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人口 14 億, 印度 人口 13.5 億。人口大國要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耕地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中國國土面積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殊不知,印度次大陸的土地特別肥沃,幾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種,印度耕地面積 1.6 億公頃,中國耕地面積 1.2 億公頃,印度的耕地面積其實比中國還多。雖然 印度 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 0.4 億公頃,但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2017 年,中國糧食產量 6.17 億噸,印度大約是 2.8 億噸。也就是說,幾乎相同的人口,印度每年只產出了中國一半的 糧食 。
一、 印度 糧食 產量不高只是因為工業基礎不足嗎?
那麼為什麼 印度 的耕地比中國多,而 糧食 產量卻連中國的一半還不到?印度缺糧,說到底還是老天爺不賞飯。很多人給低產的印度農業總結了這麼幾個理由:一個是印度的工業不行,我們知道現代農業是被工業反哺的。農業的持續高產依賴於工業的持續投入。比如說各種農機,化肥以及農藥生產,甚至還包括高產糧種的培育。而印度在這方面跟中國相比恰恰是其弱項。
第二個理由是水利,中國是基建大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開始修建各種水利灌溉系統,而印度大多數地區的農業基本上都要依靠每年的季風降雨。
第三個理由是印度農業的土地所有制,印度沒有進行過土改,所以他們還存在大量的佃農和僱傭農,導致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不高,以及政府推進農業工業化時阻力重重。
這些原因都有其一部分道理,但是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在 1949 年的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是印度的兩倍了。中國是 1.13 億噸,印度是 0.62 億噸。
那個時候中國工業積累也很弱,中國剛剛結束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而此時印巴分治已經兩年,並且我們的第三次土改也還沒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糧食總產量依舊是印度的兩倍。
自打那以後,中印兩國各自沿著自己的農業道路往前走,印度經歷了兩次所謂的 “綠色革命” 。中國也長期把農業視為重要任務,每年的一號文件就是關乎三農問題的。但是這兩個國家這麼一路走來,彼此的農業產量的比例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國糧食產量始終是印度的兩倍。
以上三個因素對印度農業產量的抑制當然是存在的,但是這些無法導致中印兩國農業產量高達一倍的差距,印度平均糧食單產甚至連世界平均糧食單產都達不到。印度的大米單產為 2,191 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 3,026 公斤/公頃;小麥產量為 2,750 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 3,289 公斤/公頃。
其實,中印兩國農業最大的區別,或者說制約印度糧食產量最大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干旱。印度的氣候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它的分法也很直白,全年就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印度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集中在 6~9 月份,其餘時間就靠這四個月的降水存量熬過去。
▲著名的印度階梯井,印度社會歷史上為了應對乾旱挖的井,為了挖的更深,在技術條件限制下不得不把進口擴的越來越寬大
如果光看降雨量,印度的降水其實並不少,全國年均降雨量大概在 1000~1500 毫米之間,要知道上海年均才 1,100 毫米。不過印度主要經濟區域是在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全年高溫,蒸發量非常的大,雨季的降水很難存留下來。
二、位處熱帶地區的印度乾旱有多嚴重?
