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學習新投資技術 第八章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重點摘要
本章討論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建構在「投資組合」的探討。投資組合利用分散投資,以抵銷股票個別風險的影響,有效的降低「非系統風險」。
- 風險的角色(p.179)
效率市場理論解釋了隨機漫步理論的成因,依據市場效率理論,股市是一個能迅速依據新消息而調整的市場,由於調整速度太快,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準確地預測它的走勢。
學術界人士認為,取勝股市的方法不是具備超人的透視力,而是承擔較大的風險。風險才是唯一決定報酬與市場平均值乖離程度的因素。
- 風險定義:報酬的變動範圍(p.179)
《美國傳統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把風險定義為:遭受傷害或損失的可能性。
投資風險:原先證券的預期報酬未能實現,而所握有的證券價格可能下跌。
財務風險:報酬的變異數或標準差。
- 衡量報酬與風險的方法(p.180)
由充分分散風險的「股票組合」來看,它們的報酬大致對稱。
作者以1940年1月到2010年6月,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每個月投資報酬的分佈統計。結果顯示平均報酬率是每個月1%,且呈現對稱分佈。三分之二的月報酬會落在平均值之上下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95%的月報酬會可能落在兩個標準差的範圍內。
如果每個月平均報酬率是1%,一個標準差是4.5%的話,有2/3的報酬率會落在5.5% ~ -3.5%。有95%的機會報酬落在10% ~ -8%。
- 查考風險:長期的研究(p.183)
在財務學的領域中,考證最完備詳盡的假說是:平均來說,報酬越高的投資人承擔的風險也越大。
易普生公司(Ibbotson Associates)研究1926年到2009年期間,不同投資工具(股票、債券、國庫券)的投資報酬,結果顯示,平均來說,長期下來股票提供的報酬相當不錯。小公司的股票報酬,平均數最高、分散程度也最大。這再次說明了高報酬和高風險間的關係。
就長期而言,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人確實得到較高的報酬補償。
- 降低風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p.185)
投資組合理論的前提是:所有投資人都是風險規避者。該理論以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古老的投資格言:分散投資是個人投資者降低風險的良策。
這個理論是在50年代由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發明的,他因此在1990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馬可維茲發現,把高風險的股票好好的組合一番,可以使該投資的風險小於其中任何個股的風險。
要消除風險並不需要負相關,馬可維茲證明兩種投資之間只要不是完全正相關,降低風險就有可能。
- 分散風險的應用(p.189)
結果顯示,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因為加入少量較高風險的國外股票而下降。這些相互低消的作用,降低了投資組合整體的變動性,卻也使得投資組合的報酬增加。
圖8-3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是17%外國股票,加上83%美國股票。加入17% EFAF(摩根士丹利的歐洲、澳洲、遠東已開發國家指數),既能增加投資報酬,又能降低風險。
以24個月為期,計算以下3組樣本的相關係數:美國股市(以標準普爾500指數來估計)和開發中國家的歐澳遠東(EAFE指數)、美國股票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之間、美國股票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一籃子商品(石油、金屬等等)指數之間。令投資人特別沮喪的是,市場持續下跌時,相關係數特別高。
閱讀心得
什麼是投資風險?
