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個40歲的美國爸爸,打算為他心愛的2歲女兒做一個長遠的投資規劃,並用女兒最喜歡的顏色,將投資組合取名為Pink Portfolio。
古人當女兒出生時就埋下一罈酒,待她出嫁做為迎賓之用,這罈酒有著一個浪漫的名稱叫做「女兒紅」。
這個美國「股」人想為女兒打造一個可以依靠一輩子的投資組合,跟女兒紅一樣有著一樣醉人的出發點。
爸爸說他只是個朝九晚五平凡的上班族,有房貸要繳,生活費負擔也不小,但跟所有愛小孩的父母一樣,想要給小孩最好的保障。我估計他的計畫基本上分成兩階段,在小孩2-22歲的期間,雖然沒有太多餘裕,但無論如何一定省吃儉用,每個月提撥150元美金買股票建立一個投資組合,21年後爸爸可能也沒有能力再工作了,退休金也要拿來自己養老。就算女兒資質平庸或沒有嫁到有錢老公,希望這個投資組合可以代替他繼續照顧這個心肝寶貝,甚至可以靠著爸爸的愛心有個比較好的退休保障,或者她想拿這筆錢來過個夢想中的蜜月也行。
好奇地想幫這個爸爸算一下,她女兒的投資組合變成什麼樣。
為了計算方便,把每個月$150元當成每年$1,800元計算,年複合成長率假設為10%。
到女兒22歲時這個女兒紅投資組合為$115,204 (開心的女婿可以有個豪華的蜜月了),之後爸爸已經要養老了,沒有錢可以幫她,女兒就抱著這些股票直到變成阿罵,到62歲會有$5,214,040,就算考慮通膨,日子應該都可以過的相當不錯。
這種無聊的複利計算,其實是我幫爸爸畫蛇添足的,他的文章會吸引我是因為他的執行策略「從成長到價值」(From Growth to Value),把兩種不同屬性的投資方向用時間貫穿。
這個想法有點抽象?我就充當爸爸的內心翻譯員,用他實際的選股來詮釋這個策略。
因為美國股利的稅也不輕,20年是很長的投資年限,太多的稅會阻礙投資組合的成長,所以他挑選低股利(或無股利)但高成長的公司為標的,例如:WhiteWave (WWAV)、Nike (NKE)。
WhiteWave於2012年從Dean Food (DF)分拆出來,公司是新的但產品在市場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主力產品是一些植物性食品、飲料、乳製品、有機蔬菜等,旗下很多品牌在歐美的市佔率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他說女兒對純牛奶過敏,所以都喝這家公司的杏仁奶。
這家公司獨立出來後,從2013年到2015年營收成長了52.9%,EPS從0.57到0.96成長68.4%,不配息,雖有股票回購計畫,但過去一年從未回購,是相當典型的成長股。
Nike更是有名的大型成長股(Large Cap Growth),2011年到2015年營收成長52%,EPS成長58.8%,配息率只有29%,但用大量股票回購回饋股東。
不過,成長股通常都不便宜,爸爸的想法真的管用嗎?
我們假設成長股(Growth)的本益比為30倍,價值股(Value)本益比為12倍,但價值股不會再成長,而成長股前10年成長率為15%,11-20年成長率為10%,21年之後就不再成長變成價值股,如果用earning yield (本益比的倒數)來看,會是什麼結果。
第一年本益比30倍的成長股earning yield只有3.3%,投資100元只能賺3.3元,本益比12倍的價值股earning yield有8.3%,投資100元可以賺8.3元。
10年後成長股總共賺67元,價值股賺83.3元,但20年後前者賺248.6元,後者賺166.6元,多了49%,而且還沒考慮價值股配息造成的稅務差異。
第21年起,成長股不再成長了,也就是爸爸說的:「從成長到價值」,但以成本來看,成長股第21年的earning yield為25.1%,是價值股的3倍。
如果女兒沒把錢拿去度蜜月,再抱40年,成長股可以再賺1,002.5元是價值股的3倍。
這個要照顧女兒的投資組合,不能凋謝也不能枯萎,選股除了成長,爸爸也考慮到公司不能是像Apple(AAPL)每次推出新產品就必須賭上整家公司成敗,這種永遠離破產只差18個月的科技公司。
當然投資要成功真的沒那麼容易,公司必須像爸爸想像的那樣成長20年,之後再平安的營運40年,這可不是用excel拉一拉數字那麼簡單,不過,我還是祝福他能成功。爸爸加油!
想像數十年後,這個兩歲的小女孩,打開這罈爸爸為她深埋的愛心時,應該會流著眼淚,內心充滿甜蜜的滋味。
爸爸的文章: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3975211-pink-portfolio-150-per-month-little-girl-starting-n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