雲一直其實都是他在提拔。所以,人一輩子不會都是壞運氣,也不會都是好運氣。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全世界 75 個最富有的人中有 20% 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 1830 年~ 1840 年這 10 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 30 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 20 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 30 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 “ 教育 ” ,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例如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飯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 第二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在美國有一個 program 叫 KIPP ,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

例如一個班上 30 個孩子,今天只有 25 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 “ 忘記上學 ” ,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 “ KIPP ” 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 KIPP 這個項目,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

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 5% 的人能夠從底層的 20% 上升到上層的 20% 。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 80% 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川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 20 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 40 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 30 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剛剛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撒切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 5% ,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領導)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 “ 動作變形 ” 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霉事。 “ 黑天鵝事件 ” 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講完了技能教育,接下來講一下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

每年感恩節前,我會和我女兒的每一門課的老師做一對一交談,一些老師會在交談中告訴家長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其中,她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文學博士,她不會直接和家長講,而是會先和孩子聊,而且她給孩子提的問題很有啟發性,會讓孩子們想想自己和過去相比今年有哪些進步。

我們把語文放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有什麼作用?語文對你這一步步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後來我的女兒就跟她頭腦風暴,聊了很多,下面就是她們倆討論出來的觀點,不完全是我的觀點。

  1. 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
    學語文不是為了一點兒簡單的文采,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是學生講不清楚,很多老師講課也講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語文太差了,不善於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合適的觀眾表達出來。我們在職場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信件寫不明白,講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講不清楚,這樣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不職業化,希望我做什麼,半天說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信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2. 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東西寫清楚,正式地告訴他人,這就是一個職業化的訓練。我們都希望我們找的會計師、律師、醫生等是個職業化的人,而不是業餘的,如果你的語文不好,永遠給別人一種業餘的印象。
  3. 語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如果看一些美國原版電影你會發現,黑人說話就是這樣的(模仿)。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一個律師說話用詞是不一樣的,黑人就有一些 “ 哈哈哈 ” 的語言,不同階層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學好語文是你說出來的話、用的詞,能夠達意準確。有的人為什麼叫他 “ 土豪 ” ?因為他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基本詞彙,完全沒有文采,這是語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達好就會一個詞——好,沒了。有些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說好是真的好,還是他知道這件事了。這也是語文的作用,你想進階,往上走,語文必須好。
    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麼?三個原因:讀懂拉丁文的《聖經》。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訓練你做事的職業化。你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其次,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於它培養科學的常識和基本的素養,講究邏輯和方法。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法,都是可以用於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考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把我自己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的數學平均 99 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試加起來平均分 99 分。後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 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者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佔了三分之一。
  • 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例如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 邏輯,把題讀懂了,從已知到未知,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再次,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這也是那次開家長會,跟女兒歷史老師聊天后我的一個體會。歷史在英語裡叫 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當然女權主義者說應該叫 herstory,甭管是什麼,歷史不是要講故事。

中國老說以史為鑑,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鑑,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是為了以史為鑑,讓皇帝們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後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麼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鑑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麼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麼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麼幹,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鑑並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那麼,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麼怎麼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

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有什麼什麼證據,可以。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後,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好與壞。這是歷史訓練你做研究。

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鑑。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了解未來。

我在寫《智能時代》時就講,你了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於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當年光緒皇帝就是給毒死的,這個很重要,這是真相。當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道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的。

去年有一本書叫做《地質時代的中國史》,是劍橋大學出的。這個書是很有趣的,有兩個大特點:

  • 根本不管中國是 5000 年曆史還是 3000 年曆史,以前搞不清楚歷史就不寫了,從秦漢開始寫, 2000 多年的歷史。但是他會把每個歷史事件放在這 2000 多年的時代裡,來看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義。
  • 把中國這個歷史事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去看它的意義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寫中國這一件事。

這就體現了美國人研究歷史很重要的特點。

回想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學習語文有什麼好處,你把語文放到所有的學科里看有什麼好處。語文你去年什麼水平、今年什麼水平?從長遠來看學語文有什麼好處?這樣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我講來講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標在哪兒,無論是學歷史還是學語文都是這樣的。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並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麼簡單。

最後,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

什麼是科學的素養?今天看到很多說法,就是我們信仰科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但是你不能瞎懷疑。有時候我們在海外的時候諷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國人說的話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國人是這樣的,這種就是瞎懷疑,科學不是這樣子的。

科學是說,這個真理成立是有條件的,研究科學就要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或者說過去對條件不夠了解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廣的範圍內是否還成立。

比如,過去是生活在比較慢速度的環境下的,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你到了光速的時候,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這就是環境變化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藥:阿司匹林和海洛因。這是一個人發明的,拜耳公司的。剛開始的時候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藥,為什麼呢?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後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 “ 教育改變命運 ” ,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學時候學習過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國中又讀了幾何原本,你學會了幾何,這是 2000 年前歐幾里得寫下的知識,你能夠學習到並且傳承。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天才,還能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定理,讓幾何更加完美,之後的人在你的基礎上又可以繼續推出新的定理,這樣幾何這樣一門科學就一直在發展,隨時時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 50 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累積,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累積。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

我們知道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件事是工業革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全世界發展 2000 年平均 GDP 就是 600 ~ 800 美元。中國到 1978 年改革開放前人均 GDP 只有 180 美元,這是沒有工業化的結果。今天中國的GD將近人均 9,000 美元,因為我們工業化、現代化了。

所以,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條件),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累積發展相比,進步飛速。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著工匠式的累積,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最後的總結

今天把我所講的內容總結出這樣四條,倒著來講:

  1. 你要相信這個時代,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當然你要找一個相對好一點兒便於自己的發展環境。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再努力,也不如環境好,這點非常重要。
  2. 人的見識、教育可以加速進步。
  3. 素質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一開始溫飽階段,必須掌握一個技能。
  4.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