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只會越跌越買根本不是價值投資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只會越跌越買根本不是價值投資

2016 年 9 月 9 日

 
展開

“越跌越買”是人們對安全邊際的最大誤解,是披著價值投資外衣的狼。

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這麼多年來從未見過價值投資蔚然成風,但股市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在做價值投資。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很明顯,不是有一方錯了,就是大家說的價值投資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安全邊際是價值和價格的差額,是一個當下的概念,它和前一年、前一天的價格毫無關係—無論漲跌。而“越跌越買”的說法顯然隱含了價格趨勢,潛意識裡把價格的變化當成了買入的必要條件。這和技術分析毫無分別,甚至更糟,以至於很多“價值投資者”被越套越深。說到這,大家一定會反駁:如果價值是100,我50買進是打5折,跌到40不是更應該買嗎?未必!這貌似常識的說法裡其實有致命的陷阱。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不可知的,股市更是如此。第一點“不斷變化”是指諸形無常,當下的你已不再是過去的你,今天的公司已不再是昨天的公司。因此按理說,我們每次買賣時都應該重新分析公司的價值。重新是指像你第一次分析公司時的那種心態,那種初心,那種尼采的駱駝、獅子、嬰兒精神三變中嬰兒的狀態。你會虛心地聽取正反的觀點並認真權衡,不帶任何成見。但很明顯,幾乎沒有人能不受過去觀點和看法的干擾,甚至常常會自我強化,愛上股票,偏執地在錯誤中越陷越深。我們50時買進了股票,當股票到40時,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應該買。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其價值仍然是100嗎?有人會說了,我今天50買了,明天跌停了應該繼續買啊,畢竟價值不會在一天之內變太多。對我來說,每次判斷後,是一次買入還是分幾天買入,應看作一次操作。這和整體的資金管理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目標倉位已經配好,哪怕買入完成後繼續跌一般也不會買。當然,根據具體情況會有機動的倉位,但絕對不會孤注一擲甚至融資借貸。而下一次加倉一定是基本面出現變化時,也就是價值變化時,比如價值從100到110了,或者跌到90了。自然而然,時間上也會間隔一段時間。

第二點“不可知”是指:歷史是或然的,現在是不可知的,將來是不可預測的。總之,我是徹底的不可知論者。大家寫文章最喜歡說“大機率”怎麼樣怎麼樣,歷史是或然的就是說歷史上實際發生的事並不一定是“大機率”的那個事,因此千萬別把“大機率”這個詞等同於必然發生,然後不顧一切衝進去抄底。現在不可知是很顯然的,以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總有不知道的東西。你即使判斷價值是100,那也僅僅是一種假設,一種“大機率”的可能性,總有你不知道的東西,因此還是應該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 “越跌越買”的前提是確信自己是正確的,市場是錯誤的,這其實不會經常發生,即使巴菲特等一個機會也常常等很多年。將來不可預測相信沒太多爭議,不再多說。

巴菲特說過應該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但他沒說應該越跌越貪婪。漲的時候也可能恐懼(恐高),孤注一擲的抄底又何嘗不是一種貪呢。如果“越跌越買”不可靠,難道還能“越漲越買”不成?沒錯,價值投資既可能是越跌越買,也可能是越漲越買,或者越跌越賣,越漲越賣。這裡不是玩文字遊戲,只是想打破“越跌越買”這種害人不淺的說法—這也是曾經讓我最受傷的錯誤觀念。我們對一個公司的估值,必然是以很多假設、很多對未來的判斷為前提的,而倉位也必然是根據這些假設和判斷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而逐漸增加的。當這些利多逐漸明朗時,可能更多的人會關注到,表現在股價也止跌回升。只要變化繼續向好而安全邊際仍然存在,我們為什麼不能繼續買入,越漲越買呢?我們的判斷和買入是基於基本面,如果表現在股價上就可能是左側買一部分,右側買一部分(左側稍多於右側)。

“當知春鳥開始鳴叫的時候,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不過那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真的看好企業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春天之後還有火熱的夏天和收穫的秋天。

補充說明

1. 筆者寫的時候想像的閱讀對象是自己和好友,因此用了這個標題來警醒自己。如果想到這麼多人看,我確實應該嚴謹一些,把標題改為“價值投資可能越跌越買,也可能越漲越買”,或“價格下跌未必意味著安全邊際增加”。畢竟網路時代,很多人只看標題,沒時間看我的繞口令。

2. 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投資人,自然可以越跌越買。但我想用這種矯枉過正的方式給自己和對公司了解不深的人提醒:股價跌了,並不意味著一定應該越買,我們應該首先看看上次判斷之後企業變化了沒有。

3. 文章想說的是盡量不看或少看股價圖,忽略左側還是右側(這本來就是技術分析的術語),而根據基本面來決定加倉與否。舉個例子,假設我們去年的時候仍看好某塑化股,並且越跌越買,這沒什麼。但我們應該清醒知道,自己對塑化劑、反三公以及產業趨勢的判斷是基於很多主觀假設的(很多因素不可知),而這些都會影響估值,這時候我們可以買但肯定不能全部資金投入。當塑化劑事件明朗,發現沒有大家想的嚴重,這時或許可以加一次;當反三公逐漸明朗,發現比大家想的嚴重得多,這時加倉就得謹慎;如果有一天這檔塑化股逐漸證明自己毫髮無損度過危機,那視情況也許可以繼續買入(最後一次操作反映到股價圖上可能已經是右側了)。這個過程中,價格的重要性是次要的(模糊的正確就行,上下差50%可能都無所謂),最重要的還是對企業的判斷。

4. 我持股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平均下來都在三年以上,因此我說“越跌”的時候和很多人腦海裡的“跌”可能是不同的。短期內跌肯定內在價值變化是很小的,長期內跌就需要特別警惕被“溫水煮青蛙”。

5. 我不是反對“越跌越買”,我反對的是把“越跌越買”當成迷信和教條,覺得只要跌了就應該加碼。

雪球》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