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長線技術分析的波浪理論,台股四個循環多頭時間:
第一循環:從1981年8月421點漲到1990年2月12,682點(共89個月)
第二循環:從1990年10月2,485點漲到1997年8月10,256點(共82個月)─亞洲金融風暴
第三循環:從2001年9月3,411點漲到2007年10月9,859點(共73個月)─金融海嘯
第四循環:從2008年11月的3,955點漲到2015年4月的10,014點(75個月)
從時間來看,假設10,014就是第五波高點,本循環的多頭歷時75個月,已經接近前三個循環多頭的平均值。
以下由郭泰《逮到底部,大膽進場》一書中,「頭部出現的十個訊號」說明 2015年4月10,014為第四循環第五波高點的可能原因如下:
-
成交量爆增─2014/07
台股28年來三次多頭行情的末升段裡,成交量暴增的現象。
- 1990年2月,當月成交量從前一個月的23,439億暴增到35,245億。當月出現高點12,682(增幅50%)
- 1997年7月,當月成交量從前一個月的38,150億暴增到51,972億。隔一個月高點10,256(增幅36%)
- 2007年7月,當月成交量從前一個月的30,067億暴增到50,316億。隔三個月高點9,859 (增幅67%)
- 2014年7月,當月成交量從前一個月的20,432月成交量25,542億。當月出現高點9,539(增幅25%)
與前二次不同的是未爆特大量,月成交量約只有當時爆量的一半。(2014年7月的月成交量25,542億,當月交易時間有22天,當月的日平均成交量1,161億)
推測導致成交量萎縮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價值投資的理念風行,長期投資的投資人比率增加
(2) 有了過去慘痛的經驗,投資人更理性,融資餘額一直不高
(3) 薪資停滯、房價高漲,年輕人沒有參與
(4) 投資工具更多了(期貨、選擇權、權證)
(5) 投資國外市場(台灣連續19季的金融帳外流)
延伸閱讀:《逮到頭部,積極減碼 (六) 台股跳水了》2014/10/17
-
最大量的月K線的低點被跌破─2014/09
- 1997年7月爆量,低點8,988 → 1997年9月跌破爆量低點 → 1998年2月反彈回測 → 1998年4月再次跌破
- 2007年7月爆量,低點8,849 → 2007年8月跌破爆量低點 → 2008年4月反彈回測 → 2008年5月再次跌破
- 2014年7月爆量,低點9,313 → 2014年9月跌破爆量低點 → 2015年1月反彈回測 → 2015年7月再次跌破
延伸閱讀:《最大量的月K線的低點被跌破,回測頸線9313》2015/01/06
-
月K線走完艾略特波浪理論的前面五個波段─2015/04
第一波(+112%):從2008年11月的3,955點上漲至2010年1月的8,395點(14個月)
第二波(- 16%):從2010年1月的8,395點回檔至2010年5月的7,032點(4個月)
第三波(+ 31%):從2010年5月的7,032點上漲至2011年2月的9,220點(9個月)
第四波(- 28%):從2011年2月的9,220點回檔至2011年12月的6,609點(10個月)
第五波(+ 52%):從2011年12月的6,609點上漲至2015年4月的10,014點(40個月)
2015年4月22日到28日的五個交易日,外資連續買超五天,共買超1,066億,將加權指數由9,534,快速的拉高到10,014,隨後的三個月就跌掉1,500點。從結果來看,外資所做的動作就是「拉高出貨」。
去年(2014年)7月創下9,593高點之後,等待這急漲的時刻,終於出現了!我沒有持續加碼,反而是有隨時準備落跑的警戒。
延伸閱讀:《台股萬點4.0正式結束了嗎?》2015/07/23
-
五月RSI呈現背離─2015/06
- 2014年,一度背離(綠色線)
2014年6月加權指數9,393,五月RSI是87.37%。2014年8月加權指數9,436,五月RSI是82.70%。 - 2015年,二度背離(紫色線)
2014年6月加權指數9,393,五月RSI是87.37%。2015年4月加權指數9,820,五月RSI是81.47%。
延伸閱讀:《台股末升段終點:「五月RSI」與「月KD」高檔同時背離》2015/06/03
(六月初,在寫完該篇文章,我的持股就降到了10%以下)
-
月KD在80附近形成死亡交叉(月KD呈現背離─2015/06)
- 2014年,KD一度死叉(綠色圈)
2014年7月,K值89.79%、D值90.37% - 2015年,KD二度死叉(紫色圈)
2015年6月,K值72.78%、D值77.81%……位置比前次更低
延伸閱讀:《月KD高檔死亡交叉與低檔黃金交叉的分析》2015/07/25
繼續閱讀:台股第四循環的頭部特徵(下)
《談股論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