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印度的政治,內政與外交一樣辛辣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印度的政治,內政與外交一樣辛辣

2020 年 3 月 5 日

 
展開

印度,一個歷史上受到無數外族入侵的大陸,一直到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前,始終是東一塊、西一塊的分立狀態。而在 1858 ~ 1947 年的英國統治期間,無疑是把長期分裂的南亞大陸給統整了。英國結束統治之後,印度藉著其打造的基底,發展出獨有的政治風貌,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

印度的英國式「議會兩院制」政治體系

印度是個「聯邦共和國」:目前的行政區劃為四個層級與五個層級並存,為「邦(聯邦)、縣、鄉、鎮」四級制與「邦(聯邦)、專區、縣、鄉、鎮」五級制。其中,一級行政區共有 37 個,包括 28 個邦、 8 個聯邦屬地以及聯邦直屬的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28 個「邦」有其各自的民選政府,也就是「邦政府」;「聯邦屬地」與「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則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共和國」是一種國體,在共和國中有「總統制」與「內閣制」。印度為後者的「內閣制」,所以國家的實權是在總統任命的「總理」手上,而依法選舉出的「總統」其實是象徵性的,僅作為國家元首出席各式重大的國家活動。

而有國家,當然就不能缺少讓國家運作起來的政府。印度的中央政府為「聯邦政府」,管理印度各個邦與聯邦屬地,總部則位於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印度國會承襲英國式的「議會兩院制」,包括上議院 — 「聯邦院」以及下議院 — 「人民院」。

聯邦院的議員是由「各邦的議會」選舉出來的,所以是以邦政府為單位的間接選舉;人民院的議員則由「人民」直接選舉擔任。要特別注意的是:人民院的多數黨有組織內閣的權利,總理以及內閣的施政也只對人民院負責,再加上只有人民院擁有「預算審查」的權利,所以人民院的實質權力比聯邦院還要大得多!

在地方政治上,各邦的首長如同人民院的選舉制度,是在議會選舉之後由取得最多席次的多數黨推選出,所以印度各邦的首長也稱作「首席部長」。而各地方選舉的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每隔一陣子就會舉辦選舉,且地方性的選舉結果,常會成為未來該黨是否會在中央執政的風向球喔!

印度政黨派系、總理們及其作為

民主政治中當然少不了持有不同主張的政黨,印度目前的政黨分佈有 6 個全國性大黨、 70 幾個地區性政黨以及約 980 個小黨,但最主要有「兩黨獨大」,分別為偏向左派的「國大黨」以及偏向右派的「人民黨」(註一)。但國大黨在過去其實有過一黨獨大的時期,因為它是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以及邁向獨立的主要團體,像是印度國父「甘地」就是國大黨的要員。所以從那時國大黨就已經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影響力自然就勝過其他黨派。

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一直到執政 30 年後才被打破。選民因為對國大黨前總理英蒂拉(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於 1975 ~ 1977 年實施「國家緊急狀態」不滿,使得國大黨在 1977 年大選中大敗。由主張實行民族主義、印度教至上的「人民黨」贏得大選。

而在印度這個獨特的國家,種姓制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響層面又廣又大,不同的聲音及主張也逐漸抬頭,像是以號召「低種姓選民」為主的政黨,如大眾社會黨、全國人民黨、社會黨等。而隨時間演變到現在兩黨互相制衡的模式,更反映出印度民主的政治變遷。

但不管哪個黨派是在野黨或執政黨,真正帶領印度這個國家、擔任政府首腦以及最高實權者的「總理」本人,往往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印度自 1947 年獨立以來的各任總理,幾乎在任期內都做了對印度影響深遠的大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於 1949 ~ 1964 年間當了三任,為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是帶領印度走向完全獨立的重要人物,更在美蘇冷戰時期發起了「不結盟運動」(註二),成為此國際性運動的主導者之一。

而人稱「印度鐵娘子」,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在 1966 年上任。她是印度近代最為人爭議的政治人物,外界對英迪拉的評價褒貶不一,為了加強對國大黨以及對國家的控制,她將許多重要企業如石油、礦產業及各大銀行國有化,還加深了國外企業在印度經營的困難度,像是限制企業僱用人數、要求外商本土化等手段;在政治方面還曾要求總統宣布讓國家進入長達 19 個月的緊急狀態。對經濟的嚴格控管再加上政治手段,英迪拉讓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局面持續了 37 年之久,直到 1984 年 10 月遇刺身亡後,才結束了她對印度的統治。

但對市場及國家實施人為管制久了,當然會反彈啊!英迪拉對於經濟的控制就被批評根本沒什麼效率,所以當她的兒子「拉吉夫」(Rajiv Gandhi)在英迪拉遇刺同年上任之後,就馬上將快被掐死的經濟給鬆綁,市場因而熱鬧了起來。結果對外借錢借太兇,政府當時又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活絡市場,最後導致經濟過熱,在 1990 年的 GDP 成長率甚至達到 7.6% 。而隔年發生波斯灣戰爭使油價在三個月內由每桶 14 美元大幅高漲至 40 美元,石油變的貴鬆鬆讓身為石油需求大國的印度心很累,所以才相隔一年成長率竟跌到只剩 1.2%,簡直在坐雲霄飛車。 

