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與 中國 間長期存在邊界問題,2020 年 9 月 7 日中印雙方爭端再起, 中國解放軍宣稱印度軍在位於 喀什米爾 的 拉達克(Ladakh)東部邊境區「鳴槍開火」,向中國解放軍的巡邏人員發出警告。而這次的開火事件,也是中印雙方自 1975 年簽署停火協議後,45 年以來首次開火。接著,就來了解看看,為何 2020 年中印邊境衝突會開始升溫?中印邊界又為何有這麼多衝突?以及,中印兩國間的關係惡化後會就此開戰嗎?
2020 年 中印邊境衝突 升溫
自 2020 年 5 月 5 日起, 中國 與 印度 雙方軍隊在 中印邊界 西段 的 喀什米爾、阿克賽欽,以及 東段 的乃堆拉山口 爆發肢體衝突後,二國邊境爭端就不斷升溫;直到 6 月 15 日 中印雙方在 拉達克 的 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肉搏戰,中、印二國皆有士兵死亡,衝突升溫到最高點,也成為 1975 年後的第一次「死亡摩擦」。
然而,中印雙方在 7 月 5 日達成「相互撤回協議」後,讓 6 月份的衝突暫告一段落,雙方一線部隊開始脫離接觸,完成第一階段撤軍。不過,雙方撤軍協議的「緩衝區」全都落在「實際控制線」的印度這一側,以致中國軍隊實質上已經入侵印度傳統上聲稱要進行巡邏的地區,並且雙方後續在 拉達克 的 班公錯湖(Pangong Tso)和 德普桑平原(Depsang Plains)陷入撤軍分歧,因而 7 月 14 日之後,中印部隊就不再後撤,甚至又開始在中印實際控制線一帶增加兵力部署。
直到 8 月 29、30日,中印部隊在 班公錯湖 南岸再度發生衝突與對峙,雙方互控對方率先採取挑釁及侵略行為,使得邊境緊張再度升溫,9 月初便發生鳴槍事件。
*喀什米爾:位於印度西北方,印度、中國、巴基斯坦交界處。
*拉達克:位於喀什米爾東南部,海拔 3,000 ~ 7,000 公尺之間,是人煙稀少的高地,也是世界上最崎嶇、最荒蕪的山地之一。
*阿克賽欽:位於中國新疆、西藏 和 喀什米爾 的交界處。
*加勒萬河谷 & 德普桑平原:位於 拉達克 與 阿克賽欽 交界處。
*班公錯湖:位於 拉達克 與 西藏 交界處。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長達 2,000 公里,分為 3 段的中印邊界
雖然中、印都是人口超多,且擁有核武的軍事強國,但在邊界衝突上,雙方「軍隊」卻都不是以先進的軍火交戰,反而是丟石頭、棍棒械鬥、打群架。聽起來很值得吐槽,但實際上是中印雙方曾經先訂協議,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的一定範圍內,雙方不得使用槍械、炸藥等「熱武器」,交戰時才會像古代人用「冷兵器」肉搏。
由於中印邊界總長近 2,000 公里,有些地段中間又有夾雜其他國家,其中有總面積超過 12 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存在領土糾紛,1962 年中印邊境戰爭後,雙方沿著「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保持現狀,而邊境的爭議地區又分成主要三段:西段、中段、東段。
- 西段:印度左上,位於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三方交界處的 喀什米爾自治區;其中,
中國 控制 新疆的 阿克賽欽、喀喇崑崙走廊,
印度 控制的 查謨-喀什米爾邦(包含 查謨、喀什米爾、拉達克)為 印控喀什米爾,
巴基斯坦 控制 的 阿扎德喀什米爾、吉爾吉特-巴基斯坦 為 巴控喀什米爾。 - 中段:印度上方,位於 喀什米爾 與 尼泊爾 之間的 中印邊界;
- 東段:印度右上,位於 不丹 到 緬甸 之間的地帶;是「麥克馬洪線」以南的 西藏爭議地區 ,中國 稱為 藏南地區,印度 則設為 阿魯納恰爾邦,目前實際由印度控制。
此外,還有一段小小的「錫金段」。
- 錫金段:在東段左側,位於 尼泊爾 與 不丹 之間的 中印邊界,雖中印邊界錫金段是雙方較無爭議的已定邊界,但中國與不丹之間卻也存在邊界爭議,而不丹的外交與國防背後則有印度做靠山。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簡稱「實際控制線」,由中國在 1959 年提出,僅作為對中印邊界的現狀描述,而不是指兩國武裝力量實際到達的界線。
*「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1914 年英國殖民地官員劃定印度和西藏的邊界,並以他的名稱命名,雖中國政府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卻同意將此線的西藏段視為「實際控制線」 東段 的臨時邊界,要求雙方巡邏隊不可越過此線。
為何 中國 、 印度 邊界模糊不清?偏遠且地勢險惡,雙方難以掌控邊界
