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連巴菲特都做不到!工作熱情如何兼顧生活平衡?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連巴菲特都做不到!工作熱情如何兼顧生活平衡?

2022 年 6 月 15 日

 
展開

平衡有均衡的意思。平衡的人生,就是以一致的節奏來應對生活所有的環節,同時追求最好的自己:當個最體貼的丈夫、最盡心的父親、最稱職的員工、做勤勉的學生等,面面俱到。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稍為觀察熱情洋溢人士的經歷,就知道這是不可能辦到的。為什麼工作熱情很難兼顧生活平衡?樂金文化出版的《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且聽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史提夫‧麥格尼斯的看法如何?

當人在全神貫注、實踐熱情時,萬萬不可能保持平衡,通常是沉迷其中,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找個曾實際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的人,來問一下吧。只要這人真的竭盡所能,想要出類拔萃,就算未能如願,也都會告訴你,在熱情湧現的時候,真的很容易忽視其他事物。熱情會打斷生活秩序。就連循序漸進的和諧熱情,都不免會使生活失衡。從「熱情」一詞的英文詞源來推敲,與熱情共處,未嘗不是場艱苦搏鬥。

為什麼巴菲特無法兼顧生活平衡?

以史上極其成功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為例。儘管財產淨值超過七百五十億美元,巴菲特從以前到現在都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每十年才換一次車,一般還是選中型房車,早餐則多半吃麥當勞。至於住處,就算他已住得起這世上所能想到的任何地方,他卻仍居於八十八年前的出生地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市。他甚至從早年就一直避開鎂光燈焦點,大多數時候寧可嗜書如命或探究課題,也不願參加上流聚會。說來矛盾,這位投資大師似乎不太在意隨財富而至的外在認可。蠅營狗苟爭逐,根本引不起他的興趣。他的動機別有所在,單純是想拚盡全力在投資之上,追求登峰造極。巴菲特將投資本身視為目標,當作一門技藝。他體現了專精心態,從而成為技藝專精的大師。

但有一點巴菲特鐵定稱不上,那便是生活平衡。從小他就對投資深感著迷。小學時,一般男孩子喜歡運動、玩耍、戲弄女生,而他卻倒打起生意經,挨家挨戶兜售口香糖、可口可樂、周刊雜誌。年紀再大點,他所經營與投資的項目,也越趨複雜,發展至汽車美容、販售高爾夫球與郵票,乃至將購來的彈珠台出租給在地理髮店。高中畢業紀念冊裡,他的照片搭配的評述很簡單:「喜好數學;將來會是個證券經紀人。」

日積月累下來,巴菲特對投資的熱情越加強烈,未見衰退。請記住,這並不是打算博取別人青睞或是過豪奢的生活;他可是以節儉為持身之道。巴菲特會鍾情投資,原因在於,積聚財富本身即是重大挑戰,這讓他深受吸引。他無時無刻不在設想金融策略、評估可行投資,或是幫助收購來的公司改善營運。縱使婚後育有三子,全心投入家庭生活,終究是一道跨不過的難關。他的夫人蘇珊生前說過:「華倫人是在妳身邊,心卻不一定在。」

紀錄片《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裡,巴菲特的兒子霍華德說,要和父親在情感層面搭上線很難,「因為父親做事基本上不來這一套」。巴菲特的女兒蘇西,也提起和父親談話必須簡短扼要:「話說得太長,父親會聽著聽著,就分神了,而開始構建起其他宏大的構想。」從巴菲特種種見於文字影音的個人生活細節,可清楚看出,他一方面有心也願盡力做個顧家的男人。但另一方面,他顯然始終將全副身心灌注在投資上,要怎麼費力把這股熱情撲滅都屬徒勞。巴菲特雖對投資抱持和諧熱情,仍得付出代價;就他的例子來說,代價是熱情佔盡了注意力。引《紐約客》撰稿人詹姆斯‧蘇洛維亞基(James Surowiecki)的話:「巴菲特生來便是要做個投資大師,卻得費一番苦工,才有辦法好好生活。」

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巴菲特身邊不乏滿懷熱情的同道中人,這類人有很多都備受世間頌揚。讀者不妨回想一下,名留青史的兩位大活動家亞歷山大‧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甘地(Mohandas Gandhi)。兩人具體展露和諧熱情,將自我置之度外,憑內在動機及超越個人的堅定不移信念奮鬥不懈。不過在大部分人眼裡,漢彌爾頓和甘地的私生活都有缺陷。談到美國的政府體制,絕對少不了漢彌爾頓扮演的角色。但他同時是個對妻子不忠的丈夫。

甘地領導印度獨立有成,也啟發了全世界追求公民權利的非暴力運動。他厥功至偉,被冠以梵語「聖雄」(Mahatma)尊號,以及較少人曉得的印地語「父親」(Bapu)的稱號。不過,極其諷刺的是,甘地固然是全印度之父,卻與自家長子哈里勞(Harilal Gandhi)關係不睦。父子失和到最後,甘地與哈里勞以斷絕關係收場。

外界無從斷定漢彌爾頓和甘地各自的家庭生活何以遭殃。只能推測兩人都投注太多心思,在對公民權利的熱情上,再無餘力周全其他人事物。這兩個極端特例凸顯一項根本事實:人的時間、精力與注意力都有限度。對一件事越熱情澎湃,越難分身顧全其他。這種情況不必然為善或為惡,純粹是實情如此。少有人會希望漢彌爾頓或甘地,別投入那麼多氣力來履踐理想。若要說熱情並未為他們帶來豐盈且意義深遠的人生,簡直就是強詞奪理了。可是那樣的人生確實不算四平八穩。

巴菲特、甘地和漢彌爾頓並非個例。奧運選手、創傷外科醫師、得獎小說家也好,戀愛中的青少年、新生兒的父母也罷,從這些人裡找得出誰的生活是平衡發展的嗎?真要找,十之八九會找得十分辛苦。「熱情洋溢」與「四平八穩」根本結合不起來。激發熱情的基礎身心機制,會阻斷這樣的組合。還記得第二章說過,熱情與成癮是難兄難弟吧。即使整個社會將前者視為生產性而有利的,把後者當作破壞性而成弊的,兩者實則仰賴相同的底層驅力推動,因此往往會日益消耗人的全副心力。「熱情」基本上不與「平衡」並存。

此等體會亙古皆然,也是亞里斯多德幾千年前就領悟到的真實人生處境。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寫道:「愛吹笛子的人聽到有人吹笛子,就會沒辦法專心論辯,畢竟他們喜好笛聲,勝於眼下活動。以致於這項以論辯為主的活動,就毀在笛聲上。人在別的場合一心二用的時候,也有類似情況……所以,人若於某事縱情享樂,便不會投身其餘諸事。」

問題不在為了落實熱情,須多所犧牲,而在體會到熱情後,輕易便會出於慣性繼續往前邁進,從頭到尾不會意識到自己到底犧牲了些什麼;比如,享受與親朋相處的時光、從事他種嗜好,甚至是追看喜愛的電視劇最新一集那種單純的快樂。讀者們往下讀很快就會明白,自會有辦法突破慣性,認出人生真正要緊的事項是什麼,以及這要緊事項會如何隨歲月變遷而有不同。然而,談論這些課題之前,為求慎重,得先探討對熱情洋溢的人生不加節制所擔負的另一巨大風險:心力交瘁。

書名:《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
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史提夫‧麥格尼斯
出版社:樂金文化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