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美股 10 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美股 10 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

2018 年 4 月 3 日

 
展開

如果時間回到 2004 年的美國,那一年在美國兩個重要的市場上市的公司有 171 家,關注度比較高、認購額超過 15 億美元的就有 5 家,而 Google 的 17 億美元融資計劃,在當時只能排到第四。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04

但跟那年所有人一樣,你一定也會注意到 Google,而且之後很多年裡也會一直關注著它。在網路泡沫破滅前,美股市場有過很多趁機上市的科技公司,但它們在 2004 年都活得不太好。但 Google 的表現一直很穩健,作為最重要的網路公司、高技術代表,它也的確表現不俗 — 如果推算至今,它的股票投資回報率超過了 16 倍。

但如果你是那種抱著花點小錢,就能在股市裡大賺一筆心態的人,當年其實有一支更適合你、現在看來表現也更厲害的股票 — 達美樂 (Domino) 。

這家公司要上市的消息,當時在市場上已經流傳了兩年。但看到招股書的人,還是可能會為這家外賣披薩店捏一把汗:同店銷售額基本沒有成長,上市融資來的 1.37 億美元多半還要用來還債。而且,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了麥當勞(McDonald’s, MCD-US) (McDonald’s) 和百勝(Yum! Brands, YUM-US) (Yum!) 兩大餐飲巨頭,《彭博商業週刊》曾這樣評價達美樂的 IPO,“很難說達美樂是否還能滿足投資者對一支高成長股票的渴望。”

但現在,算上分紅、拆股等因素,達美樂至今為止的投資回報率已經高達 27 倍。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11

即使你晚入市幾年,從達美樂業績相當糟糕的 2010 年開始投資,它的成長性也比蘋果(Apple, AAPL-US)、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Amazon, AMZN-US)等科技股好多了。按照 Quartz 記者 Chase Purdy 的計算,從 2010 年至今,達美樂的股票價格又漲了 20 多倍,而同期表現最好的亞馬遜,也只是翻了 5 倍多。

拿達美樂與 Google、亞馬遜 (Amazon) 這樣的公司作比,其實並不能說十分合理 — 達美樂的股票一路漲到現在,市值還沒到 90 億美元,完全可以說是小體量帶來的好處。

即使在餐飲產業,也有麥當勞、星巴克(Starbucks, SBUX-US)、百勝的一系列高市值公司排在它之前。達美樂則是經歷了一次金融危機、2010 年又跌入業績低谷。當時有人評價他家的披薩就像是“沾上了番茄醬的厚紙板”,根本不值得買。就連接任公司 CEO 的 Patrick Doyle 也公開承認,“是啊,我們爛透了。”

那,為什麼是笑到現在的,還是達美樂?

快餐、外賣和數位化,達美樂的成長在於對產業未來趨勢的正確預判

美國人近 1/4 的日常外出就餐需求,都集中在講求效率、性價比高的快餐市場。但相比漢堡、薯條、炸雞,披薩在快餐產業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創業方向 — 價格便宜,導致利潤率很低;一旦追求配料口味多樣,成本就會提高;雖然很受青少年喜歡,但他們年齡稍長就會轉向其他快餐品牌;最關鍵的是,你還得在熱的時候就把披薩送到顧客面前,一旦放涼口感就會大打折扣。

這些也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必勝客 (Pizza Hut) 、Papa John’s Pizza 等披薩店在全球擴張店面的過程不那麼順利的原因。但達美樂卻從經營第一家內用店舖時,就發現了另一塊市場 — 當時,店裡 80% 的營業額都來自看體育比賽直播時,不願意離開沙發的男青年們所叫的外賣。

在網路發展起來之後,餐廳外賣的點單、配送已經成就了美團點評、餓了麼、Grubhub 等好幾個上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就連 Uber 也將其設立為新的獨立業務。但在達美樂發家的 20 世紀後半期, “30 分鐘內必達,否則免費”的口號完全是由公司自己的物流配送團隊達成的。

由於不設內用,專注外送,達美樂的門市擴張可以採用成本較低的加盟制完成。而加盟門市的選址,也是按照“10 分鐘內能完成周圍大部分社區的配送”的要求而確定的。而通過各門市傳回總部的點單數據,總部也能更好地預測各類原料的需求,方便中央廚房向門市提供更接近需求的披薩半成品。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06

達美樂也是美式快餐品牌中,最熱衷於將數位化的嘗試與品牌行銷結合在一起的。在 2007 年美國人還習慣於打電話定外賣時,達美樂推出的網路訂餐服務就已經覆蓋了 PC 和行動端,到 2016 年已經有 60% 的訂單來自電子設備。而之後的個性化訂製、Emoji 下單、胃部翻譯器、各類智慧型設備接入、無人機及機器人送貨……很難判斷這些“黑科技”的實際效果如何,但每項新技術肯定都能被轉化為一次不錯的行銷曝光。

