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美豬 美牛 開放 進口 在吵什麼? 10 大重點一次看懂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美豬 美牛 開放 進口 在吵什麼? 10 大重點一次看懂

2021 年 1 月 4 日

 
展開

「 萊豬 」(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 美豬 )與 「美牛」( 30 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 的 進口 開放,已於 2021 年 1 月 1 日元旦正式生效。為配合開放萊豬進口,行政院實施進口豬肉清楚標示、逐批查驗等措施。過去進口豬肉查驗採取「抽查」,新制則改為「逐批查驗」。此外,政府也要求進口肉商,將豬肉連同產地貼紙一併出貨到通路,以便落實自主標示豬肉產地。2021 年起,衛生福利部、農委會、財政部關務署,會彙整每日進口量、邊境檢驗及國產豬上市量,每日上午公告於「豬肉儀表板」網站。

豬肉儀表板 美豬 萊豬 美牛 進口 豬肉儀表板 美豬 萊豬 美牛 進口

▲衛福部、農委會、財政部關務署,每日將最新豬肉進口數據公布於「豬肉儀表板」網站。

中華民國 總統 蔡英文 2020 年 8 月 28 日宣布, 台灣 將擴大開放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口,包含:開放進口 30 月齡以上的牛肉,以及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 美豬 進口 ,引發國內爭議。此外,衛福部制定的殘留量標準,也包括風險較高的內臟,形同全豬開放。政府也強調, 台灣 開放 美豬 、美牛進口,是解除台美貿易障礙「關鍵的一步」。

同時,為保護國內養豬產業,政府也將設立 100 億元的「養豬產業基金」,讓台灣豬肉更有競爭力、外銷到全世界。然而,進口萊克多巴胺豬肉僅是開端,後續一連串的政治角力和國際談判才是重頭戲。

本文將整理以下 10 項重點:

  1. 台灣過去已有開放美牛、美豬,這次「新開放」是在吵什麼?
  2. 美牛進口爭議:為什麼開放 30 個月齡以上美牛有疑慮?
  3. 美豬 進口爭議:主要考量二個層面—食安&台灣豬農產業衝擊
  4. 開放美豬進口,對台灣養豬產業的衝擊在哪?
  5. 台灣肉品市場小,為什麼美國一直希望台灣開放?
  6. 台灣為何一定要跟美國協商?
  7. 台灣的現實處境: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是台美貿易談判的入場券
  8. 執政黨為什麼選擇「現在」開放?
  9. 借鏡韓國、日本、歐盟與美國協商的做法
  10. 總結:台灣國際斡旋的關鍵—如何把握「談判籌碼」與「配套政策」

1.台灣 過去已有開放 美牛、 美豬 ,這次「新開放」是在吵什麼?

台灣是否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爭議已持續 10 幾年。美國在 2007 年就曾要求台灣開放,政府一度預告將開放進口,但遭到豬農激烈抗議,政府迫於民意撤回修正草案。2012年,政府端出「牛豬分離」政策,開放進口 30月齡以下、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豬肉則始終維持萊克多巴胺禁令,2005年開放無瘦肉精美豬後,僅能進口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

而美國對於台灣對美豬、美牛的進口限制,施壓仍然不曾間斷。

此次於 2021 年新開放的部分,就是針對 30月齡以上的美牛,以及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也就是歷來台灣和美國政府貿易攻防的重點。

2.美牛進口爭議:為什麼開放 30 個月齡以上美牛有疑慮?狂牛症風險

美牛部分,因美國從 2003 年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列入「狂牛症」(Mad Cow Disease)疫區國家,出口牛肉受到限制。

根據 OIE 狂牛症人工感染實驗,30 月齡以上的牛隻風險較高,因此,台灣 2010 年首波開放進口的美牛,只針對 30 月齡以下、不含瘦肉精的牛隻,且去排除牛骨等 6 個高風險部位;2012 年則開放 30 月齡以下、含符合國際標準的萊克多巴胺美牛進口;而 2021 年新開放進口的則是 30 個月齡以上美牛。

