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舉世聞名的價值投資法,在 50 年間達 20% 年化報酬率的績效,他的名言是:「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不斷靠著滾雪球的方式將資產放大,從而建立起波克夏·海瑟威帝國,股感將帶大家完整認識巴菲特的生平、投資策略與哲學。
投資哲學
要在投資領域獲致長期成功,總需要些與眾不同的想法。股價的下跌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事,但巴菲特最喜歡的就是下跌,他希望能在市場裡找到定價錯誤的便宜貨,這能讓他的投資組合冒著更小的風險獲得更大的報酬。他不在乎市場怎麼想,只在乎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究竟有多少。
企業經營
如果連漲價一塊錢都要害怕客戶跑掉的生意不是好生意,當一家公司賺錢的時候,別人也會想來分一杯羹。具有品牌價值、規模優勢或特許經營權的事業,能夠阻止競爭者的加入並維持定價權,從而獲取高額利潤,這就是一家企業的「護城河」。
- 平民買進波克夏變成億萬富翁?巴菲特帶你看何謂 “複利機器”
- 1972 年的喜詩糖果 巴菲特看見品牌如何創造定價權
- 1998 年巴菲特的經典演講 你會看到好生意未來的樣子
- 2018 巴菲特致股東的公開信精華
財務分析
巴菲特並沒有實際出書闡述自己的分析方法,大家多是利用每年股東會的信、公開場合的談話及他人所整理的書籍所去解構。但大致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早期巴菲特是以合夥事業進行投資時,主要分成 3 種投資類型:
- 低估型:用財務條件篩選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公司,在股價偏低具有安全邊際時買進,漲回實質價值時賣出。
- 套利型:尋找併購交易公開但尚未完成的公司,以低風險的方式進行勝率很高的套利交易。
- 控制型:利用資產負債表來計算公司價值,在股價低估時取得公司控股權,要求經營層改造企業,釋放企業價值。
到了後期結束合夥事業轉以波克夏名義繼續投資後,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再投資的成本漸高,變成傾向尋找能夠長期持有的公司,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以「合理價」買進「好公司」,此時除了基本的財務數據量化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公司營運好壞的質化分析。
趣聞軼事
1940 年,一個 10 歲的小男孩曾向全家人宣布:「我要在 35 歲之前存到 100 萬美金(約當今天台幣 3 億元)」所有人都覺得他只是童言童語而已,但實際上他 32 歲就達成了這個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