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就是為了要賣商品賺錢,企業社會責任對我來說有什麼幫助嗎?」、「我開的只是間小公司,有需要負什麼企業社會責任嗎?」對於許多企業而言,企業社會責任似乎是個較為抽象、無法衡量其績效的概念;在時間、資源和金錢有限的狀況之下,企業也往往會將營收和獲利視為首要目標,而把社會責任或公益擺在較後面的順序。然而,企業獲利和社會責任兩者真的難以兼具嗎?
企業獲利與社會責任
事實上,根據期刊研究指出,企業獲利和社會責任之間其實具有強烈的關聯性;學者認為,如果能夠成功觸發消費者腦中對於道德或者社會責任的認知,將可降低消費者心中對於不熟悉品牌的距離感。換句話說,當消費者的道德認知被商品觸發時,將會更容易成為該品牌的支持者或購買者。
以「世上最誠實化妝品公司」為經營理念的美體小舖,該品牌旗下所有商品的生產步驟皆秉持著誠信公開的原則,而重視環境的理念則表現於全面使用回收包材、不進行動物實驗,以及與第三世界農村供應商的良性互動上。此外,該品牌的行銷策略也以社會價值重於產品特色做為出發點;因而在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及對弱勢團體關懷的趨勢下,美體小舖正持續吸引支持且具有相同理念的消費者,並成功地在全球各地陸續拓展業務。
企業社會責任範圍
企業必須拋開把利潤當作唯一目標的傳統觀念,而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加強對消費者、環境和社會的關懷與貢獻。在普遍的想法中,往往容易將企業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劃上等號,然而,真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做法並非只有公益捐款,企業必須將自己視為社會的一份子,有責任為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努力,其中包括對員工的關懷與責任、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環保標準,以及對顧客的服務與照顧…等。
例如,英國零售商Tesco即曾加入集合全球業務、學者、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的可持續發展聯盟,旨在推動消費產品的可持續性。藉由重視環境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供應鏈,Tesco為全球節省了20億英鎊的能源成本,並且計劃2050年前將實現碳的零排放;此舉不單為自家公司和全球節省了成本,更使得Tesco獲得英國綠色零售商的稱號以及消費者的認同。
管理大師Michael Porter認為,企業在擬定策略時,應該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主要策略之一。行銷大師Philip Kotler則說,人性的維護已成為當前行銷策略的主流趨勢,而美好的人性正可透過企業社會責任的手法體現。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並非無條件付出的慈善事業,也不是與股東利益相左的額外成本,而是能夠加強企業競爭力、帶領企業邁向永續經營,同時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和品牌信任感的經營策略。
想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嗎?何不試試在追求企業績效的同時,也為員工、社會與環境盡一份心力,勾起消費者內心最認同的正向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