由於衛福部食藥署公布的 2018 年「美國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指出,每天食用牛肉、10 億人才有 1 人罹病,且美國被 OIE 評定為狂牛症「風險可忽略」(Negligible BSE Risk)等級,因而於 2021 年將 30 月齡以上的美牛也開放進口。

美豬 台灣 進口 美牛

3.美豬 進口爭議:主要考量二個層面—食安 & 台灣 豬農產業衝擊

食安方面,肉品含「萊克多巴胺」有什麼疑慮?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俗稱「瘦肉精」,能讓動物體內的脂肪轉為肌肉,養殖業用來用以助長豬、牛、雞等生出瘦肉,減少體脂肪,提高畜禽瘦肉率,是「乙型受體素」的一種。

「乙型受體素」(Beta-agonists)是好幾十種不同成分的藥物統稱,能提高畜禽的瘦肉比例,減少飼料成本,同時使賣相更好、提高售價,增加養殖戶的利潤,因此被應用於畜禽飼養。「萊克多巴胺」是其中最常見、毒性較低的一種類型。

人類若大量食用瘦肉精含量超過標準值的食品,可能會立即出現噁心、頭暈、肌肉顫抖、心悸、血壓上升等中毒症狀,且即便加熱後也不易被破壞。不過因為殘餘量不高,在食用含瘦肉精肉品的人體上,尚未發現此症狀,有些國家合法使用萊克多巴胺作為激素使用。

不過,國際上也並非都同意萊克多巴胺的使用。歐盟法規反對所有非治療用途的動物用藥,因此萊克多巴胺也在禁用行列。中國則因萊克多巴胺在停藥 12 小時後,在肺、胃及腸等內臟的殘留量仍高,而亞洲國家多有食用內臟習慣,潛在風險高,因此仍列為禁藥。

以現階段的科學證據來看,在國際上若要與他國貿易協商,很難藉由數據支持,來抵擋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開放,因此更實際能關心的是,接下來政府在對外貿易談判上的作為。

美豬 台灣 進口

4.開放 美豬 進口 ,對台灣養豬產業的衝擊在哪?

2019 年台灣牛肉市場中,本土牛只佔 5.3%,最大宗為美國牛,佔 46.6%,其次為澳洲牛 20.71%、紐西蘭牛 13.05%。由於美國牛的市佔率本來就已經很高,因此 2021 年元旦起,開放 30 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對台灣牛肉巿場生態改變可能不大,這也是為什麼開放美國牛進口的反彈聲浪相對小一些。

不過,豬肉市場就不一樣了。目前台灣豬肉 90% 來自本土,進口豬佔比不到 10%,分別為加拿大豬 4.1%、西班牙豬 1.5%、不含萊克多巴胺的 美豬 1.2%;其中,西班牙主打高檔伊比利豬,採購者多為高檔火鍋、燒烤店,和台灣本土的豬市場區隔較明顯。

而美國豬肉普遍認為口感較差、腥味較重,開放含瘦肉精的低價美國豬肉進口,對低階市場如加工品可能比較衝擊;由於進口豬肉是冷凍的,解凍後會出水,台灣消費者比較不愛,因此多半用在加工肉類,例如:火腿、香腸、肉鬆,市面上低價的自助餐肉品、炸豬排等調味較重的豬肉,也可能是用進口豬。

5.台灣 肉品市場小,為什麼 美國 一直希望 台灣 開放 進口 ?

台灣豬肉產值一年約 709 億新台幣,養豬戶 6,700 多戶,且豬肉自給率非常高,使得過去不論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或者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協商,豬肉都是談判桌上最敏感的品項之一。

根據美國肉類出口協會統計,2019 年美國豬肉出口約 267 萬公噸,出口地區前 3 名分別是:墨西哥 70 萬公噸、中國 66 萬公噸、日本 36 萬公噸;相較之下,美國僅出口 1 萬多公噸,不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到台灣。

雖然美國豬肉出口至台灣的佔比很少,但美國迫使台灣開放美牛、美豬的壓力,卻不曾減弱。這又是為什麼呢?對美國來說,台灣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的議題,是「貿易問題」而非「食安問題」。

