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Skin in the Game》不對稱陷阱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JC 趨勢財經觀點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C 趨勢財經觀點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Skin in the Game》不對稱陷阱

2021 年 1 月 24 日

 
展開

什麼是 “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

「切膚之痛」說的是,別管人們說什麼,只看他們做什麼,冒多大風險。

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在序言中說這本《不對稱陷阱》(Skin in the Game)是不確定性系列的延伸,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世界上所有可能因為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隨機騙局、黑天鵝,與反脆弱的能力後,我們最後需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那天看完這本書就有個感觸,這本書不是在告訴我們怎麼投資,而是在告訴我們怎麼做人!這也是和我們最利益攸關的事情:如何過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已經對塔雷伯在書中不斷散發出酸溜溜的語氣有點厭倦(希望還沒),建議你可以先看前半部的三篇序言,以及最後第八部的內容——風險與理性,你就可以理解塔雷伯想要帶給讀者最重要的訊息——「先求生存」。

世界越是複雜,我們越要抱持一個信念:「少即是多」。

一個人在真實世界中需要懂的事情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多,又或是,有些你懂的事情也沒你想的那麼重要。從這本書中,我們又可以獲得哪些至簡卻必要的生存法則呢?

發現生活中的「不對稱陷阱」

在任何一項交易中,都不應該發生一種情況,就是只有一方確定結果,另一方卻不確定結果,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雙方擁有的資訊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想要用複雜的理由來說服你做某件事,那就表示那件事可能有缺陷,或可能存在陷阱。回想一下,以前有沒有人告訴你「對你有好處」的事,結果是不是通常事與願違,而且對你造成的傷害往往也不會影響到他們。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利用「白銀法則」來檢視他們與我們自己。簡單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想決定怎麼做對別人有好處,因為和什麼事情是好的比起來,我們對於什麼事情是壞的更清楚,只是沒有利益攸關,我們不一定會說出口。

自由不是免費的

有一個 “狗群中的狼” 的故事是這麼說的:狗向狼炫耀自己享有的一切舒適和美好的生活,狼差點就心動了。直到狼問狗為什麼牠戴著項圈?狼了解用途後嚇壞了,狼說:「雖然有飯吃,我寧可不要。」扭頭就跑了。

在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中,狼是一頭野驢,不斷炫耀自己的自由,但是野驢最後被獅子吃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由是有風險的,自由從來就不是免費的,就好像我們在不確定系列中看到 “火雞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依賴於虛假的穩定感。

現實中就是充滿了風險,所以我們不是要去避免風險,而是應該用機率思考與風險管理。換句話說,自由與風險承擔息息相關,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犧牲和承擔風險。如果你冒險做一件事,卻不承擔可以彌補或甚至可能無法彌補的真正風險,那就不叫冒險。

「時間」才是真正的專家

塔雷伯在書中提到,一切事物應對時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老化和腐爛,也就是生物體自然的衰老;另外一種就是危險或意外發生率。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的是兩種的組合,一旦我們衰老且脆弱,面對意外就無法應對的很好,所以我們知道,能夠經過反脆弱、時間和生存下來的,才是真正的專家。

其實這與我們之前在萬維鋼《高手思維》這本書中所提的演化觀一樣。演化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碰運氣和奮鬥的結果,結果是隨機的。所以,好的東西自然會被留下來,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並不都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的,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有理由才存活的。

忘了普遍性

塔雷伯在這邊用了物理中的「重整化群分析」去描述這個現象,重整化群是一個在不同長度標度下檢視物理系統變化的數學工具,允許我們見到東西的規模如何放大(或縮小),讓我想到之前看《規模的規律和祕密》這本書,對這概念的描述更詳細。

在重整化群的過程中,碎形自相似性使得原本不肯讓步的少數不斷的發揮「否定」效應,漸漸的讓少數人的論點變成普遍法則。既然普遍性的價值通常由少數人主導,那市場參與者的一般行為,便無法讓我們了解市場的整體行為。

要怎麼去解決這樣的困境?我們可以了解到微觀運作的會比宏觀更好,應該去聚焦在周遭的環境中,而不是抽象的大範圍。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在知識和倫理中求得自由,就像哈拉瑞《21 世紀的 21 堂課》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自由主義,即稱人類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價值——所有權力都是來自於個人的自由意志。

不過,擁有自由意志必須擁有勇氣,但普遍法則告訴我們的價值觀並不支持這種美德,在商業化的都市環境中,社會階級頻繁的社交活動使人們更想用有的是金錢、權力與地位。你必須逃出權力這個黑洞,允許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它周邊四處遊蕩,才能獲得真相。

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

在塔雷伯的每一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於所謂的學者、知識分子、高階主管、政客,甚至經濟學家們,那些掌控至高聲望與權力的人抱持一種輕蔑的態度。他認為這些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並沒有經歷「切膚之痛」,許多頂層階級的人只會用同溫層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而忽略底層人民的需求。

更糟的是,他們把用他們狹隘視野、以他們認為對我們更好的方式來擬定的決策,最後卻造成失敗的傷害加諸於我們身上,卻沒有受到相對的損失,他們沒有切膚之痛,以致於他們、或是他們的繼任者還是一直重蹈覆轍。

我想,若政府可以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就提高警覺,察覺市場中扭曲的經濟活動與資產價格,並設法做出改善,可能就不會演變成長期的經濟衰退。Ray Dalio 在《Big Debt Crises》中也有說,為什麼政府的去槓桿政策會造成更嚴重的結果?原因就是在位者並沒有好好研究歷史,導致執行的過程中,政府、企業與個體難以平衡發展,使經濟無法回到正常水平。