除了過去歷史與宗教緣由外,中印邊界在地理上主要以喜馬拉雅山脈做切分,由於邊界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且海拔極高,惡劣的環境使得不論是現代化開發,還是軍事駐點、後勤補給都非常困難,對於中印雙方的中央政府而言,要能確實掌控邊界難度都相當高。
1962 年爆發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國解放軍雖然在 中印邊境東段 取得勝利,幾乎收復所有 藏南地區 土地,卻突然單方面宣布無條件停火,放棄已收復的失地回撤,主動從 實際控制線 東段 的 麥克馬洪線 再後撤 20 公里,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後勤補給困難,加上藏南地區入冬後大雪封山,後勤線的保障更為脆弱。
為何衝突開始加劇? 中國 、 印度 雙方皆企圖改變邊境現狀
由於中印雙方對 實際控制線 的認知並不完全一致,在該線兩側,有一個約 20 公里寬的「緩衝區」。依慣例雙方軍隊會在緩衝區交替巡邏,但都避免在此建立永久性設施,達成「維持現狀」的共識。
不過,中、印雙方的領導人:2014 年上任,主打印度民族主義的印度總理 莫迪,以及 2012 年上任,已剷除異己、確立強人地位的中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各自在國內站穩政治腳步後,獠牙又開始向外擴張。
當偏遠邊境的基礎建設越完整,中央政府就對邊境的掌控力就越強。因此,中印雙方都不樂見對方開始在邊境進行建設。而近年來的二軍對峙,主要也都起因於中印雙方皆開始在「緩衝區」顯露出「改變現狀」的意圖,留下具有實質佔領意義的證據,像是道路、橋樑、軍事基建等工程建設,加上中、印二國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推破助瀾,以致衝突頻頻發生。
中、印二國相互威脅,越看對方越不爽
對中國來說,在經濟成長放緩之際,面對高舉「印度製造」大旗,並且背後有美國撐腰的大國印度,中國自然不會放任印度這麼輕易的崛起。
而印度方面,中國「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輸出,觸手已伸入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印度周邊國家,從海、陸雙面包夾印度;又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上大量興建水壩,攔截印度東邊地區的水資源,處處皆讓印度備感威脅。
既然中國與印度都互看對方不順眼了,邊境起了衝突,雙方卻還只是丟丟石頭小打小鬧,幹嘛不就乾脆來真的大幹一場?當然國際衝突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國背後都有多方面的考量。
總結: 中國 與 印度 背後各有盤算,並非說戰就戰
中印邊界的衝突雖然升溫,但二個大國之間的要戰爭也並非這麼簡單,好像隨便說個開打就能全面開戰。若輕易開戰,習近平等同將印度直接推向美國,讓美國與印度毫無顧忌地聯手對抗自己;而中國畢竟是全球最大市場,對莫迪而言,顧及兩國貿易才能維護國內經濟與選票,不論是中國的資金或市場,都不是說捨棄就可以捨棄的。
中印雙方各自都有背後的詭計和盤算,邊境衝突只要還能再容忍範圍,除非有更進一步的催化劑,否則多方考量下,中印兩國是不容易隨隨便便宣戰的。
後續:中印雙方達成 5 項共識,邊界緊張暫時降溫
2020 年 9 月 10 日,中國外長王毅 與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 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目前狀況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因此同意雙方士兵應該繼續談話、快速地結束對峙、保持適當距離和緩解緊張關係。雙方雖宣稱將會加快實施可以「保持和強化和平安寧」的措施,但沒有具體說明。
中印二國外交部長暫時達成的 5 項共識:
- 雙方應遵循兩國領導人達成關於發展 中印關係 的一系列重要共識,包括不讓兩國分歧上升為爭端。
- 邊境地區當前形勢不符合雙方利益,兩國邊防部隊應該繼續對話,盡快脫離接觸、保持必要距離,緩和現地事態。
- 雙方應恪守現有邊境事務協議和規定,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避免採取任何可能使事態升級的行動。
- 雙方同意繼續通過 中印邊界問題 特別代表 會面機制 保持溝通,繼續開展 中印邊境事務 與 協調工作機制 磋商。
- 隨著局勢緩和,雙方應加快完成新的建立互信措施,維護和增強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