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碎茶是目前全世界主要生產的紅茶類別,因市場需求量極大,生產需求也逐步提升,製作商也會大量儲備紅碎茶,而台灣的進口紅茶從乾燥、生產,再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紅茶也自然地陳化熟成,成了消費者手上的「熟成紅茶」。熟成紅茶,這名詞,近兩年來在全台廣泛被傳播,因朋友的口碑推薦,或是好奇心驅使下,喜歡茶飲的你,可能也已經喝過了「熟成紅茶」。
「熟成紅茶」是什麼呢?
要了解到熟成紅茶的來由,必須由紅茶原料產業端說起。目前全世界上主要生產紅茶的國家及地區包含斯里蘭卡、印度、中國及肯亞,摒除掉中國的工夫紅茶(條型紅茶)外,其他主要紅茶生產國,生產的紅茶類別就是所謂的「紅碎茶」。
紅碎茶因應市場需求,如歐美各國的下午茶飲用的紅茶茶包、近年亞洲興起並且風靡全球的奶茶,都是以紅碎茶作為基礎原料,故需求量極大。
紅碎茶生產需求提升 製作商大量囤貨儲備
在如此巨量消費需求下,紅碎茶的生產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紅茶製造商進而優化製程及工藝,達到基本全年都可以供給(當然還是有些微季節性品質變化),這也迫使大型的紅碎茶製作商,不得不「大量儲備紅碎茶」,並且將此紅碎茶作為基本原料,供買家來做選擇及茶葉拼配。
在茶葉完成生產,到消費者手上的紅茶,不論是否有宣稱熟成紅茶,但只要是進口紅茶,基本上都實屬於科學上的「熟成紅茶」
熟成紅茶的熟成科學變化又是什麼?
再來,我們來談紅茶生產之後,「熟成」所造成的茶葉內含化合物的變化。
在紅茶存放過程中,茶多酚類之沒食子酸、兒茶素、EGCG 和 EGC 類之化合物有顯著下降;這類化合物在茶葉品鑑中,與鮮度、口腔刺激感、苦味及澀感及茶體本質的收斂性有正相關連結,於新鮮茶葉中含量較高,隨著存放的時間逐步下降。主要的變化紅茶於存放期間的氧化作用,並逐步轉化成茶紅質、茶褐質,使得口感變化溫潤、不刺激、不苦澀、好入口。
進口紅茶其實都經過熟成作用!
為何全部的進口紅茶,基本上都經過熟成作用呢?從紅茶乾燥,生產完畢後,並非直接進入到完全與氧氣隔絕之雙層電鍍袋之中,生產完畢後,於產地都會進入大型的儲存倉之中,進行初步陳放(因新鮮紅碎茶收斂性過強,品質判斷較不精確),後經由生產者的專業品評員進行茶葉的品質判斷,最後再進行初步茶葉原料批次拼配,讓風味基本上不偏差市場主流太多,此時的紅碎茶在大倉庫內至少會存放 1 ~ 6 個月不等,之後再經過統一拍賣的平台(如同斯里蘭卡的官方拍賣平台),或是民營公司收購紅茶原料,才能進入下一階段,較為完整的紅茶大袋封裝(牛皮紙雙層電鍍,但也無法完全隔絕氧氣),此時基本上已經經過半年以上的時間。
再透過緩慢的海運進入買家之目的地,這時間約會落於 6 ~ 8 個月不等,甚至會更長。故在此漫長的過程中,紅茶也就在時間的推移下,自然地完成了陳化熟成。
以上,就是熟成紅茶在茶葉原料端,儲存端的解析;此時的你,再喝一杯熟成紅茶,是否有感受到時間所帶來的陳化風味魅力呢?
《foodNEXT》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