關心印度的朋友可能經常會看見印度有關乾旱的新聞,也許印度不是每年都有旱情,基本上兩年肯定會碰到一次,而且一般都是大面積大範圍甚至全國性的乾旱。因為印度的乾旱基本上就是季風晚到了,或者季風帶來的降水比往年偏小,所以影響範圍一般都比較大。
去年印度就遭遇了一次大範圍的乾旱,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的旱情極為嚴重。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比往年減少了 29% 。在它的首府金奈的四座水庫逐漸乾涸,蓄水量縮減為原來的 1% 。
▲金奈市民排隊等水車送水
城市居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越挖越深的地下水,金奈三分之二的用水來自地下水。印度政府為了緩解危機每天用火車從數百公里之外運來數百萬公升的水。有人說印度為啥不建廁所?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沒水。印度的許多社區都是用的機井取水,沒有條件給你建廁所。
▲美國宇航局的衛星于 2019 年 6 月拍攝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城市金奈的 Puzhal 湖時(右圖),金奈的這個湖泊已經乾涸
然而金奈絕不是印度唯一缺水的城市,印度國內大多數的城市都面臨水資源危機。就在前不久, 2020 年 6 月 22 日,印度媒體就有消息稱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的七座湖泊和大壩的儲水量出現了水危機。蓄水量下降為原來的 10% 。只能在繼續維持 42 天的供水,這個城市的命運就指望著季風按時到來了。
這所謂的印度第一大城市和第四大城市的情況尚且如此,那麼乾旱對於印度農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印度農業 2/3 的耕地依靠降雨進行灌溉。西南季風一旦出現異常,秋收的農作物由於缺乏水分就會大面積的減產。糧食減產又導致印度社會物價的上漲,所以印度的通貨膨脹往往直接跟西南季風是否能夠如約而至掛鉤。
除此之外,六七月份是印度的播種季,雨季遲遲不到還會導致印度農民的耕種面積大幅度的減少,尤其是水稻,這又會直接影響下一次的收穫。
美國加州大學對印度幾十年的自殺記錄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印度農業對於氣溫有極端的敏感性。在作物生長季,平均每天氣溫增加 1 攝氏度,就會導致 67 人自殺。2015 這一年,因為乾旱就導致全印度 12,602 個農民自殺。
印度的農業部長拉達莫汗辛格就曾直接了當的表示,印度的糧食產量低,不能簡單的歸咎於種植技術不先進。大範圍降雨量不足,以及種植季節的短暫,才是技術改進了但潛在產量並未得到挖掘的原因。
三、徹底改變乾旱命運,印度需要有自我顛覆式的改造
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如果是乾旱導致了印度農業產量的限制,那麼進行更多的水利建設,造更多的水庫和水壩將雨季的雨水儲備起來,以應旱期之用不就行了嗎?也就是上文說的還是水利設施不夠啊。
這句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水利不夠僅僅是一個淺層矛盾,水利設施可以在已有的基礎上略微改善,或者改變小範圍的水資源現狀,但對於大範圍的整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無能為力的。否則以中國的基建能力,我們的華北哪會存在如此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呢?
▲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漏斗區
我們假設印度想通過水利工程改變乾旱的現狀,那麼它就需要在河流上建造許多大壩,並且在周圍大面積的建造水庫,以把截流下來的水儲藏起來。考慮到印度的蒸發量,水庫的面積必須足夠的大,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但是這對印度來說非常的困難,隨著印度人口從建國之初的 3.9 億到現在的 13.5 億,因為糧食生產,因為城市的擴張,大量的自然湖泊、沼澤被填埋。
以金奈這座城市為例, 1980 年到 2010 年,金奈市的城市面積極速擴張,從 47 平方公里到了 402 平方公里,而濕地面積從 186 平方公里急劇減少到 71.5 平方公里。現有的湖泊沼澤都保不住,你如何能指望政府用付出無數財力人力去修建無數新的水庫大壩?
說到底,印度的干旱問題本質上就是人口和自然生態的矛盾。從植被分佈上來看,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印度其實是一種熱帶草原植被區。它的自然植被就是類似非洲一樣的熱帶稀疏草原景觀。
印度的可再生內陸淡水資源總量同樣僅為中國的一半。中國是 2,813,印度為 1,446 (單位都是十億立方米)。印度本身就是處於比較乾旱的一種自然生態。這種源頭上的干旱並不是一種人為的結果,它是自然形成的,讓這片乾旱的土地承載 13.5 億人已經達到它的極限了。印度平民的生活質量被極端的壓縮了。
對印度來說,真正可行的道路是想辦法先減少人口,並且切實地認真地去執行,只有人口數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餘出一定的土地去涵養湖泊,建造水庫。而印度人口如果保持現在這個狀態,印度政府乃至印度社會能夠改變操作的餘地將非常有限,它只能被迫地陷入內捲化的困境之中。
假使他們的人口能夠減少,水資源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印度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很快就會上去,就能夠實現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提高農業效率。印度光照熱量非常豐富,只有在水資源穩定充足的情況下,光照和熱量才能被農業所利用,如果水資源短缺,光照和高溫就是個麻煩。
不過要完成這項任務對印度並不容易,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排除一切阻力,然而這跟印式民主、地方權力、宗教等等印度習慣並且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背道而馳。
▲印度的上層社會人士在祈雨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