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財務學:價值和價格的思考
我必須承認,我對行為財務一直持懷疑態度。一直到幾年前,我發現投資者 “非理性” 行為的量變得如此巨大,我這時面臨了兩種選擇:第一種、忽略現實,生活在乾淨而且理性的古典經濟學世界;或者第二種、面對現實,思考如何在我們生活的這一個零亂世界中做投資和分析企業財務決策。經過內心掙扎與衝突後,我認為我取得了一些進展。 在我寫的公司財務行為書第三版的早期文章中,我提到我正試圖將行為財務學的發現融入到企業財務的各個面向,像是如何創建更有效的董事會、更好的資本預算和更佳的資本結構決策等等。
結合行為財務學與我對世界的看法,這任務比我另一個感興趣的領域,也就是估值,還更加艱難。 每學期當我在教估值這堂課時,我會使用一些交易工具(現金流折現模型,相對估值),而我也被問到該如何把行為財務學發現的結果納入估值。 我的回應是,我不認為內在價值的估值方法會受行為財務學改變很多。 你的預期現金流量仍然會是一樣的,所需的投資回報仍必須反映相對的風險。
那麼,什麼會改變呢? 記住,為了從你的估值中賺錢,你不僅必須能夠估出資產的價值,價格更必須朝向你的估值移動。 這裡,行為財務學能夠幫助我們更了解估值中的三個面向:
1. 為什麼不同的分析師對同一家公司的價值估計不同?
當你對一間公司進行估值時,你已經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所以經常使用與其他投資者相同的訊息,並且常使用相同的模型。 那麼,為什麼不同的分析師會得出不同的估值? 通過觀察心理學和估價之間的相互影響,行為財務學能夠闡釋為什麼我們獲得的估值是不同的(為什麼我們其中的一些人是買家,其他人卻是賣家),以及我們所犯下的系統性錯誤結果(估值過高或估值過低)。
2. 為什麼價格會與價值不同?
在傳統世界認知中,價格可能會偏離價值,因為投資者可能犯錯,或者價格可能反映分析師所沒有的訊息,當然反之亦然。 透過行為財務學,我們可以學習到,投資者可能會有哪些行為,同樣會導致價格與價值有很大的差異,如投資人拒絕賣出當失敗者、想要跟隨群眾意識、過度自信、錯誤估計事情的可能性。
3. 價格與價值什麼時候會趨近?
行為財務學可以提供我們價格和價值之間逐漸趨近,以及為何不同資產的趨近速度會不同的線索。 這對投資者非常有用。 因此,我們可以回答一個歷史上很少被提到的問題:如果我今天買一個便宜的股票(假設我是對的,它確實很便宜),我買入後要等待多久才能獲得預期的回報?
作為投資者,我們不僅要熟悉行為財務學,而且也要意識到若我們跟隨直覺有可能會傷及投資組合。 Meir Statman——我最喜歡的行為經濟學家之一——撰寫了一本偉大的書,介紹投資者該如何克服我們的直覺本能,藉此做出更好的決策:
我希望你有機會閱讀它(書本連結)。看完後你仍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起碼你已經建立好邁向成功的基礎。
《Musings on Markets》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