「拉奧」(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就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在 1991 年任職了印度總理,並任命經濟學家「辛格」(Manmohan Singh)為財政部長,進行了一連串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其中包括取消許多證照的管制、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降低關稅以及開放外資投資國內產業,還讓金融體系放飛自我,並改善了嚴重的財政赤字,穩定經濟成長。

而改革經濟有功的財政部長「辛格」,在 2004 年也上任了總理一職。辛格剛上任時大家都很看好印度的經濟發展,但在其任內,卻因先前的改革條件及經濟背景不如以往,最後讓國內的通膨率居高不下,盧比暴跌,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甚至還爆出許多政商勾結的重大弊案,最後讓國大黨輸了下一輪的總理選舉,由人民黨的「莫迪」在 2014 年接任。

「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也絲毫不輸其他前總理,評價兩極、具爭議性的大事也是做了不少!首先來說說著名的「印度廢鈔事件」。莫迪政府在 2016 年 11 月 9 日,打著「抨擊地下經濟、黑錢以及貪腐」的口號,突然向全國宣佈 500 以及 1000 盧比的紙鈔於當日午夜起失效!但為什麼要透過廢鈔來執行這個任務呢?因為在印度超過 98% 的交易量都是使用現金,存在大量偽鈔泛濫在市場當中;加上印度的繳稅情形也不佳,根據一份 2017 年的調查,印度的納稅情況在 G20 (Group of Twenty)的 18 個民主國家(註三)中排名第 13,甚至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數僅佔總人口的 2%~3%而已。許多沒有報稅的黑錢、貪污或其他非法資金藏匿在全國各地默默流動著,因此莫迪政府希望透過廢鈔令來逼迫這些錢浮出水面,重新回流到體系中,藉此打擊偽鈔、貪腐與黑錢。

而新政策生效後,大家雖然可以拿著舊錢去換新鈔,但這一切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廢鈔政策的配套措施並不完全,印新鈔的速度趕不上兌換速度,造成嚴重現金短缺。各大銀行排隊換鈔的人潮也長到看不見盡頭。大家都跑去排隊了,工廠、商店與學校皆停擺,甚至以現金支付款項或薪資的中小企業還因此沒錢發薪,造成許多民眾領不到酬勞,經濟當然也受到了波及。但廢鈔令還是有正面影響啦!像「電子支付」就在這時以倍數成長之姿蓬勃地發展起來,其中又以阿里巴巴、軟銀集團及聯發科所投資的印度電商「Paytm」成長最為顯著,廢鈔後的 40 天內增加了兩千萬名新用戶,業務量激增數倍,開啟了印度數位金融的先鋒。

而在 2017 年 7 月 1 號上路的印度國內大型稅制改革 — 「商品服務稅」(GST,Goods and Service Tax),也是不斷被討論的議題。先來前情提要一下:印度的稅制舉世聞名,稅項眾多又複雜,如中央稅、地方稅、跨省邦稅,以及各種巧立名目的間接稅,全國各邦的消費稅還一同齊唱我們不一樣。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商品在供應鏈每一環中的每次交易,不斷的被稅上加稅,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連帶反應在商品的最終售價;許多跨邦的商品和服務也因各地稅制不一,導致企業得花更多時間與人力來處理稅務問題。

這樣的稅制對市場上的買賣雙方皆不利,因此莫迪政府希望藉由稅改讓印度成為「統一的大市場」,這也被比擬為「歐盟成員國之間消除彼此關稅」。此稅改將消除從前的稅上加稅、重複徵稅的問題,以及降低企業成本、增加印度經商容易度,連帶降低商品與服務價格,刺激印度龐大的內需市場。這些對國家內部的大改革,皆讓莫迪執政期間的印度,成為熱烈討論的焦點。

印度與中、美外交關係

總理對國內的重大政策固然需要關注,但在全球化的世界趨勢下,外交關係對經貿的影響程度更不在話下,尤其莫迪政府執政後,真的很積極的在做外交欸!一方面強調「敦親睦鄰」,積極加強與鄰國的感情,以及發展「東望政策」,提升與東亞、東協國家的關係;還大力推動「大國外交」,加強與美、日、俄、英、法及德國等國的往來,並希望與中共改善關係;更積極的和其他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參與各項國際組織。

而其中,「中印關係」因其感情史歷經滄桑歲月,常是國際上的焦點話題,首先就來談談印度與其鄰居 —「中國」上演的這齣玫瑰瞳鈴眼。回顧一下歷史,印度其實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在 1950 年代初期可說是他倆的熱戀期,彼此稱兄道弟甚至喊上「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

然而好景不常,情侶兼鄰居的雙方平時累積的邊境領土小衝突,演變到後面直接因為西藏、邊境問題大鬧分手,還發生了「中印邊境戰爭」。爾後被中國逼得離開西藏的「達賴喇嘛」,在 1959 年選擇出走到了印度並接受其政治庇護,甚至在印度的小鎮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中國看到印度這樣當然就生氣氣啊!但反觀中國一直以來也是跟印度的死對頭 — 巴基斯坦當好閨蜜,印度看在眼裡也是一肚子火。所以這幾十年間,雙方雖進行了好幾次的談話與會面,關係卻一直時好時壞,我們俗稱破鏡難重圓。