講年輕人市場,也得考慮到消費能力

達美樂更早地看到並抓住了數位化、年輕化的一些趨勢,但它的發展沒有脫離美式快餐廉價、高熱量、不夠精細的特點。在一撥講究健康、口感和體驗的“慢快餐”興起後,市場普遍認為,這之後達美樂的競爭對手就不只是麥當勞和必勝客了,還多了 Shake Shack 和 Chipotle。

只有 60 多家漢堡門市就在紐交所上市的 Shake Shack,當年可是名聲大噪。不過現在想起來,這家公司的自信可能源自於消費者的從眾獵奇心理,以及華爾街分析師對品牌的個人喜愛。但在經歷了幾個季度的成長放緩後,Shake Shack 的股票早已在發行價以下交易。

相比之下,同樣講究“快餐慢食”的 Chipotle 則將優勢建立在經營效率上,這使得公司的成長更為穩健:經營最好的 Chipotle 門市在 1 個小時內可以服務 300 名顧客,平均每餐的價格超過 9 美元。這使得每家門市的相對價值在 900 萬美元左右,是麥當勞的 3 倍以上。

就像 Whole Foods 的一度走紅一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Chipotle 所代表的這種餐廳業態,將在未來對傳統的快餐形成更大的衝擊 — 健康導向、新鮮製作、更接近年輕人的偏好、在市場上也能持續創造賣點。

所以他們已經急著尋找“下一個 Chipotle”了。在 2012 及 2014 年,Chipotle 的成長性確實也都更高。但對比一下就能發現,隨著 Chipotle 2015 年的食物中毒事件影響至今,目前它的股票價格只是相當於翻了 10 倍,而同期的達美樂漲了近 30 倍。

年輕人對這些品牌的喜愛和追捧,可能是實實在在的。但如果考慮到他們實際消費能力的話,就說不準這個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了。

我們此前曾提到過,在美國如果將二戰前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與二三十歲的“千禧一代”比較一下資產狀況的話,這些年輕人們的平均年薪要少 20%;而如果把銀行餘額、信託基金、汽車、房產等等一起算進來的話,千禧一代 2 萬 9530 美元的資產淨值要比嬰兒潮一代少 56%,說是“窮得叮噹響”的一代也不為過。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07

而在上文討論達美樂的消費者群體時,我們也曾提到它的擁躉集中在青少年 — 準確來說,有接近一半的美國人,會在 6-19 歲上學的時候對於披薩有強烈消費慾望。一方面,吃披薩可以是班級運動後的補充熱量、或是小組討論的中場休息,另一方面,他們手裡的零用錢也買不起更貴的有機食品。

但人人都能理解的餐飲業,一直是美國人最愛的投資方向之一

2015 年,在研究了一批上市的中小餐飲品牌之後,Marketwatch 記者 Anora Mahmudova 曾這樣感慨過,“在餐飲概念股上,美國股市似乎有一股返璞歸真的炒作之風。”

那幾年,每一家上市餐飲公司的盤子都是火熱的,尤其是交易首日。專業研究 IPO 的產業機構 Ipreo 曾發表過一項統計:2012-2015 年間上市的 12 家餐飲企業在上市第一天沒有一家報跌,平均漲幅高達 48%,遠遠超出整個 IPO 市場平均 15.3% 的成績;像是 Habit Restaurants、Potbelly 和 Noodles & Co 這幾家公司,股票價格在上市當天更是都翻了倍數以上。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08

市場對餐飲業這些營收高成長、高速擴張、高毛利率的股票非常感興趣,就連從業者自己也覺得,整個產業已經從 2008 年經濟危機的低谷裡走出來了 — 通過同店銷售、客戶流量、勞工和資本支出四大因素綜合而成的“餐廳績效指標”顯示,在過去十年內,美國餐飲業有近 3/4 的時間都處於樂觀的擴張成長期。

像 Shake Shack 這樣的小規模餐飲公司,其實很難用高速成長的業績維持住投資者初期的熱情,一度出現過單日超過 10% 的暴跌。但總體來說,過去十年內上市的餐飲股,仍能靠著總計 54.7% 的股價漲幅,跑贏整個 IPO 市場。

而相比於成長性同樣很高的生物醫藥和科技企業,投資餐飲不需要學習複雜的專有名詞和概念,一般來說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很簡單:品牌是否能做到標準化生產、規範化營運、連鎖化管理及擴張,產品口味是否有其普遍性或是獨創性。就連普通人,也能通過去店裡吃幾頓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盡職調查”。

而美國發達的食品工業體系,正好也為這些希望獲得高成長空間的餐飲企業提供了支持。比如,從二戰時期就逐漸成為成熟技術的速凍食品技術、半成品食物裝配流水線,以及麥當勞、肯德基(母公司 Yum Brands, YUM-US)等品牌所發揚光大的“特許經營”擴張模式,都極大地促進了餐飲業供應鏈的改善,推動了餐飲業尤其是快餐業的發展。除去星巴克之外,美國目前市值排名前五的餐飲企業,都來自於快餐市場。

