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人生遭遇瓶頸,如何在低谷與徬徨共處?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人生遭遇瓶頸,如何在低谷與徬徨共處?

2020 年 10 月 26 日

 
展開

昨晚發了一則推文,跟大家科普了「季節性情緒失調」,建議大家多出去走走,放鬆心情。有點意外的是,後台收到好幾百條傾訴。這才發現:原來,好像這段時間,不少人都在經歷著一些有點難熬的日子。也許是工作,也許是家庭,也許是學業,也許是感情,也許是個人的方向……似乎,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關卡,攔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難免被絆一跤、停下來。

所以,今天想寫一寫這個話題。也許沒有辦法給你一些實質性的幫助,但我希望,能夠透過這篇文章,多多少少給你一些啟發、思考、安慰,幫你度過生命中可能的低谷和仿徨。在未來的生活中,萬一有某個時刻,你覺得生活很難捱(衷心希望不會遇到這樣的時候),不妨打開這篇文章,也許能給你一點力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讓我們連起來,一起點亮光明。

這一切都很正常

首先,我想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總有一些時刻,會感到沮喪,覺得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與自己為敵。儘管從漫長的一生來看,很多事情在事後都只是小事,但在當下,它就是會讓我們沉浸進去、難以自拔與掙扎。

每個人都一樣。再理性的人,也會陷入情緒的泥淖裡。你是如此,別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焦慮、壓力、空虛、無望……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同,並非它們不存在,只是每個人都要獨立承擔罷了。

所以,當你感到難過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並不存在「為什麽是我」,你所承受的,正是這個世界加諸於人類整個群體的普遍困境。每一個人,從某個角度來說,其實都是我們的夥伴和戰友。我們也許無法理解彼此的痛苦,但我們能夠理解這種困境。那麽,為什麽說,這是世界加諸於人類的普遍困境呢?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也許會知道: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存在先於本質。我們是先有了存在,再去探尋意義,給存在賦予意義 —— 這是存在主義的觀點。但是,知道這一點,並不意味著你能夠真正地接受這一點。接受「存在是沒有意義的」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是沒有目的的。我們偶然地來,又終將偶然地離開。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哪一個人,哪一條法則,哪一套規律,指引你「必須」如何去做。

換言之,世界賦予我們的,是絕對的自由 —— 但絕對的自由一定是好事嗎?也許未必。有時候,絕對的自由也許意味著無序,亦即無限的可能性。但生命作為熵減的有序體,這本質上就是互相對立的。而絕對的自由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價值的相對性。我們所做的一切,其實都只是在遵從自己所定下的遊戲規則而已。就像在沙灘上堆城堡的孩子 —— 我們覺得它是有價值的,只是因為在我們的眼中,它是有價值的。

並不存在一個超越所有客體之外的主體,來評判它(以及我們)存在的價值。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存在主義危機」。它指向的是存在的荒謬性。亦即:如果存在沒有意義,那我們為什麽而存在?如果存在沒有價值,那我們可以走向何方?

但生活還是要過

因此,許多人對抗存在主義危機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鎖定在某一個目標上面。這個目標,可能是工作、事業、家庭、產業、領域……諸如此類。透過專注於這個目標,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我們的存在、付出和努力,可以確切有效地對這個世界作出改變,干預和影響這個世界。這就是回饋。可以說,正是有效的回饋,成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支點。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常犯的一個問題是什麽呢?就是:我們太過於聚焦,常常會無限放大這個目標,誤以為,我們的生活裡,只有「它」這麽一個東西。它就是我們生存價值和意義的唯一寄托。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我們把所有價值錨定在一個東西上面時,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就都放在它的身上 —— 就像一個特寫鏡頭一樣,我把它稱為「特寫效應」。

我們會期望,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所有的舉動,都能有即時的、期望中的回饋,這樣,我們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回路裡面。但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都會有意外,越複雜的系統,就越容易因為微小的擾動,產生不可預料的結果。因此,在我們漫長的一生裡,一定會有大大小小各種打破預期的意外發生。而這些意外,就特別容易被我們的「特寫效應」放大,進而衝擊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意義感。

