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2 、 1 成交!恭喜亞馬遜(Amazon, AMZN-US)以 84.5 億美元成功買下米高梅工作室(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簡稱 M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這個好萊塢曾經的金字招牌、手握眾多 IP 的龍頭影視製作發行公司,如今被貝佐斯大手一揮收購了,日後成為亞馬遜工作室(Amazon Studios)的一部分。
亞馬遜表示,米高梅能幫助亞馬遜 Prime Video 在內容製作的能力上更進一步,而亞馬遜 Prime Video 高級副總裁 Mike Hopkins 則在發表會上表示,這次交易的真正價值在於米高梅手握的眾多 IP 及其特許經營權。在串流媒體領域,各家平台正打得如火如荼。在亞馬遜拿下米高梅後,手上又多了幾副王牌,有了跟剛剛拿下過億訂閱用戶數的 Disney+ 較勁的資本。
一、時代的眼淚,米高梅
米高梅工作室成立於 1924 年,是好萊塢最古老、最負盛名的電影製作公司,它曾製作出眾多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經典 IP,還有陪伴著 80 、 90 後長大的 “ 貓和老鼠 ” ,相信不少人初見米高梅那標誌性的獅吼片頭,就是出自該部動畫片。
除了修煉自身的創作能力以外,米高梅還對推進世界電影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米高梅創辦人之一的 Louis B. Mayer 發起成立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並推動成立奧斯卡金像獎,而米高梅憑藉著厚實的創作底子,當之無愧地拿下迄今為止最多的奧斯卡獎項。
然而在上世紀 50 年代,好萊塢製片廠巨頭們集體遭遇了滑鐵盧,米高梅也不例外。上世紀 30 年代~ 40 年代,一些大的製片廠為了汲取更大利潤,將發行和院線業務也整合進體系中,當資源過度集中,必然會形成壟斷趨勢。
在巔峰時期,好萊塢八大製片廠(派拉蒙(Paramount Group Inc, PGRE-US)、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Fox Corporation, FOX)、華納兄弟、雷電華、環球、哥倫比亞和聯藝)壟斷發行了超過美國影片數的 90% 和全球電影影片數量的 40% ,招致獨立電影片商控訴八大製片廠操控發行、價格歧視,致使他們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
1948 年, “ 派拉蒙法案 ” 來勢洶洶,這套法案要求如派拉蒙、米高梅這樣的大製作廠被要求只管製片,不能兼顧發行和院線的業務,避免壟斷。鏈條被瓦解,八大製片廠習慣了一手掌控的滋潤日子,如今規模被壓縮,只能充當銀行的角色,轉而為其他製片商提供資金、設備支持。
▲派拉蒙製片廠
被時代洪流推著走的米高梅也不例外,被迫放棄了部分業務,加之當時電視及相關業務的普及,相較於原本需要出門到影院裡尋求娛樂項目的人們,如今選擇坐在家裡收看電視,而且相對於電影,電視節目的獲取成本更低、可消費頻次更高。於是那個時期的電影,將拍攝方向轉向為觀眾提供奇觀,也就是我們如今常說的大片。大片意味著高預算、高投入,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如果觀眾不買帳,可能這一年的努力都成了無用功。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 1960 年至 1968 年期間發行的影片裡,僅僅只有 1% 的毛利能夠超過 100 萬美元。
都說 “ 幹掉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同業 ” ,這句話在電影產業得到了驗證。面臨連年虧損,八大製片廠開始尋求併購。派拉蒙被海灣西方工業公司(Gulf and Western)收購,環球被美國音樂集團(MCA)收購,而米高梅則撐到了 1966 年,隨後被美國賭場巨富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收購,併入旗下娛樂產業當中。這些好萊塢電影巨頭在 80 年代迎來了一波復興時期,然而並不是因為電影市場復甦,而是他們看準時機與媒體集團們合體了。
時代華納(Time Warner, TWX-US)、默多克集團、維旺迪環球、索尼(Sony, 6758-JP )便是在那個時期湧現的新一代娛樂巨頭。而米高梅呢?那時候它被被科克里安賣出又收回,已經屬於集團的邊緣資產了,直到 2005 年,索尼公司又以 48 億美元收購了米高梅,那時的米高梅已經債台高築,負債 20 億的它,被索尼從破產邊緣暫時拉了回來。
但最終,由於 IP 老舊、製作技術落後等諸多複雜因素,米高梅終究難逃破產的命運,於 2010 年正式申請破產。自那時起,米高梅就在尋求合適的買家,十年過去,它終於等來了亞馬遜。米高梅的起起落落,恰好是上世紀好萊塢的一個縮影,時代在變遷,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從山峰掉進谷底一蹶不振。
二、收購米高梅只為讓用戶在 Prime 會員上多花點錢?
