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妳有想過,我們生病了到醫院看醫生尋求治療,結果專業醫師開立的藥品,服用後竟然有可能無效,甚至有可能出現傷害身體的劇烈副作用?這不是危言聳聽,請仔細想想,現今大部份的藥品是根據幾千幾萬人的統計數據,為大多數的『一般病人』所設計出來的產品,當然導致『少部分病患族群』無法適用。
一般民眾應該難以想像,將對的藥品,使用對的劑量在對的時間給予對的人,這在普通醫療院所是多麼難以達成的理想。該怎麼辦?能怎麼辦?小病小痛倒是還能接受,但是嚴重如癌症的疾病,怎經得起『治療失敗』的折磨?
個人化醫療的定義是:『依據每一個病人的特質,提供有如量身訂作般的特別治療…不管是預防性或治療性的介入,將因此而更集中在那些真正能受惠的病人身上,同時減少在那些不能受惠者身上的資源花費及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個人化醫療必須搭配遺傳基因分子診斷檢測 (個人價格以美金99元起跳) ,了解每個人身體中藏在DNA內的訊息,才可制定出藥物、疾病和病人這三方的最佳配對,對有疾病的病人精確地提高治療效果,對健康的族群積極的施行預防醫學。
以K-RAS及EGFR基因檢測為例,此兩者皆是癌症表現的重要基因序號,若過度表現則會引起腫瘤細胞生長、增殖以及血管生成等疾病狀態,但臨床上不同的基因表現需要選擇的治療藥品卻是大不相同。白種人有近40%的致癌基因是K-RAS過度表現,黃種人則很少,相反的黃種人卻有約50%的致癌基因是EGFR。一般藥品上市的臨床試驗都是經由多國多中心的測試,因此適合歐美人士使用的藥品對於國內病患有可能是效果很差的,經過基因分子檢測我們才能挑選適合自身的藥物,達到即時而正確的治療。
老實說,全面性的針對每一個病患施行個人化醫療無疑是個醫學美夢,『量身訂做』意味著高資金、高技術難度且高度人力需求。看看現今的醫療環境,護士荒、醫師荒、藥師荒,人力不足、財務吃緊,一個『對』的理想卡在現實的窘境。
居於世界領導地位的美國率先進行傳統醫療障礙突破,總統歐巴馬於1月20日提出「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表示將要募集100萬人的基因資料,透過蒐集不同族群、各個年齡層的個人化基因資訊,研究遺傳性變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建立起完整的基因資料庫,以標準化步驟實行精準醫療,短期目標是協助癌症找到更佳的治療方法,長期目標則是為多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提供有價值的訊息。
歐巴馬將增加當代醫學研究經費、研究癌症腫瘤基因、推動新藥開發、建立規範及準則,以確保未來數據共享且不侵犯隱私與個資安全,希望能開創「人類基因組醫學」的新時代。
在政府的加持之下,配合上製藥產業、生技產業、基因檢測產業等各方之力,看來精準醫療形成的趨勢似乎勢不可擋。
精準醫療的第一步- 標靶治療
至今救了無數病患的癌症標靶治療藥物 (即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就是精準醫療的第一步。屬於大分子結構,是一種蛋白質藥,熱賣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可治療以往無藥可醫的重症疾病,像是癌症、HIV病毒感染等,又較少有全身性毒性的問題,將化療的副作用 (如噁心嘔吐、血球抑制或掉髮等) 降到最低,在藥界有「神奇子彈」的美譽,是新一代矚目的焦點。
目前單抗相關的市場總值約674億美元 (約佔總體生物製劑4成),成長率維持在10%左右,成為生技產業中的主流產品。2013年全球十大暢銷生技產品,其中有六個就是單株抗體藥物,這6個藥品合計年銷售額就高達506億美金!
下一步:針對用藥確認基因→伴隨式診斷
「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is)就是「用藥配對檢測」,是一種可提供對應『藥物』必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資訊的『裝置』,透過此方式可讓特定藥物找到最有可能受益的病患,或是避開特定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風險。
像是針對小兒常用的20種藥物成分開發出「小兒常用藥物基因檢測」,透過檢測,幫助父母了解小朋友對那些藥物成分有較不同的基因代謝速率,在未來就可以提供醫師作為處方參考。這樣一來,若是針對較嚴重、危急的病況,便能用藥用的『更安心』。
近年快速崛起的伴隨式診斷使新藥公司與體外診斷公司之間的合作大幅增加,利用伴隨式診斷可協助開發中新藥篩選出適合的標的族群,期待能令新藥臨床試驗可以有較好的結果。
我們給予精準醫療的期待很多,從將對症下藥提升到對人下藥,再到積極的利用基因序列做到預防醫學檢測以根本性減少醫療費用資出。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爆發、大數據及分析技術的創新、基因檢測的突破,一切彷彿水到渠成,順勢而為,業界更樂觀預估,藥物配對的分子檢驗市場,未來兩年內將有數百億美元的潛力,而基因檢測市場更將達300億美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