最常見的就是什麽呢?失去回饋。我們總是會有一個念頭:要盡可能地控制我們能夠控制的事物。那麽,當我們所錨定的目標,因為正常的波動而失去回饋時,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之中,產生巨大的失控感,從而產生一連串的負面後果。比如:兢兢業業,從不犯錯,但工作一直沒有起色;每天早出晚歸,費盡心力,但家人還是不理解自己;該做的都做了,但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像面對一個無底深淵……。

實際上,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麽呢?我們的這種錨定,始終是一種幻覺,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遊戲規則」 —— 它依靠切實的、即時的回饋存在著。現在,回饋消失了,就像我們手裡緊緊攥著的韁繩突然斷開了,把我們拋在一個陌生、沒有方向的原野裡。我們被拋回到了原點,重新體驗到了存在的荒謬性。

如果你覺得有點複雜的話,我再幫你梳理一下:生存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導致了無序。為了讓無序變成有序,我們需要錨定於某個目標。這種錨定依靠切實的即時回饋而存在,被我們感知到。但一切系統必然存在波動和意外,所以一定有某些時刻,這種回饋會丟失。一旦回饋丟失了,這種失控感就會被我們的「特寫效應」放大,從而將我們拋回存在的荒謬原野。

而這種無—得—失的落差,會對我們造成更強烈的衝擊,令我們產生沮喪、無望、焦慮、壓力……因此,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不斷在充實和空虛之間來回切換,在意義和荒謬之間循環。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所感受到的一連串體驗和記憶,一連串只屬於自己的起起落落,就是我們的生活。

問題在哪裡?

看出問題了嗎?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得「生活艱難」時,原因是什麽呢?是因為我們的「特寫鏡頭」遮蔽了一切,讓我們只能看到很小很小的局部,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當你把一切希望都寄托於某個事物上面時,它一絲一毫的微小波動,對你來說就是巨大的衝擊。但是,如果你退一步,讓鏡頭囊括更多的對象,讓自己看到更大的視野,你也許會發現:原來世界這麽大。在我所認知的邊界之外,還有這麽多我可以去關注,可以去「錨定」的東西。

我們的錨定和特寫,很多時候往往來自於什麽?來自於環境的限定和灌輸。在我們不知道該走向何方之時,我們往往會遵從身邊的圈子,所接收到的事物,乃至於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的規訓。

但這些東西為我們所設定好的路,是不是一定適合我們?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走?千萬不要忘了:並沒有哪一條法則,規定你一定要走某一條路。路,是我們用來擺脫生存荒謬感、確認價值感的工具。它是依附於我們而存在的,而不是我們依附於它而存在。並不是說:你一定要走這條路,你的存在才有價值。而是:我們的存在本來就有其價值,只是我們需要一個衡量的工具,這才選擇了這條路。

舉個例子:一定要獲取世俗的成功,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嗎?不是的。這是這個時代給我們塑造的最大幻覺。世俗的成功當然不壞,但它並不是幸福的唯一來源,它也絕不能消除痛苦。如同叔本華所說:「生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欲望構成的。我們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會痛苦,滿足了欲望會空虛,產生新的欲望,又會進入這個循環……就像一個鐘擺。欲望不息,鐘擺不停。」

我們之所以會把世俗的成功當成唯一的指向和目標,只是因為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那個層級的痛苦和空虛而已。所以,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好的生活一定要有一個必備條件,是什麽呢?多元化。你把意義感和價值感,錨定在越多的對象上面,分攤到每一個對象上面的負擔就越小。同樣,任何一個對象出現波動,對你造成的衝擊也就越低 —— 你總是能從其他對象上面獲得回饋和能量,用來抵抗失控、重新獲得掌控。

從這個角度來說,世俗的成功,所能帶給我們的,也不過就是更多一點的選擇而已 —— 這當然是好的,但絕不是唯一。我們同樣可以透過決定自己的視角,來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元。一陣風可以輕易撲滅一根蠟燭,但是誰能撲滅一個星空呢?試著把你的人生鏡頭,從特寫,拉遠一點,再遠一點,讓自己看到更大、更廣闊的世界。世界這麽美好,充滿著這麽多的可能性,為什麽只看到眼前的不足呢?