風險(risk)是一個滑不溜丟、極難掌握的概念。不但投資人對風險的定義莫衷一是,經濟學家更是不用說。什麼是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指對未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在投資中可能會遭受收益損失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例如,股票可能會被套牢,債券可能不能按期還本付息,房地產可能會下跌等都是投資風險。
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偏好選擇金融工具。例如,分散投資是有效的科學控制風險的方法,也是最普遍的投資方式,將投資在債券、股票、現金等各類投資工具之間進行適當的比例分配,一方面可以降低風險,同時還可以提高回報。
投資風險的分類(以下部分摘錄自MBA智庫百科,關鍵字:投資風險)
購買力風險 (Purchasing power risk)
資本社會及經濟繁榮的社會,通貨膨脹將使得金錢購買商品能力會漸漸降低。人們將現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就會擔心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因為有此種風險,所以人們要投資股票、房地產,以保持手上貨幣的購買力。
財務風險 (Financial risk)
當購入一種股票,該公司業績欠佳,配息減少,股價下跌,這就是財務風險。因為有此風險,有些人將資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減少財務風險。
利率風險 (Interest rate risk)
當買入債券,其價格受銀行存款利息影響。當銀行存款利息上升,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存入銀行,債券價格也會下跌。這種因利率水平改變,而遭受損失的,稱為利率風險。
※ 目前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在歷史的低點,如果利率上升1個百分點(1.8%到2.8%),一年的隱含報酬率 -14.6%。如果利率上升2個百分點(1.8%到3.8%),一年的隱含報酬率 -29.5%。《拆開獲利的糖衣》
市場風險 (Market risk)
市場價格常常會出現波動,每天都有不同的市價。市價的波動受經濟因素影響、受心理因素影響、受政治因素影響、甚至受以上三種風險影響。例如購買了股票,其後股價下跌,遭受損失,這就是市場風險。(又稱為系統風險)
變現風險 (Liquidity risk)
當買入的股票,未能在合理價下賣出,不能收回資金,就是一種風險。很多一向成交疏落的股票,在有消息下,例如收購消息,令股票突然旺盛,在這時候大量追進購入,一旦消息完結,其成交量會還原,於是承受了變現風險。投資目標要能隨時在合理價下收回資金。這是變現性強的股票。
*房地產的變現風險更大(變現風險即是流動性風險)
事件風險 (Event risk)
事件風險(Event risk)與財政完全無關,但事件發生後,對該股價有沉重打擊。這種事件風險通常都是突然其來的。
機會成本風險 《拆開獲利的糖衣》肯恩‧費雪/菈菈‧霍夫曼斯
我們的研究顯示,大家對食物和投資的看法往往很相似。在食物方面,人們希望同時攝取很多的東西,不只想要營養而已,也希望看起來鮮美、嚐起來美味的食物。他們希望在一天中的合適時間吃到食物,例如穀類麥片是早餐食物,晚上吃很怪。而上館子的客人想要有派頭,氣氛裝潢很重要。
大家對食物的偏好可能改變的很快,他們變得在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可能吃不到是一種風險。另外,他們不會去想自己可以得到的東西,例如:他們可能被迫晚上吃穀類麥片,因為家裡沒別的食物了。他們不喜歡在奇怪的時間吃某些東西,因為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愚蠢,隔天上班不敢拿出來講。所以食物有兩種風險,他們不會去想已經獲得滿足的東西,也就是基本的維生需求。
這根投資有什麼關係?投資就像進食一樣,大家覺得某個時點可能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是一種風險,但從來不在意其它的目標是否滿足了。你可能會聽到投資人說:「我不喜歡股票下跌!」他們感受到波動,希望獲得保護,但是如果股票長期上漲,他們可能又覺得自己錯過了成長列車,覺得「錯過機會」是另一種風險。
這個風險叫做機會成本,行動的報酬比不行動的報酬還低,或是錯過行動的報酬比行動的報酬還低,這可能是很大的損失。
以上四段文字是《拆開獲利的糖衣》書中的四段文字,坦白說翻譯的功力有待加強。從投資方面來看,所謂機會成本風險就是,買了股票結果行情下跌造成損失,這是一般人認知的風險。但不買或買太少,因此而錯過了大波段行情或長期的獲利,這是一般人忽略的風險(機會成本風險)。
買進並長期持有績優的好公司,穩定的股息股利及盈餘成長,就能滿足投資的基本需求。一般投資人容易把焦點放在短期波動上,不太在意其他的風險。機會成本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為它的負面衝擊要一段時間才能明顯看得到。
波動風險
財務理論的風險定義為「報酬的變動範圍」,也就是可能上漲的預期報酬(超過平均報酬),與可能下跌的預期風險(低於平均的變動)。因此,衡量風險可以利用統計學上的「標準差」來詮釋。(第九章 承擔風險以提高報酬,再詳細介紹)
在財務學的領域中,關於報酬與風險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 股價的變動,既是股票的風險,也是股票的報酬。
- 長期而言,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人確實得到較高的報酬補償。
- 不同投資工具(股票、債券、國庫券)的投資報酬,結果顯示,平均來說,長期下來股票提供的報酬相當不錯。
- 小公司的股票報酬,平均數最高、分散程度(標準差)也最大。這也說明了高報酬和高風險間的關係。
賺一億的三種方法:他們分別承受哪些風險?
