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繼權利金落幕後 Nvidia 與 Intel 將掀起下一場爭鬥
作者 IBD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繼權利金落幕後 Nvidia 與 Intel 將掀起下一場爭鬥

2016 年 10 月 25 日

 
展開

輝達(NVIDIA, NVDA-US) 與英特爾(Intel, INTC-US) 為期六年的爭鬥史,將暫時畫下句點。自 2011 年以來,英特爾不斷支付給輝達大筆的權利金,不過這不對等的關係,將在明年落幕。但它們之間的競爭還未真的結束,即將在資料中心、自動駕駛與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領域裡掀起下一波爭鬥。

至今年以來,英特爾與輝達的股價已上漲 103%。雖然股價在 10 月 7 日時有些許的下滑,但雙方都已積極尋求下一個殺手級應用。手機目前的銷售狀況,已像早期 PC 市場一樣正逐步趨緩。也因此英特爾與輝達將重心放在汽車、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與視覺處理的領域,爭奪半導體產業的主導權。

雖然輝達正積極開闢新市場,但 PC 顯示卡與遊戲仍是它的營收主力,佔整體營收 60% 以上。同樣的,PC 部門也為英特爾的第二季帶來了 54% 的營收,但它正透過收購新創公司的方式,積極跨入 AI 與視覺處理市場。市場觀察家也相當地好奇握有 50 億美元現金的輝達,可能會收購那些標的。

相較於英特爾擁有四位執行長,輝達自 1993 年創立以來只有一位 CEO 黃仁勳,他也是三位創辦人之一。憑藉著他招募頂尖工程師的能力,能夠為輝達帶來創新能量。

研調公司 Gartner 的分析師 Mark Hung 向 IBD 表示,“黃仁勳在過去十幾年已經作出了許多正確的決策。有一些決策運作得相當地不錯,但也有一些決策表現普普。當他看到一個機會,他能夠充份地運用公司的資源來支持這個新想法。輝達在資料中心與汽車領域,目前是保持領先的狀態”。

黃仁勳將會在 2017 年 1 月份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發表關於遊戲、AI、AR 頭戴式裝置與自動駕駛的演說。輝達的晶片目前已實際用在特斯拉(Tesla, TSLA-US) (Tesla Motors, TSLA) 等電動車之中。

輝達正持續為電競產業所需的高階影像處理技術邁進,力抗該領域巨擘 – 超微 (Advance Micro Devices, AMD)。而輝達平行處理 (Parallel-processing) 的電路設計技術,也可以擴展至AI系統的應用。

 輝達角逐 AI 領域的關鍵 – 深度學習技術

雖然 AI 晶片的臉部與物件辨識功能,已成為機器人、安全領域與語音應用程式中的必要元素。但研究人員仍進一步往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努力,希望透過 AI 讓電腦進行相關的訓練,並學習如何實際推理運算。例如,讓自動駕駛汽車具備有地圖測繪與偵測障礙物的能力。

半導體研究機構 Future Horizons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Malcolm Penn 表示,“輝達擁有英特爾所缺乏的視覺與平行處理的能力,這些正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關鍵技術。輝達的產品實力將在這對的時間點大放異彩”。

產業分析機構 Real World Technologies 與 Linley Group 的分析師 David Kanter 表示,“英特爾目前仍佔據低階PC影像處理的市場,它的晶片搭載在資料中心的許多電腦伺服器當中。輝達的晶片除了應用在資料中心外,其技術也適合發展成信用卡詐欺偵測系統 (Credit-card Fraud-detection System) 相關的應用程式”。

為了能透過雲端來獲得更多的客戶,蘋果(Apple, AAPL-US) 、谷歌(Alphabet, GOOGL-US) (Google, GOOGL-US) 與臉書 (Facebook, FB-US) 正爭相競逐發展具有 AI 功能的 app。

英特爾在八月收購具有深度學習技術的新創公司 Nervana Systems 後,正式向輝達宣戰。此外,上個月英特爾也收購了新創公司Movidius,其影像處理技術亦是無人機、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VR) 裝置與自動機器中的重要元素。

Kanter表示,“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 已成為英特爾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雖然這方面的能力與輝達最新產品相比,還有段距離。但收購 Nervana 後,也讓英特爾擁有機械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有助於提升資料中心領域的競爭力”。

