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幾個月和中國官兵在邊境打了幾次架,結果都輸了,還死了幾十個人。儘管印度官方保持著一定的克制,但印度民間已經爆發了大規模抗議,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商品,移除中國公司開發的應用。
根據印度社交媒體 LocalCircles 對全國超過 32000 人發起的一項民調,大約97% 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停用諸如小米、OPPO、vivo、微信、TikTok、Shein 等中國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改用印度國貨。
一些人的確在行動著。今年 5 月,一款名為「移除中國應用」(Remove China Apps)的 App在印度廣受歡迎,應用推出後的兩周內,下載量已超過 100 萬,迅速登頂印度 Google 應用商店免費應用榜。
另一款旨在代替抖音國際版(TikTok) 的應用 Mitron 也迅速成為印度網民的心頭好。只不過很快有就有人發現 Mitron 的源代碼是從一家巴基斯坦公司手里買來的。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對頭。
然而,就連印度媒體都不得不承認,抵制中國商品/服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公司對印度進行了大量投資,僅 2018 年就超過了 50 億美元。它們涉及無數行業,包括電子產品、金融科技、物流、零售。現在,中國智慧手機廠商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印度 30 家獨角獸企業中有 18 家是由中國資本扶持起來的。
如果光看科技領域,印度是否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中國公司又是否能接受失去印度市場呢?至少從目前看,雙邊都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脫鉤」
Part.1中國科技投資總額不高,但縱深強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渴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競爭的同時也能進行合作。就目前而言,印度需要中國資本帶動技術進步、創造勞動力。同時中國資本也需要印度市場作為國際化和規模擴大的落腳點。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 2018 年中國對印度非金融類投資存量是 2010 年的 9.7 倍。其中,科技領域的投資尤為突出,累計投資超過了 80 億美元。
科技投資數據亮眼一方面得益於中國公司本身的壯大,資本自然有外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印度政府對科技領域的外資引入相對寬容,有點類似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市場換技術」的策略。
印度工業政策與促進總局(DIPP)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吸引外資最多的三個行業是服務業、計算機軟硬體以及通訊行業。其中,從 2000 年開始到 2020 年 4 月,印度的互聯網軟硬體市場累計吸引外資 449 億美元。
這些投資不乏亞馬遜、沃爾瑪、Facebook 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投資。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和中國資本的表現不算搶眼。
比如阿里巴巴領投了電商 Snapdeal 幾輪融資,總額不超過 7 億美元;騰訊出現在酒店管理公司 Ola 股東列表裡,金額不超過 5 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 Paytm 得到了阿里集團和螞蟻集團的共同投資,總投資額 4 億美元上下。
但是就像印度智庫 Gateway House 總結的那樣,中國對印度科技領域投資的特點是金額不高、但頗具縱深感 —— 「中國向印度科技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所產生的影響與其價值不成比例」。
關於這點,看看印度人平常用的中國軟體和手機品牌集中度就知道了。TikTok 在印度的滲透率已經超過 30%;另一家字節跳動投資的新聞聚合網站 Dailyhunt,去年月活就已經超過了 1.9 億;硬體市場,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市占率接近三星的兩倍,再加上 OPPO、vivo 和 Realme,中國手機公司在印度有 73% 的市占率。
Part.2 30 家互聯網獨角獸,18 家有中國股東