在第五章分析股市的兩種工具的閱讀心得中,曾分享郭泰提出在台股中賺一億元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掌握每次股價循環,買在底部區賣在頭部區。(如郭泰)
第二種方法,趁著股市崩盤時買進高股息的績優股,只買不賣。(如老農夫)
第三種方法,費心不斷地找成長股,而後長期持有或持續尋找機會。(如兩座山)
其實三種方法都承受了不同種類的風險,以下就是著從風險的觀點來分析:
第一種方法
「底部買、頭部賣」獲利的主要來源是股價的上漲(價差),利用「空間」來賺錢,因此郭泰提出了「位置理論」。這種方法所承受的風險有三:第一、空手期間太長,承受機會成本風險。第二、底部時的持股水位太低。第三、抓底容易,抓頭難,很可能出現賣太早的情形。
如果以標準普爾500的指數來看,1990年之後,從300多點漲到2000年的1,500點。2000年到2013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在700點到1500點之間震盪。201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更突破了2000點。到目前為止,沒有再回測1990年的300點。如果在1990年以前賣出股票等待機會的投資人,等了25年機會都沒有到來。
分享一則D先生的故事(finace168財經學院網站)
《你會是D先生嗎?等了20年等不到好買點,退出股市》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避開了系統風險,另外二種方法都很難避免系統風險。
第二種方法
「趁著股市崩盤時買進高股息的績優股,只買不賣。」這種方法是利用「時間」的複利效果,賺取穩定的股息及盈餘成長。這種方法承受的風險有二:第一、系統性的風險,股票在多頭期間通常是「輪流漲」,在空頭期間通常是「一起跌」,既是使不同類股、不同國家,分散投資(投資組合)可以降低非系統風險,但卻無法避開系統性風險。第二、績優股的有效期限,所有的公司經歷時間的洗禮都會產生質變,難有長期的績優股,尤其是成長型的電子股。「不賣」成為這種方法的第二種風險。
第三種方法
「費心不斷地找成長股,而後長期持有或持續尋找機會。」這種方法也是利用時間來賺錢,但與第二種方法的差別在於比較重視企業的成長,這種方法面對的風險有三:第一、系統風險,原因如上述說明。第二、企業成長預估的誤差。第三、個股高本益比的修正。
坦伯頓投資術(個人採用的方法)
選股以第三種方法為核心,精選小型績優成長股(具有利基的隱形冠軍)
資金控管依據大盤的股價淨值比,控制持股水位(tivo168的投資理財)
《【資金控管】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 台股的60% 計畫 (耶魯方法) – 2015/02/13》
網友ABFL7890大大與我分享的觀念,且讓我借用來與各位好友分享,當作本章討論投資風險的總結。
集中投資不等同集中風險
分散投資不等同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不等同降低風險
其實投資最大風險是在於所謂自以為理性的僵化性思維及延遲接受風險
不冒險是失敗的確定道路,假使你不去冒險,風險最後會來找你,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承擔風險,假使一個人遲延地去承擔風險,那麼時間終會到來,那時,他只有兩個選擇,被迫接受他不喜歡的情況,或是被迫沒有準備地去冒風險。
為何滿持股可以永遠輕鬆擊敗任何方法?
滿持股代表滿手資產,資產在景氣好時會快速增值,景氣不好也會減損,但等景氣好轉自然就會回復。請記住,所謂耐心是只耐心等待及耐心持有,耐心等待用於首次進場創造好的條件,之後就交給耐心持有去把關,所以不管在多頭、空頭、盤整期首要工作就是耐心持有及增加資產。
~未完待續~
《談股論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