不過,市值只有 90 億美元的達美樂,還擠不進這個行列裡。

即使是“價值投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天天用的東西也會更受歡迎

在達美樂、Chipotle 和星巴克等餐飲公司呈現出年年向好的成長曲線之前,投資者們雖然熱衷於短炒餐飲股票,卻都不太相信它們能一直維持良好的成長 — 按照巴菲特所信奉的“價值投資”法則,餐飲、包裝食品這樣的產業因為顧客的“叛逃”成本太低,理論上是很難建立起“護城河”,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

在巴菲特本人鍾愛的股票中,只有可口可樂(Coca-Cola, KO-US)一家與餐飲產業沾了點邊。按照他的說法,可口可樂的魅力在於能夠持續傳達“快樂”理念的品牌,以及能夠持續強化這一品牌的強大分銷渠道和行銷手段,這樣的“護城河”才是他所認可的。

20170404230736hp68yWH14jnebtmf.jpg-w600

但“護城河”這件事,不僅關乎公司的品牌、渠道、技術壁壘所帶來的競爭優勢,也關乎你和這些品牌的關係 — 在巴菲特的投資列表中,從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 (Disney) 、可口可樂 (Coca-Cola) ,吉列 (Gillette)  (被收購後變成了寶潔 (P&G) ) 到美國航空(American-Airlines, AAL-US) (American Airlines) 、IBM,幾乎都是會被普通消費者掛在嘴邊、時時刻刻會轉化為消費行為的公司。

能夠持續滿足越多人日常最基本需求的公司,越有可能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早年,這個思路的典型案例就是沃爾瑪(Walmart, WMT-US) (Wal-Mart) 。沃爾瑪用平價模式和高速擴張,與美國消費者共同創造出了 20 世紀後期的充足消費需求,使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急劇增加:1971 年至 2006 年,沃爾瑪的年平均銷售成長率在 30% 以上,年利潤成長率最高曾達 119%。1970 年,沃爾瑪開始在紐交所進行場外交易,當年 IPO 時購入的 100 股股票,到 1992 年沃爾頓逝世時經歷持續上漲和 11 次拆股後,價值會高達 260 萬美元,成長超過 1500 倍。

而現在,大家提得更多的會是亞馬遜。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04

在很多方面,亞馬遜與沃爾瑪挺像。比如通過逐漸擴充品類,在一個網站裡滿足書、音像製品、服裝、日用品、玩具等各種需求;又比如相似的賺錢方式:通過跟供應商談判、壓低商品成本;通過精準的推薦系統提高客單價、維持顧客的忠實度。

但到 2000 年之後,亞馬遜就不僅僅是一個零售公司,而更多被認為是一個技術公司了。在 2006 年,他們比 Google、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甲骨文(Oracle, ORCL-US) (Oracle) 等一系列科技公司更早地提出了“雲端計算”概念,並用越來越多的大客戶來證明,這個與電商沒關係的新業務,也能成為支撐公司未來的下一個成長點。

2015 年第一次公佈雲端計算業務收入時,傑夫·貝索斯 (Jeff Bezos) 說這是一項“正在快速成長的、價值 50 億美元的生意”。但市場的空間比他預測的要更大:到了 2016 年,亞馬遜雲端計算業務的收入就達到了 122.6 億美元,兩年內公司股價也幾乎翻了一倍。

到了 2017 年,亞馬遜依然因此被財經雜誌《巴倫週刊》認為是 2017 年最值得購買的科技公司股票。按照其引述投行 Evercore ISI 的分析,亞馬遜的用戶和基礎設施規模,能夠讓它考慮數據和計算能力的更多、更廣泛的表現形式 — 這就是這家公司所持續擁有的想像空間。

就像沃爾瑪所代表的零售業一度取代了鋼鐵、能源、汽車等製造業股票一樣,如今美股市場上的高市值主導者,變成了 Google、蘋果 (Apple) 、亞馬遜和 Facebook 這些科技股。創業幾年後儘快上市、甚至是依靠融資,都能讓他們比幾十年前的那些公司更快地成長到十億、甚至是百億美元的市值。

美股10多年來的大贏家 達美樂暴漲 27 倍的背後原因-12

但最終,他們還是都沒在成長性方面,跑贏那個 30 分鐘內一定會送到你家的紅藍色外賣披薩盒。而如果是到 2000 年代才開始投資股票,選擇當時上市不久的達美樂、星巴克、Chipotle 這些與你日常吃吃喝喝的基本需求相連的公司,又有什麼錯呢?它們所代表的,可能就是另一種入場門檻更低、時間更短、中期回報率也十分理想的“價值投資”機會。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