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台灣市場對美國而言非常小,就算開放了萊克多巴胺豬肉,美豬進口量也不見得會增加多少,可想而知,美國根本不是期望能從台灣手中賺到多少豬肉的錢,賣軍火可好賺多了;美國在意的重點是「維持貿易(對美國而言的)公平性」,藉此爭取更多談判籌碼,以作為要求其他尚未開放國家的手牌。

6.台灣為何一定要跟美國協商?台、美貿易緊密,貿易協定或能成為外交突破口

目前台灣是美國的第 10 大貿易夥伴,第 7 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國是台灣的第 2 大貿易夥伴,不但是台灣的第 2 大出口市場,也是第 3 大進口市場。如果台灣與美國能夠簽訂雙邊貿易協定,經濟效益自然相當可觀。

尤其,在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層級不斷升高下,台灣已接收很多從中國撤出的訂單,台灣和越南甚至可能成為中美貿易戰下的大贏家,有機會獲取更多的國外投資。

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台灣要能突破外交困境,台美貿易協定肯定最重要的一環,如此台灣才可能有機會借助美國支持,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進一步打入更多區域性的貿易協議。

7.台灣 的現實處境:開放 美豬 、美牛 進口 ,是台美貿易談判的入場券

台灣對於使用萊克多巴胺的美豬禁令,是「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多年來的關切名單( List of Concerns)之首。

台灣 加入 WTO 時,設定了 21 項關稅保護農產品,豬腹脅肉(豬五花肉)和豬雜碎就佔 2 項。但面對美國多次要求,以開放 進口 含萊克多巴胺 美豬 ,作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TA/FTA)的談判入場券,台灣仍無法抵擋。

「雙邊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BTA):偏重雙邊貿易合作,不含投資領域的合作。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涵蓋貿易、投資領域等合作,內容最完整、合作緊密度高。

其中一個說法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喜歡「FTA」這個名稱,所以美國後續對外與各國談判的貿易協定,全部統一稱為「BTA」,因此在台美雙方協商的貿易協定上,BTA 實質上等同於 FTA。

而在美中關係日漸緊張下,台美雙方關係則逐漸加溫。2016 年起,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對台灣釋出善意,包括:增加雙方高階官員交流的「台灣旅行法」、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台北法案」、挺台參加軍演的「台灣保證法」。

不難發現台美關係,在不同領域開始出現深化的跡象,但在貿易協定的嘗試上,卻始終沒有太多進展,雙方在經濟的交流上一直未能有所突破,而美國牛、豬的禁止進口,更被美國視為明顯的貿易障礙,台灣也遲遲無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

在這些友台法案通過之餘,美國國會成員們也很在意台美貿易協定的談判,在 2019 年底時,甚至有許多眾議員寫信「敦促」USTR 啟動美台雙邊貿易協定談判。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就是決定 美國 與 台灣 是否能夠談判 FTA,最主要的主管機關。

USTR 的「2020 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當中,即表明台灣不讓美國豬牛進口,是一個不合理的「非關稅障礙」,抨擊台灣的做法既不符合國際標準,也未遵守美台雙邊協定。

事實上,台灣與美國自 2003 年以來,便持續嘗試談貿易協定,但最大的卡關就在於美國豬肉和牛肉的出口問題。USTR 也曾直接提及,美國一直有意願與台灣談 FTA,但 台灣 無法開放 美豬 、美牛 進口 ,是最主要的先期障礙。

因此,開放 美豬 、美牛 進口 ,顯然成為開啟台美貿易談判的前提。

8.執政黨為什麼選擇「現在」開放?

如果把台灣內部國民黨、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與民粹鬥爭先放一旁,與美國洽簽貿易協定,理應是台灣各黨派的共識。

由於當前執政的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曾反對 美豬 、美牛 的開放。那麼,現在的時空背景下,又是哪些因素的支持,讓執政黨敢選擇「現在」這個時刻,宣布開放新的 美豬 、美牛 進口 呢?

