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5個頭部特徵你可以先看上篇:台股第四循環的頭部特徵(上)
-
跌破上升趨勢線─2015/07
2015年7月收盤指數8,665,跌破2008年11月3,955起漲以來以的上升趨勢線(月線三連黑)。
2012年以來,心中不曾忘記這條上升趨勢線,我稱他為「馬奇頓最後防線」,只要加權指數跌破這一條上升趨勢線,多頭必然氣力竭盡,除非月KD再度黃金交叉或是好公司跌到合理股價,否則不輕易的做多。
-
日K線形成做頭型態
-
M1b與M2 形成死亡交叉
2015年1月出現,自此後六個月出現M1b年增率低於M2年增率。
延伸閱讀:《加權指數與M1b、M2年增率-死亡交叉!》2015/02/25
延伸閱讀:《2015年6月貨幣供給與景氣對策訊號-反差很大!》2015/07/27
-
加權股價報酬指數與線性回歸的正乖離超過15%─2015/04/24
- 96/10/29 加權指數9,810 加權股價報酬指數11,604 線性回歸約 9,600 (正乖離20%)…金融海嘯
- 100/01/28 加權指數9,145 加權股價報酬指數12,158 線性回歸約10,500(正乖離15%)…歐債美債事件
- 103/09/01 加權指數9,513 加權股價報酬指數14,473 線性回歸約12,700(正乖離14%)…
- 104/04/24 加權指數9,913 加權股價報酬指數15,095 線性回歸約13,000(正乖離16%)…
當加權股價報酬指數與線性回歸的正乖離接近或超過15%,大致上就是波段的高點,投資人就要時時提高警覺,注意總經的數據變化,如果有其他的頭部訊號配合,減碼是最佳的良策。
延伸閱讀:《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首度突破 15,000(再創新高)》 2015/04/24
(2015/04/24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首度站上15,000點當天所寫)
-
台股巴菲特指標(台股市值與GDP比值)超過180%─2015/05/04
- 台股第三循環
2001/09~2008/10,歷經85個月。
2007/10(加權指數 9711,高點 9859)金融海嘯前,巴菲特指標高點 196 %。 - 台股第四循環
2008/11起,統計到2015/07,已歷經80個月(尚未走完)。
2015/04(加權指數 9820,高點10014)巴菲特指標高點182 %。
延伸閱讀:《大盤溫度計…台股巴菲特指標》2015/05/04
其他重要參考指標─出口值及外銷訂單連續衰退
2015/05/08 公布四月份的出口值,已經出現連續三個月衰退的情形,5月、6月仍持續衰退中。
2015/05/20 公布四月份的外銷訂單金額年減4.0%,隨後二個月的外銷出口訂單持續維持衰退。2014年下半年外銷出口訂單金額的基期偏高,2015年下半年要出現正成長的機率偏低。
- 2000年到2008年
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是依賴外銷中國的成長,這個階段的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由13%增加到47%。 - 2009年到2011年
是經歷金融海嘯衰退後的復甦階段,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維持在50%附近。 - 2011年到2014年
大致上維持小幅成長的趨勢,2014年下半年,外銷出口值達到高峰。
延伸閱讀:《台灣2000年~2015年,外銷訂單與出口總值》 2015/05/27
與1997亞洲金融風暴有幾分相似
-
原油重挫
- 1997年1月到8月
加權指數由6,806上漲到10,256,油價由25.92美元跌到19.61美元。 - 1997年7月至10月
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加權指數由10,256連跌三個月,修正到7,049。隨著事件的蔓延,加權指數一路的下滑到5,422,油價也繼續跌到12.27美元。(時間最長、幅度最大的A波修正) - 2014年6月到2015年3月
加權指數由9,075上漲到10,014,油價由105.37美元跌到47.6美元。
-
新興市場貨幣競貶
-
股價領先重挫
上表統計至2015/07/10
延伸閱讀:《全球股市多頭的時空分析》 2015/07/08
延伸閱讀:《 1997亞洲金融風暴再現?》 2015/08/18
- 美國
FED在美元QE退場後的升息計畫,啟動升息將會讓QE直接的破功。 - 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不斷推出寬鬆貨幣政策,試圖解決地方債務問題,但無法解決中國企業生產過剩的危機。(PMI連續四個月在50以下),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是全球經濟的最大亮點,也可能是最大的爆點。 - 歐洲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再起,撙節政策無法解決債務沉積,只會越借越多。
傑西.李佛摩爾(Jesse Livermore)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中有這麼一段話,當作本篇文章的結語:
“在多頭市場裡,你的作法就是買進和緊抱,一直到你相信多頭市場即將結束時為止。要這樣做,你必須研究整個大勢,而不是研究明牌或影響個股的特殊因素,然後你要忘掉你所有的股票,永遠忘掉!一直到你看到……或者你喜歡說,一直到你認為你看到……市場反轉、整個大勢開始反轉為止。”
《談股論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