那些沒有切膚之痛的人,不需要為了生存下去而煩惱,所以他們把追求真理、理解和科學的優先順序擺在前面,甚至做為一種口號。那我們想知道,Dalio 有沒有切膚之痛呢?在《原則》這本書中,Dalio 也回憶起在投資事業上遭遇重大挫折,因誤判經濟情勢而讓公司差點倒閉,但是 Dalio 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反而「反脆弱」,將心態調整,最後成就了現在全世界最大的避險基金——橋水帝國(Bridgewater)。

一般人必須理解,不管是人生或是創業,先求生存才是首要任務。換句話說,你不需要科學,也能生存,但你必須活下來,才能做科學。就好比老人常說的一句話:「安全總比後悔好。」,雖然創業需要好的點子、勇氣,加上資金,但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卻不是資金募集,而是創辦人有沒有將自己投入在裡面,並且感受切膚之痛,他們自身與公司的成長緊密相連,才更有動機推動公司的長期成長。

讓我們回到文章的一開始去思考,如何生存?

答案也是這本書的重要結尾——風險與理性。

之前我們有寫過塔雷伯在這本書最後一章所描述的名詞「遍歷性」,遍歷性是指一個隨機的過程中,統計結果在時間上的平均數與空間上的平均數相等,也就是集群機率和時間機率相同。一件事物若不具有遍歷性,可能產生的「尾部風險」,是造成不可挽回傷害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般人會忽略了當集群與時間機率有差異時的效應,當我們觀察到的過去機率,不能用在未來的程序中,這種情況被視為不具遍歷性。任一事物在某個地方會有一個「停止點」,我們稱為「毀滅」,而且毀滅是不可逆的。當結果有可能導致毀滅,即便你承擔很小的毀滅機率,在嘗試第一次中存活下來,但是如果再做一次,重複下去最後完蛋的機率就是百分之百。

理性就是指風險管理,我們要避免遭遇毀滅,就該對尾部風險「說不」,用不須冒險的方式來賺錢。

在投資中,巴菲特曾說:「要賺錢,你必須先活下去。」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他設立了門檻很高的過濾器,然後挑選通過這種門檻的投資機會,這降低了他的風險,更讓他賺進了數十億美元的報酬。

有些人很早就理解這些概念了,所以塔雷伯在書中 “難得” 稱讚了他認為聰明絕頂的天才,包括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愛德華.索普(Edward Thorp)、約翰.凱利(John Kelly)、哈拉爾德.克拉梅爾(Harald Cramér)幾位數學家。

我猜想這些天才之所以可以得到塔雷伯的讚譽,除了他們也跟塔雷伯在同一個領域(塔雷伯曾擔任計量交易員)都非常出色外,他們也有切膚之痛的情況,靠自己的能力弄懂機率方面的事情,而對於心理學家、經濟學或決策理論家這些「非實務工作者」這些事情很難懂。

在這邊我也想要幫這些理論派說說話,數學的結果仍需要有會說故事的人來解讀,才能讓我們知道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就好比單一數字不會讓我們覺得恐懼,但將數據串聯起來的故事就會!雖然世界上不乏有心懷不軌、用數據進行錯誤決策的高位者,但是也不能否定其他有貢獻人士的價值,彼此之間應互相尊重。

後記

每次讀完塔雷伯的書,真的會覺得有一種腦力激盪,想法在腦海中打架的感覺。一方面覺得他在某些方面說的很有道理,但有些卻又衝擊到我原本的信念。不過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唯有開放與接納所有意見,我們的心態才能更有彈性。

塔雷伯在後記中講了一段話:「鬍子(或頭髮)是黑的時候,留意推理,但忽視結論。鬍子變灰時,同時注意推理和結論。鬍子發白時,跳過推理,但注意結論。」這段話又帶給我一些啟發,人從年輕時多思考,到中年時思考加上磨練,到老年時已經不太會改變對事物的觀感了。鬍子發白時的結論是上半輩子經驗的累積而成,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

所以,我們想要的人生是怎麼樣的?我在想,我想要變成和塔雷伯一樣的人嗎?塔雷伯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他的書,日常的推特與報導,有的時候覺得他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憤世嫉俗的感覺,雖然他認為自己很自由也快樂,但是,我卻沒有感同身受。

常有人說,只要你覺得自己過得好、過得快樂,其他人怎麼想有什麼差?人覺得自己很自由也快樂,就夠了嗎?但是事實上,人是不可避免的社交動物,我們的幸福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別人不認為你快樂、不認同你的價值觀,又怎麼會真正的快樂呢?我在想,如果我可以抱持樂觀開放的態度,將正確、客觀的看法傳遞出去,感動與影響別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來源。

哈拉瑞在《21 世紀的 21 堂課》這本書的最後,也說出了「生命的意義是由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與創意所組成」。他告訴我們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但如果只是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分認同、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我並不需要一個絕無盲點、毫無內部矛盾的完整故事,但是我要在這故事中擔任角色,並且得以延伸超出自己的視界。讓我可以在這些過程當中觀察與了解自己的心靈、剖析自己,並且感受與體驗愛與犧牲。塔雷伯的理念對我來說太神聖也嚴肅了,我只希望我也可以和哈拉瑞一樣,在懷疑一切的同時,每天早上醒來還是可以大聲說出「我很快樂」!

JC趨勢財經觀點》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JC 趨勢財經觀點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C 趨勢財經觀點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