幸福源於當下

過度地追逐某一個目標,陷入「特寫效應」,還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過分關注「未來」而非「現在」。實際上,幸福來自於什麽呢?很多時候並非來自未來,而是來自於現在。許多存在主義的學者,都把自我意識過剩視為存在主義危機的誘因。比如,挪威思想家紮普夫認為:人類意識悲劇性地過度發展,導致存在主義焦慮。意識的過剩使得人類不斷地追問意義,但是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導致了這個需求永遠無法被滿足。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則認為:我們總是過著不真實的生活,沉浸在日常瑣事中。唯有當我們從中擺脫出來,拒絕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共同幻想時,我們才會看到生活的真實面貌。這種真實面貌顯露於自我意識高度過剩的情境下,也正是它導致了焦慮。

如果說自我意識本身加劇了存在主義危機,那麽,如何消除這種焦慮,獲得內心的幸福和富足呢?你也許已經想到了:那就是讓自我意識跟外在的世界融合,消除這種「過剩」。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心流。當你聚精會神處理某件感興趣、又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時,就會進入心流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的自我意識跟手頭的任務是高度耦合的 —— 它就像一張網,跟你的自我意識互相交融、糾纏,融為一體。

所以,為什麽說心流總是伴隨著滿足感和幸福感?就是因為:心流可以消除自我意識過剩,讓我們感受到足夠的充實感和控制感,從而從這種焦慮和荒謬感之中擺脫出來。這也是我多次強調「去創造,而非消費」的原因:心流只會出現在創造的過程中。像寫一篇文章、拍一個影片、做一桌菜、設計一張海報,無論你在做的是什麽,只要它滿足「足夠感興趣」和「適當的難度」,你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這種高度沉浸、思維高度激發、充滿即時回饋的成就感。

當然,不僅限於心流。實際上,當你的注意力,從未來 —— 也就是「目標」與「現狀」的差距 —— 抽離出來,轉而投注在「現在」之上,去關注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情緒、想法,關注自己身處的場景,關注包裹著自己的這個世界時 ——正是你的自我意識和外在世界互相融合的過程。

像是觀賞路邊的風景,體會陽光打在身上的溫度,傾聽收入和風吹過的聲音,跟新朋友聊聊一個不了解的領域……這些細節,都可以是一個「融合自我意識」的機會。這種融合的耦合性越高,你就越能夠感受到「全身心投入」的體驗,從而放下焦慮、壓力和煩惱。這也正是許多人煩惱的來源。我們總是腳步匆匆,總是擡頭望著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計算著跟目標之間的距離;卻經常忘了,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從中尋找到堅實、有力的支撐和快樂。

有時候,停下來,慢一點,會更好。

有效幫助自己的小訣竅

最後,分享幾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力量。

1. 多元化

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永遠是保持風險最小化的最好方式。從高到低,大致有這麽幾個層次:方向上:要理解,你的方向絕不僅僅只有一種可能性。大城市,小城市,大公司,小公司,舊產業,新產業……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優劣勢,不一定適合你,但永遠都存在嘗試和探索的空間;事業上:多接觸一些不同的領域,讓自己緊跟一線,了解環境和趨勢的變化,時刻擁有重新開始的選擇和可能性;生活上:多培養一種愛好,多接觸一些不同圈子的人,也許在某些時候,這些無心播下的種子就會開花;思維上:永遠不要過度看重某一樣東西,不妨多問問自己:它對我來說最本質的意義是什麼?我還有其他替代方式嗎?我可以透過別的途徑來達到相似的效果嗎?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就像一個個「能量倉庫」。平時,你可以把你的能量、希望和快樂寄存在裡面,等到需要的時候,再從裡面取出來,用來對抗失衡和虛無。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系統,讓它具備足夠的彈性,這將會是你面對生活的荒謬感,保持不被打垮和摧毀的最佳方式。

2. 尋求聯繫

我一直強調一點:要去尋求跟這個世界、跟其他人的聯繫。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要對抗的是這個世界本身的虛無,所以,當你跟其他人聯繫起來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足以跟它抗衡的、群體的力量。能夠對抗黑夜的,只有黑夜裡連成一片的燈光。

無論是社交也好,交流也好,去創作也好,本質上,都是去發出自己的聲音,讓自己成為一張巨大的網路上的一個節點,把這種力量和精神連結傳遞下去,觸及更多的節點。這也是意義感的最好來源:觸及更多的人,連接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人。一方面,走出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去接觸和凝聚別人,傳遞精神之火;另一方面,當你需要幫助時,去向他人求助,從別人處獲取支持、信念和鼓舞。

