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泡沫,英文為 dot-com bubble,是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的一場金融事件,與科技產業息息相關。網路泡沫多半被認為是不理性的投資者一股腦地投資網際網絡產業,導致網際網絡產業最終被拱上頂端,在頂端化為烏有。
一般來說,多以 1995 年至 2000 年為網路泡沫的時期。
網路泡沫發生原因?
「早該知道泡沫,一觸就破」,2012 年的鄧紫棋是這麼在【泡沫】這首歌唱的。
網路泡沫也是。網路泡沫的發生原因是網際網路產業的投資前景被戳破,進而衍生的金融災難。簡而言之,在上世紀的九零年代末期,投資人在尋求投資標的時,剛好與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時刻重疊——Yahoo 成立於 1994 年,MSN 成立於 1995 年,Google 成立於 1998 年。
這些以網際網路為主軸的產業與公司需要資金,投資人有資金,因此一拍即合,投資人大量投資網際網絡公司,導致以資訊、科技產業為主的那斯達克股市從 1996 年的一千多點,飆升至 2000 年的五千點。尚未有實質產出,或者根本沒有實質產品,空口賣夢想的一間間公司目睹自己的市值不成比例地攀升。
但是,對於這些公司創辦人而言,有熱錢進帳就是好。在泡沫成形的時節質疑熱錢會不會抽資,等同澆了這些公司一桶大冷水。沒人喜歡被澆冷水,因此也沒有人在乎熱錢的問題,導致一間間公司的價值開始膨風。
網路泡沫如何破滅的?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在 2000 年,那斯達克指數高達 5,000 點,但是在 2002 年下半年卻只剩下 1,000 點左右,相當於僅剩四分之一的價值。
只有公部門的力量,才能對抗熱錢。
破滅的原因為當時的美國聯準會升息。從 1999 年 7 月的 4.99 %,一年之內,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大幅提高百分之三十,來到 2000 年 7 月的 6.54 %,抽了投資者的大銀根。值得一提的是,在 2000 年這場升息運動之前,前一次聯邦基金利率高過 2000 年下半年的 6.54 %,要回到十年前的 1991 年 1 月,當時是 6.91 %;此外,柯林頓總統卸任前的這場升息運動,依然是二十一世紀目前最高的聯邦基金利率,比俄烏戰爭後的最高峰 5 % 要多出百分之三十。
嘆為觀止。
在聯準會提高利率,加大投資者借錢的成本後,投資者趕緊抽單,趁追逐網際網絡的風潮還沒停止時,在高處拋售股票,讓那斯達克從 2000 年的高點,像是坐雲霄飛車,洩至 2002 年的一千多點。
資料來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網路泡沫影響?
就像巴菲特所言,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以亞馬遜為例,作為網路泡沫的倖存者,亞馬遜的股票從 1999 年最高峰的 5 元,跌到 2001 年一整年都不足 1 元的水餃股,股價蒸發百分之八十。
亞馬遜還算好的結果,畢竟它撐過來,沒有下市。許多網際網路中小企業在新世紀的第一場股災中,面臨抽資、滅頂,再也沒讓任何人聽見它們的聲音。
資料來源:macrotrends
網路泡沫後,那斯達克等了超過十年,才在 2014 年、2015 年回到五千點左右,可見這場泡沫的打擊有多大。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網路泡沫時期的台灣?
在網路泡沫時期,台灣股市受到嚴重波及,從 2000 年年初的萬點,一路下墜至 2001 年下半年的三四千點,市值蒸發過半。雖然當時有臺灣面臨首次政黨輪替的內部問題,但是臺灣的淺碟經濟亦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導致雪上加霜。
資料來源:stockinfo
網路泡沫結論
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和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很類似,貌似是複雜的金融問題,但是在剝繭抽絲後,可以發現都是屬於熱錢瞬間抽資,公司企業沒扛住的案例。
分析的一個維度是公司本身的資金周轉問題,分析的另一個維度是當時環境下的利率政策。在低利率的大時代,熱錢到處尋找投資標的,報酬率達標後,熱情必定瞬間抽資,倘若被當作炒作標的的公司缺乏周轉資金,將會如紙牌屋一樣,拉了一張牌,卻倒了一幢屋。
因此任何產業都必須時刻關注政府的利率,妥善配置自身資產,以免成為巴菲特所言的浪潮犧牲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