  1. 台灣 2020 年 6 月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豬肉可以開放出口了。台灣口蹄疫在 1997 年大爆發後,重創養豬產業,歷經 20 多年,台灣終於從疫區除名後,現在台灣豬肉有更多的外銷管道。過去,由於豬肉無法出口,沒有替代銷路,豬農更加擔心國內市場被進口豬取代,對議題反彈聲浪更加強烈。
  2. 台灣擋住了 2018 年在中國爆發的「非洲豬瘟」,保護本土豬肉產業不受影響,不但豬農的生產量未受打擊,也維持住消費者對本土豬肉市場的信心。目前亞洲地區除了防疫成功的台灣與日本外,許多國家都因非洲豬瘟,以致豬肉無法出口,是台灣搶奪全球豬肉市佔的機會。
  3. 趁著美中關係惡化,逐漸演變成全面對抗的態勢,台灣正好搭上一班順風車,台美關係也正處於頗為友好的狀態,現在重啟台美 FTA 的談判,不但美國意願高,台灣也更有機會掌握全球局勢變化的籌碼,與美國協商。
  4. 以台灣內部執政黨的政治盤算來看,距離下一次的選戰,也就是 2022 年的地方縣市長選舉,還有一段緩衝時間,可以消化民意的反對聲浪,若再拖下去,對之後選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9.借鏡韓國、日本、歐盟與美國協商的做法

  • 韓國:把輿論反對聲量作為談判後盾

過去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時,美國也曾向南韓施壓,2008 年 4 月,時任南韓總統李明博,宣布大幅放寬美牛進口條件,引發百萬人上街舉行燭光示威;而當時南韓政府的談判代表,便把百萬民眾上街抗議的照片帶上談判桌,讓「民眾不讓我們開放」的國內輿論壓力,成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可見國內的反彈聲浪愈大,愈能夠成為外交談判的後盾。

最終以承諾美國在 15 年內,將美牛關稅由 50% 降為 0%,換回:不進口 30 月齡以上的美牛,並且只有獲得美國「農業部品質系統」(QSA)認證的農場才能將牛肉出口到南韓的成果。

  • 日本:以差額關稅與產業條件交換來保護本土豬

日本 1971 年起就開始對外國輸入的豬肉採取「差額關稅」保護措,政府訂定了標準的進口價格,隨著進口價格高低,徵收與標準進口價格中間差額關稅,因此進口豬肉價格愈便宜,被徵收的關稅愈高。

儘管差額關稅的保護讓美國、澳洲不滿,日本政府也沒有全面棄守,雖然在 2004 年因貿易利益,日本仍然開放了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不過在持續的談判中,日本以出口到美國的汽車,25 年後才降為零關稅為交換條件,讓便宜進口豬肉的差額關稅維持在 10% 以上

此外,日本對瘦肉精採「一國兩制」政策,雖在 2004 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但要求日本國內不得使用瘦肉精,對瘦肉精有食安疑慮的消費者可選擇國產豬肉,藉此達成產品差異化。

  • 歐盟:逐年提高不用藥美牛的免關稅配額

歐盟則是在談判中動用了不同的手段來補償美國。透過給予美國一年 2 萬噸不施用荷爾蒙及任何生長促進劑的牛肉免進口關稅,換取禁止進口瘦肉精肉品;並且在 2019 年 8 月再提高進口配額,未來 7 年內配額漸增至每年 3.5 萬噸。

10.總結:台灣國際斡旋的關鍵—如何把握「談判籌碼」與「配套政策」

目前執政的民進黨,執政前、後對美豬、美牛進口的態度有所轉變,在政治鬥爭中當然會被抨擊。但回到國際政治的角力中,各國都一樣面臨國內外的「雙重賽局」,各國政府不但必須面對國際上的談判,也得要面對國內的民意。

國際政治的角力就是如此,食安與台灣養豬產業的議題不是不重要,而是作為談判籌碼,關鍵在於台灣「開放牛豬進口」後,「換來」了什麼?是否能藉由跟美國的貿易談判,突破中共圍堵的外交困境?於此同時,能否有配套政策,將豬肉市場區隔,降低民眾食安疑慮,以及輔導台灣養豬產業的升級與外銷,讓豬農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這些都是政府一方面與外國斡旋,另一方面要在國內施力的地方。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