是什麽讓一條河流不會乾涸?不是它本身,而是更多的河流。

3. 拉長視野

很多事情,如果我們放到漫長的一生裡、放到整個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群裡看,你會發現:它其實也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麽嚴重。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過:我們的煩惱,大幅地來源於對一個事物的「災難性想法」—— 它就像骨牌,從一個失控開始,引發一連串的負面聯想,最終到達深淵。

而災難性想法源於什麽呢?源於我們的「特寫效應」。正因為它在我們的心智世界裡占據的空間如此之大,我們才會把它任意一個微小的波動無限放大。因此,我有一個小習慣:每當遇到一些難受的事情,就會從兩個視角來看待它:這件事情,過 3 年、 5 年、 10 年之後,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對我的人生道路有什麽影響?如果是別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有什麽樣的感受?我會如何開導他?

很多時候,拔高自己的視角,拉長自己的視野,你會發現:很多當下耿耿於懷的泥淖,其實,也無非就是塵埃罷了。

4. 累積甜點

我的任務管理清單裡面,有一個標籤,叫做 Dessert。平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趣的、好玩的東西,或者是可以輕易完成的小事,我都會把它們放在這個清單裡,留待我精力低谷、狀態不好時去做。這樣的好處是什麽呢?

你可以非常容易地從這些事情裡面,得到即時的、有效的回饋,從而快速補充自己的精力,讓自己感受到價值感、控制感和成就感 —— 就像甜點一樣。這些事情可以是什麽呢?比如:一些短小精悍的好玩影片;整理文件、資料、網站;一些一直想嘗試的美食;隨手記下、值得研究的靈感和點子;平時記錄下來的「開心的事」……諸如此類。

不一定非常有用,也不一定要有結果,重點在於,它可以在你情緒低落、懷疑人生的時候,為你提供一個堅實有力的「支點」,讓你快速從低谷中掙脫出來。

5. 積極日記

最後,分享一個比較實用的小技巧:每天定期做一份「積極日記」。什麽叫積極日記呢?我自己的習慣,是記錄這三樣東西:

( 1 )今天有什麽事情,使我感到很開心?

有研究指出(McCullough & Emmons, 2003 ):做感恩日記,記錄下「今天我最感恩的事」,可以非常有效地減少壓力、提升幸福感。但感恩這個概念過於西方導向,我們使用的話,可以把它改成「開心」。每當你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時,打開這本日記,翻出這些點點滴滴,你一定能從中再次找到力量。

( 2 )我操心的事情是什麼?有什麽是我可以去做的?

心理學上把這種做法稱為「表達性寫作」,亦即把使你感到煩惱的事情寫下來。這可以有效減輕我們的壓力(Koschwanez, et al., 2013 )。原因很簡單:當一件未被解決的事情縈繞在大腦中時,我們會經常想到它,反芻它(契可尼效應);但每一次想起和反芻,大腦就會給它增加一點權重 —— 久而久之,它就會如同跗骨之蛆,不斷散播著負面的念頭,讓我們難以擺脫。

而把它寫下來,實際上就是把它清除出大腦,再用理性去剖析它,來消除你所產生的、各式各樣不切實際的妄想和雜念。這可以非常有效地釋放大腦的認知資源,也讓大腦從焦慮和不安中解放出來。

( 3 )今天我感受到了什麼?(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

每一天,專注去打開你的感官,記錄下你所感受到的細節,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你聚焦到「現在」,使內心平靜下來,更好地貼近內在的平和和安寧。比如:秋天的風吹過行道樹發出的沙沙聲;泡一杯茶,感受它的香氣,試著描述出你腦海中想到的畫面;在浴室裡,調好合適的溫度,體會水打在身上的感受,體驗那種讓思緒到處漫遊的感覺……。

一個小小的建議是:無需貪多,每天一個細節就可以,哪怕只記錄一句話也好,重點是去感受,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而不是為了記錄而應付了事。

堅持這個習慣,你會從生活的細節裡,獲得更多的「平靜的力量」。能讓我們足以對抗生活的荒謬與虛無的,唯有將生活本身,變成一場有趣的冒險。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