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對中國「貿易順差」大增!是台灣的危機還是轉機?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對中國「貿易順差」大增!是台灣的危機還是轉機?

2021 年 1 月 29 日

 
展開

台灣與中國防疫成功,工廠全面開工,使得出口值同步創下驚人的成長,相對也使得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比重,在2020年10月升高至48%的新高。要保護台灣貿易成果,政府必須從日本和澳洲的對比,及早學到小國生存之道。

  在2020年12月9日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1至11月兩岸經貿增長13.8%,貿易額高達2,356.9億美元,給台灣帶來1,277億美元貿易順差。他進而高調宣稱,「如果沒有兩岸順差,台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赤字;如果沒有大陸發展機遇帶動,台灣經濟將難以維持正成長」。

陸委會回應,「兩岸經貿是台灣對外經貿重要的一環,卻並非全部,台灣將持續積極爭取參與雙邊經濟合作及區域經濟整合,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等,並加速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提升台灣對外經濟的格局、多元性及競爭力,避免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

疫情控制得宜,台灣與中國出口同步遽增

雙方你來我往,明顯各說各話:國台辦強調的是台灣依賴兩岸經貿的客觀現狀;陸委會則強調台灣主觀期待的未來策略。但對台灣來說,不管是CPTPP或台美BTA,達陣難度都不低,要了解台灣經濟,恐怕還是只能從現狀開始。

台灣2020年防疫有成,廣受國際肯定,也因此帶來舉世罕見的經濟表現。2020年前3季,台灣GDP都維持正成長,分別是2.51%、0.35%、3.92%,央行9月17日預估全年成長率1.6%,主計總處則在11月27日大幅上修到2.54%,主因是出口比預期好很多,導致「保2」順利達陣。

「出口比預期好很多」,主因就是台灣出口中國得到些許成長。2020年1至10月,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暴增13.7%,對比出口東南亞衰退4.2%,出口歐洲衰退7.7%,凸顯兩岸經貿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

分月看2020年上半年的出口數據,台灣對中國出口1月下滑7.8%,2月就因為春節效應立刻飆高31.5%,3月儘管中國疫情爆發,台灣出口中國仍然成長3.4%,4月起就幾乎都是兩位數成長,分別是4月14%、5月10.3%、6月13.8%。進入下半年,兩岸經貿越演越烈,光是10月,台灣出口就創下史上單月新高515.9億美元,對中國出口占比高達48%(大陸33.6%、香港14.4%),創下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空前記錄。

兩岸經貿成長暴增,顯然是因為中國經濟復甦快於預期。2020年第1季,中國因為飽受疫情衝擊,經濟成長急劇下滑到負6.8%,但隨著疫情迅速得到管控,第2季GDP成長就轉正到3.2%,第3季更升至4.9%,成為全球唯一維持正成長的大型經濟體。亞銀12月10日公布更新報告,也將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預估,從1.8%上調到2.1%,並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將成長7.7%。信評機構惠譽也認為,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提高到8%,全球GDP也將受惠增長5.3%。

中國經濟復甦,最典型表現在出口劇增:2020年11月出口同比增長21.1%,進口增長4.5%,貿易順差衝到754.2億美元,增長102.9%。出口自4月以來,已經連續8個月保持正增長,進口也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

由於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出口大國還受困於疫情,導致部分訂單回流中國,外貿工廠訂單空前激增,不斷出現爆單、爆倉、缺櫃、加班、擴招等現象。深圳鹽田港平均2.4秒處理一個標準貨櫃,每4個小時就有一條船開往美國,已經連續兩個月刷新全球單一碼頭吞吐量記錄,2020年也將創下建港20年來的新高。中國港口協會公布最新數據,2020年10月中國八大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1.1%,增速創下2020年新高,前所未見的「貨櫃慌」也席捲中國。

東協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合計1.04兆元人民幣,增長36.5%,拉動出口增長2.2%。出口筆電、平板電腦、家電等宅經濟商品8,088億人民幣,增長17.8%,拉動出口增長1.1%。2020年1至11月,中國出口機電產品9.57兆人民幣,成長5.4%,占出口比重59.3%;出口紡織品(包括口罩)9,892億人民幣,成長幅度更高達33%。進口鐵礦砂增加10.9%,原油增加9.5%,大豆增加17.5%,天然氣增加3.9%,積體電路增加21.9%(台灣最受惠),未鍛軋銅及銅材增加38.7%,鋼材更暴增74.3%,都凸顯出中國經濟復甦的強勁力道。