這次收購為亞馬遜發展歷史上第二大收購案, 2017 年,亞馬遜曾以 137 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 WFM-US)(Whole Foods Market)。如今看來,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更深入線下零售,也為了鞏固 Prime 會員體系。
這種策略同樣可以套用到此次對米高梅的收購案中,畢竟 Prime 會員的權益越多,用戶也就越願意為 Prime 會員續費,亞馬遜 CEO 貝佐斯曾表示,對內容投資,能為公司帶來飛輪效應,其主要表現就在於提高 Prime 會員的訂閱數。
在初始的Prime 會員體系裡,只有無限量免費包裹快遞服務一項主要權益,隨後增加了免費的 Prime Video、Amazon Music、無限相冊儲存空間、Kindle 圖書館服務,以及之後的全食超市的 Prime 會員專屬折扣。目前亞馬遜 Prime 的全球訂閱用戶數已超過 2 億,每年花 119 美元會費即可換取以上所有服務。
▲2020 年全美 Prime 會員數已達 1.5 億人,圖片來源:Viral-Launch
但細想一番,這次亞馬遜收購米高梅,對促進 Prime 會員訂閱數似乎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或許這次貝佐斯真的只是想把自己的娛樂產業再扎實罷了。
三、命運坎坷的米高梅能迎來 “ 文藝復興 ” 嗎?
米高梅與亞馬遜的結合,其實可以抽象成傳統影視巨頭擁抱串流媒體的又一案例。
這樣的結合併不新鮮:華納影業為了給旗下 HBO(母公司 Time Warner, TWX-US) max 平台輸血,不惜宣布 2021 年所有新片都會線上線下同映,寧可犧牲院線同盟也要轉型成功;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也在 2019 年 11 月推出了自家串流媒體服務 Disney+ ,至今訂閱用戶已經破億,從推出原創劇集為起點算起,Netflix 達成一億用戶目標花了六年時間,而迪士尼只花了三年不到的時間;就連動作最慢的派拉蒙,也在今年初上線了 Paramount+ 串流媒體服務。
串流媒體領域的玩家越來越多,原本的增量市場,如今變成了企業現有客戶群。米高梅沒精力沒時間更沒錢去做自己的串流媒體平台,那麼出路只有一個:找到一個串流媒體大腿。去年 12 月,米高梅正式進入出售程序,邦德最新系列《 007 :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差點因為這事兒夭折。
當時米高梅的市值約在 55 億美元,這個數字要比如今亞馬遜近 85 億美元的收購價低了許多,而且據媒體估算,亞馬遜花出去的 84.5 億美元收購價錢,大約是米高梅 2021 年估計息稅折攤前收益的 37 倍。貝佐斯是個生意人,他不可能會做虧本買賣。他願意花這錢,因為他覺得這錢能確保自己拿下米高梅,而且這錢日後可以再賺回來。而且比起去年亞馬遜在 Prime Video 和音樂業務上花的 110 億美元,這筆收購的價格似乎也不算貴。
就在今年的 5 月 13 號,亞馬遜剛剛把老將 Jeff Blackburn 召回,統管亞馬遜的大文娛集團(Media and Entertainment Group),旗下包括亞馬遜工作室、Prime Video、音樂(Amazon Music)、播客(Wondery)、遊戲和 Twitch 等業務,當此次收購完成後,這個集團裡將添一員大將。
如今,米高梅的資源庫裡仍然躺著 4,000 多部電影和 17,000 多個電視節目,而旗下的 “ 007 ” 、 “ 哈比人 ” 、 “ 終結者 ” 、 “ 洛奇 ” 、 “ 沉默的羔羊 ” 等系列 IP 都等著亞馬遜去挖掘。這些資源對亞馬遜工作室而言極具吸引力,他們自 2010 年創立以來,便開始向編劇和製片人徵集原創劇本或短片,從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然後投拍。
還記得 2016 年的那部《海邊的曼徹斯特》嗎?那部片子講述了令人心碎的故事,它就像是一根刺,一直扎在我心裡,看完久久不能平復,至今不敢二刷。優秀的劇本透過演員的精彩演繹,產生了絕妙的化學反應,最終這部電影取得第 89 屆奧斯卡的 6 項提名,並成功斬獲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亞馬遜的 Prime Video 也因此成為第一家在主流電影獎項有所建樹的串流媒體平台,可以視作是好萊塢接納網大的階段性創舉。隨後 Prime Video 還出品了許多優秀的原創劇集,諸如《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黑袍糾察隊》《偉大的旅程》等等。
不過,即便我自視為美劇愛好者,在蒐集資料之時也發現,在亞馬遜工作室的原創劇集裡面,我能叫上號,也就上面那幾部,其他內容大多叫好不叫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里程碑意義的劇集並不多。
隔壁 Netflix 有《紙牌屋》《怪奇物語》《愛x死x機器人》; Disney+ 有漫威這個 IP 金庫;HBO max 有華納做靠山,在 “ 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 ” 的推動下,今年的訂閱新用戶數量上取得階段性勝利。巨頭們都邁著大步向前進,只剩下亞馬遜,成了默默努力但仍被人遺忘的小透明。這次亞馬遜將米高梅收入囊中,一下子多出那麼多可用的 IP,至少在原創能力上算是追上了,之後米高梅能不能成為迎來復興,亞馬遜的娛樂帝國之夢能否成真,就看 Jeff Blackburn 和貝佐斯的繼任者 Andy Jassy (現任 AWS CEO)如何化腐朽為神奇了。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