全球三大科技創投市場,美國、中國、印度。目前,印度多數創投資金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以及到處撒幣的軟銀。
美國資本的故事就不展開了,大家知道亞馬遜、蘋果、Facebook、沃爾瑪都在印度有投資就行了。今年 Facebook 對本土社交和電信獨角獸 Jio 的 57 億美元投資創了各種紀錄。
至於中國資本對印度市場的介入和影響力,按照 Gateway House 的說法,「已經融入到印度社會、經濟和影響它的科技生態系統中」僅在去年,就有超過 90 家印度創業公司拿到了來自中國的風險投資。
而在印度 30 家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裡,18 家有中國資本的身影。阿里和螞蟻金服參投了其中 5 家,騰訊參投了 7 家。另外,美團點評、高瓴、滴滴、覆星、漢庭也參與到了對印度的初創投資。
Globaldata 首席分析師 Aurojyoti Bose 直言不諱的說,過去幾年以來,中國投資者一直在加強他們在印度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這也使得這些創業公司能夠成功擴大規模。
AppAnnie 去年的一份移動生態報告指出,在 2016 年至 2018 年間,印度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增加了 165%,最受歡迎的應用裡,一半來自中國,比如 UCBrowser、SHAREit、TikTok 和 VigoVideo。在印度,TikTok 可以跟 YouTube 放在一起討論,UC 有機會跟 Chrome 競爭。這在其他國際市場是不能想像的事情。
為什麽中國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其實應該換個問題:為什麽外國資本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影響力。文章開頭提到的政府對該領域相對放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事大多數印度風險投資來自個人或者家族辦公室,他們不太能接受創業公司初期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的虧損。
這就令得印度所有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初創企業都是由外國投資的。
投資者相信印度就是十年前的中國。他們熱情的下注,希望培育出印度的阿里、騰訊、字節、美團。儘管這個念頭已經想了五年了,還沒實現。五年後大概還會這麽想。至於能不能實現,誰知道呢。反正先占住坑位再說。
Part.3中國智慧手機占印度有七成市場份額
在印度,中國手機公司市占率超過 70%。三星拿不到 20% 的市占率。而印度本土公司的份額只有不到 5%。
所以,儘管各路印度民眾抵制、印度商聯呼籲名人停止為中國手機品牌代言,但業內人士基本都覺得這事不太可能發生。
Canalys 研究總監 Rushabh Doshi 在一次電話採訪中告訴本地媒體 IndianExpress,「(抵制)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人們不得不購買手機,而市場上的大多數手機都是中國手機。」
他強調,除了三星,幾乎沒有其它品牌能像中國智能手機廠商那樣,在同一價格領域提供「價值替代品」。IDC 的印度研究主管也說,「印度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繼續購買中國公司的手機」
不過短期內在印度有實體工廠的中國公司還是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它們在印度投資、建廠、雇傭當地勞動力、並從當地供應商那裡採購零部件,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發生的成本。基本沒有轉移的可能。
年初以來,不少工廠已經因為新冠疫情停產(一段時間內還在繼續支付員工工資),損失不小,現在剛恢覆生產就趕上了國際政治事件。路透這個月月初說,小米和 Oppo 正從中國調撥產品到印度,以填補產能和需求空缺。
印度本土公司也不是沒想過趁機拿回一點市場。但好像真那麽幹了,也經不住「扒」。例如曾經最大的印度本土品牌 Micromax 正在開發七款機器;在低線城市還有用戶的 Intex 和 Lava 也在弄腦筋。但他們要麽用來自中國的供應鏈,要麽乾脆設計都是從中國買的。
所以你看啊,印度民眾罵歸罵、燒歸燒,最後出現在垃圾桶或者乾脆化成灰的還是那些 10 元貨:電蚊拍、自拍桿、鞋子、書包、兒童玩具之類的。
Part.4 尾聲
印度對中國科技領域依賴的另一面,就是中國公司在印度市場的掙錢機會。對抗終究不是商業上的明智做法。更何況印度已經開始收緊外資在科技領域的投資,跟印度陸上國土連接的國家再投資印度相關行業,需要得到政府事先批準。
壓力之下,中國公司在印度現在要麽不說話,要麽強調對印度勞動力和產業鏈的貢獻。不過,就像《日經亞洲評論》說的那樣,緊張局勢可能也會令中印關係更加緊密。畢竟,對雙邊貿易近 900 億美元的兩個鄰國來說,衝突大概是最不需要的。
《轉載自36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