由於美中貿易戰衝擊,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已轉向東協和歐盟。1至11月,中國與東協10國貿易總額4.24兆元人民幣,增長6.7%(出口增7%、進口增6.3%),占比14.6%。其次是歐盟,貿易總額4.05兆人民幣,增長4.7%(出口增7%、進口增1.3%),占比13.9%。

儘管美國掉到第三,貿易總額仍然高達3.65兆人民幣,增長6.9%(出口增6.9%、進口增7.2%),占比12.6%。日本排名第四,貿易總額2兆元人民幣,增長1.4%(出口持平、進口增2.6%),占比6.9%。韓國排名第五,貿易總額1.8兆人民幣,增長0.9%(出口增1.6%、進口增0.4%),占比6.2%。

東協10國、日本、韓國都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合計占中國對外貿易27.7%,已成為中國經濟復甦的最大受惠地區。亞銀報告即指出,由於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將帶動整個東亞地區成長,2020年可望達到1.6%,2021年東亞地區成長率甚至將高達7%。

身處中國帶動經濟復甦的東亞核心圈,台灣角色有些尷尬。2020年1至10月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比高達43.6%,明顯成為中國進口成長的最大受惠國,但另一方面,11月15日亞太15國簽署成立全球最大自貿區RCEP,台灣卻被排除在外。RCEP占台灣出口比重59%,占台灣對外投資更高達65%,對台灣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RCEP固然以10年為期逐步減讓關稅,但企業投資必然從長布局,如果台灣始終無法與相關國家取得關稅減讓,傳統產業為了提升競爭力,恐怕不得不減少台灣投資、提高海外布局。尤其是RCEP首次讓中日、日韓建立自貿協定連結,可能導致中日傳統製造業繞開台灣供應鏈,也將強化韓國相對台灣的競爭力。台灣傳統製造業,例如鋼鐵、石化、紡織等等,恐將因為關稅落差的現實因素,不得不考慮前往RCEP成員國布局。

菅義偉內閣與RCEP成員國對中國採取「政經分離」戰略

更重要的是,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導致美中貿易戰緩和,不管是中國訂單轉向台灣或台商回流,都可能暫緩。2020年10月22日,拜登表示,「我們應對中國的方式,會聚焦增強美國競爭力,再興國內優勢,並更新我們在海外的聯盟與領導力」,更主張「將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包括公共衛生和氣候變遷」。

10月23日,美國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提醒美國,「反北京的偏見,已經導致太多人太久無視中國的機會」,他重申繼續「看好中國、看淡美國」,認為中國經濟基本面強大,資產相對便宜,目前大幅開放投資,正是美國最好的布局機會。

美國政黨輪替可能導致的對中政策換軌,亞洲盟邦當然心知肚明,尤其是日本,早已開始布局「政治親美、經濟與中合作」。2020年9月25日,菅義偉首次與習近平通話,就表示「願同中方密切溝通,確保年內簽署RCEP,加快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共同維護地區產業供應鏈穩定」,與川普大相徑庭。10月6日,日本針對是否組建以中國為假想敵的「亞洲北約」不願表態。10月17日,針對美國提議針對中國的「乾淨網路計畫」,日本也表示「不能參加排除特定國家的框架」。

日本對中國「政經分離」,幾乎是多數RCEP成員國共識,只有澳洲例外,也因此成為中國打擊對象。中國已將澳洲大麥、棉花、紅肉、海鮮、糖、木材、煤炭、紅酒列入貿易懲罰清單,報復澳洲樂當美國反中急先鋒的政治立場。中國長期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2019年澳洲出口中國占比達32.6%,2020年更因為疫情肆虐,出口依賴中國已經超過35%。中澳如果開打貿易戰,澳洲根本毫無勝算。

台灣出口中國占比43.6%,比澳洲還嚴重,恐怕要從日本和澳洲的對比中,及早學到小國生存之道。(本文作者為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