雖然少了情侶的身份,中印畢竟還是鄰居,為了經濟發展雙方還是會碰面。且莫迪上台之後,非常積極的與大國 social ,並想要改善及重設中印雙方感情。而目前中國和印度都是經濟發展快速的「金磚五國」(BRICS)(註四)之一,也同為「東亞峰會」(EAS,East Asia Summit)(註五)的參與國,印度更在 2017 年加入「上海合作國際組織」(上合組織)(註六)成為正式成員國,其還是中國為了發展「一帶一路」(註七)而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註八)的創始成員之一呢。

但話說回來,我們這齣是在演玫瑰瞳鈴眼,當然少不了刺激劇情,像是印度在 2017 年,就成為大國中唯一缺席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全球合作論壇的國家,而印度拒絕參加的官方說法是:一帶一路計畫中最核心、投資金額最多的「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將經過「喀什米爾」,此舉直接忽略了印度的領土及主權,因此採行抵制的態度,甚至聯合日本共同提倡「亞非成長走廊」(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來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爾後又在 2019 年退出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樣看下來,目前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經濟體「仍有合作、偶有不合」的競合關係,還會持續好一陣子。

而我們另一個世界老大哥 — 美國,又怎麼會錯過這個與中國抗衡的好機會呢?為了阻止中國在亞太地區日漸提升的影響擴散,近年來,美國持續強化與印度的「戰略夥伴」合作關係,美國總統川普還推出了「印度—太平洋戰略」(印太戰略)(註九)等概念來強化其重視程度。莫迪也在 2017 年出訪美國後,與美發表聯合聲明:「作為印太地區的兩大國,川普總統和莫迪總理,贊同雙方的緊密合作,將有助於地區實現和平穩定。」在軍事上,印度近

年來也增加了與美國在區域內的聯合軍事演習,同時加強與日本、澳洲等大國的軍事合作。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美國與印度應該還算是麻吉吧?但其實不然,印度對於美國政府主導的印太戰略,採取的態度可以用「微糖微冰」來形容,什麼意思?就是有點甜又不會太甜,適當參與討論但又維持中立、不過度介入。所以莫迪就提出了「印度版本」的印太戰略思維,內容大概就是交好東協國家、提倡維持印太區域和平,並強調印太是一個自然區域而非戰略。這樣的立場,可以解讀出印度不想與中國對立的想法,也不想在美中兩國間選邊站,畢竟莫迪正大力推動「大國外交」,想要與大家都當好朋朋啦。以後看到相關新聞時,大家也可以去探討印度的外交態度到底是真心想與大家交好?亦或是想從中得到些什麼好處?

介紹了這麼多關於印度的國內政治,有英國式的議會制政治體系、國大黨與人民黨的兩黨獨大政黨派系,以及印度近代各大總理的重要政績;更有印度對美、中兩世界大國的外交態度,瞭解了這些,相信你對印度這個國家的體悟會更加具體,以及在未來在閱讀相關國際新聞時能試著推敲出背後意涵,探討國際話題有趣的地方就在此啊!

註一:「右派」,就是指一個事件中較保守的那一方。相反的,「左派」即為革命、激進的那一方。

註二:「不結盟運動」為一國際組織,成員有 120 個國家和 17 個觀察員國,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成立目的是向世界表明自己不與美國或蘇聯其中一方結盟,並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組織目標。

註三:「G20」 於 1999 年 12 月成立,為一重要的國際性經濟合作論壇,成員包含七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金磚五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成立目的為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

註四:「金磚五國」意指五個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分別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金磚國家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 46 %,國土面積則佔全球總領土的 26 %,在全球皆佔有重要份額,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註五:「東亞峰會」(EAS)是每年一次由「東亞地區」的 16 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會議,成員包含東協十國(印尼、馬來西亞、菲綠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與柬埔寨),以及中國、日本、韓國等東協10+3的三國,再加上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俄羅斯等觀察員國。

註六:「上合組織」的成員包含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巴基斯坦和印度等8個國家。另有蒙古、白俄羅斯、伊朗、阿富汗等四個觀察員國,以及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等六個對話夥伴國。組織宗旨為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並鼓勵成員國在領域進行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註七:「一帶一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中國於 2013 年提出並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一帶」以中國為出發點,途經「陸上絲綢之路」並以歐洲為終點;「一路」則為海上絲路,由中國沿岸港口連經南海,再到印度洋或南太平洋,並延伸至歐洲大陸。

註八:「亞投行」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簡稱,於 2015 年 12 月正式成立,是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多邊開發銀行,成立目的在提供資金並開發亞太地區的基礎建設,即「一帶一路」。

註九:「印太戰略」是一個地緣政治概念,被美、日、印、澳等國的領導人使用,該戰略致力於促進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政治自由。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