從輝達第二季財報可以看出,它營收比前一季成長了 24%,這是它近四年來表現最突出的一次。每股盈餘也成長 56% 了,達到5.3美元,這也是它近兩年來表現最好的一次。

由於輝達於 2011 年與英特爾簽署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將在 2017 年結束。少了這筆讓輝達每年進帳 2.6 億美元的收入,也讓商業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對於輝達2018年的表現並不樂觀,預估該全年度的每股盈餘成長率將只剩 3%。

雖然關於該協議是否將重新簽訂的問題,英特爾發言人 William Moss 婉拒回答。不過,分析師倒是已經預估輝達將不會重新簽訂該項協議。

市場分析機構 SunTrust Robinson Humphrey 的分析師 William Stein 表示,“雖然輝達可以賺回與英特爾的協議所造成的損失。但它在 2017 年減少這筆毛利有 90% 的權利收入,勢必會讓它的毛利承受一定壓力。長期來看,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高毛利的資料中心的成長與汽車相關新品的發行,將會抵消這筆損失,或許能夠使毛利高於公司過去的平均。提高電競產品的平均銷售價格 (Average Selling Price, ASP),也會有所助益”。

一些市場觀察家預測,輝達將可以贏得部分蘋果的 PC 訂單。另一方面,超微也將打進 Mac 桌機與筆電產品。

 輝達收購賽靈思的可能性

輝達與超微曾在 2005 年討論合併的可能。若成功的話,這將成為英特爾難以抵禦的對手。但因為黃仁勳想要成為合併公司的執行長,這場協商最後宣告失敗。

市場研究機構 Forward Concepts 的總裁 Will Strauss 表示,“輝達於 2011 年以 3.7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基頻與射頻技術領導商 Icera 後,發現合併與收購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策略並不適合其企業文化。輝達一直無法突破基頻與圖形處理器整合的技術門檻,最後只好於 2015 年將基頻晶片部門售出”。最終,雖然輝達贏得部分平板電腦的訂單,但終究還是失去進入更廣大手機市場的機會。

市場研究機構 Nomura 的分析師 Romit Shah 於九月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在資產負債表中,可看出輝達擁有 50 億美元現金,其發動併購的可能性並不低”。

市值超過 135 億美元的程式邏輯解決方案領導廠商賽靈思 (Xilinx, XLNX),雖然已經超過輝達可負擔的範圍,但它們無疑是市場上最好的組合。Penn 透過 email 表示,“輝達與賽靈思將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組合”。英特爾已經在 2015 年以 167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拓朗半導體 (Altera),它是賽靈思主要的對手,並擁有跟賽靈思相似規模的資料中心部門。

基於 IBM 與輝達曾共同合作執行 AI 專案,Shah 也預測 IBM 的 Power 系列處理器,也可能是輝達潛在的收購標的。輝達有 10% 的營收來自於資料中心部門,而汽車部門則只有 8% 的貢獻。除了特斯拉之外,輝達在汽車產業客戶還包含奧迪 (Audi, NSU-DE)、BMW (Bavarian Motor Works, BMW-DE)、本田 (Honda, 7267-JP)、賓士 (Mercedes-Benz, Daimler AG-DE) 與富豪 (Volvo),主要提供娛樂、導航、數位儀表板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之技術服務。

自動駕駛汽車是英特爾與輝達主要競爭的市場之一。英特爾目前已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MBLY)及德國寶馬達成策略合作,目標將在 2021 年推出第一款自動駕駛汽車。

特斯拉想必是輝達最具知名度的合作夥伴和客戶。(題外話,輝達旗下的 AI 與深度學習平台,也剛好名為特斯拉。但使用在特斯拉與其它車廠的處理器,主要還是 Tegra 系列。)今年八月,輝達宣布與中國網路巨擘百度 (Baidu, BIDU-US) 合作,共同開發專屬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平台。

Kanter 表示,“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成為所有晶片廠的一大挑戰。現在若要說輝達是市場的贏家,還顯得太早。他並指出,“輝達要如何從電競與 PC 領域轉型,策略還並不明確。自動駕駛跟消費性電子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相較於 PC 製造商惠普 (HP Company, HPQ-US) 與戴爾 (DELL, DVMT-US),自動化產品更強調與汽車製造商在系統上的整合。更何況,市場上還有更多更專精的自動化技術公司”。(編譯/Bevi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