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投資決策如何排除雜訊?避免「過度交易」你該這樣做!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投資決策如何排除雜訊?避免「過度交易」你該這樣做!

2021 年 8 月 13 日

 
展開

假設你最近很看好某一支股票,想要出手購買。那麼問題來了:你應該在自己心情好的時候,還是發怒的時候購買?應該在早上,還是下午購買?

乍看之下,這些問題好像有點無聊:投資時的心情,或者購買股票的時間,和投資決策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在做投資決策時,難道不是更應該看公司的基本面好不好,股價估值高不高,產業的前景好不好等這些因素嗎?

然而事實上,有大量的證據顯示,我們人類,哪怕是在做一些重要的決策時,也會受到上面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和完全不相關的因素的干擾。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將它們稱之為:雜訊

雜訊無處不在

舉例來說,對於同一個醫生來說,他們在早上讓病人去篩查乳腺癌的機率,比在中午午飯前高出 15% 。一項基於 208 位法官的統計研究顯示,基於相同的犯罪案例,不同法官做出的判決之間相差 3.5 年。

在理想的,上面這些情況不應該發生。對於病人是否應該去排查乳腺癌,醫生應該始終做出前後一致的判斷,而不是受到晨午時間的影響。對於同一個犯法的罪犯,法官的量刑應該高度一致,該判幾年就判幾年。要知道,法官這裡一個小小的差別,對於被判罰的對象則很可能是好幾年牢獄之災的差別。

但問題在於,我們並非生活在。在現實世界裡,只要是人在做決定,那麼他就會受到 “ 雜訊 ” 的影響。需要在金融投資領域裡做決定的人們,也毫不例外。

比如一項針對 200 位理財顧問的統計研究顯示,對於同一名投資者客戶,這些理財顧問做出的風險評估大相徑庭,竟然同時包括了 “ 極端保守 ” 和 “ 極端激進 ” 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同時,這些理財顧問為同一名客戶建議的股票配置比例,包括了從 0% 到 100% 之間的各種數字。

除了理財顧問以外,我們廣大投資者本身,在日常的投資活動中,也經常做出各種自相矛盾的不理性決策,最後導致我們的投資回報被拖累。

舉例來說,統計顯示,美國股市裡的散戶,交易頻率越高,投資回報就越差。那些買賣最頻繁的散戶投資者,其投資回報比同期的指數回報差每年 7% 左右。而那些熱衷於買基金的基民投資者,其回報也好不到哪裡去。熱衷於在小市值成長股票基金和科技股票基金裡換來換去的投資者,其投資回報比買入以後長期持有的基民投資者,分別差每年 3% 和 13% 。也就是說,做出的個人決策越多,越容易受到雜訊的干擾,因此越容易出錯,導致自己的回報更差。

你能接受自己低於平均嗎?

廣大個人投資者,為什麼這麼容易墮入 “ 過度交易 ” 的陷阱呢?大致來說,背後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投資者容易受 “ 掌控錯覺 ” 的影響。如果買入一個指數基金或者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什麼都不做,容易讓人產生自己的投資不受自己控制的錯覺。這就好比你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上開車一樣。沒有駕駛員膽敢讓自己的雙手離開方向盤,閉著眼睛任由汽車自動向前行駛。問題在於,市場和道路的本質區別在於:道路是確定和透明的。只要有一張高畫質地圖,就能明確知道道路通往的方向,前面是否有紅綠燈等等。但是市場的未來是不明確的,沒有人知道接下來市場會漲還是跌,哪個板塊或哪個股票會上漲最多。在充滿不確定的市場中頻繁買賣,更像是在黑燈瞎火的擁擠市區中亂開車,速度越快,轉向越多,撞到的建築越多,損失越大。

其次,大部分投資者很難接受 ” 平庸 “ 兩字。如果你去問一對父母:你們孩子的能力在學校裡程度在哪,是高於還是低於平均?絕大多數父母一定會告訴你:高於平均。很少有父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低於平均水平。類似的邏輯,在股民和基民身上也十分明顯:很少有投資者願意承認自己的投資能力低於平均水平,因此他們通過選股、選基或選時來證明自己的優秀。問題在於,大量的研究顯示,哪怕是基金經理,也很難戰勝市場的平均回報,更別說散戶投資者了。不肯承認自己能力邊界的結果,就是最後連平均回報也拿不住。

再次,投資者往往低估投資中的運氣成分。假設你在 2021 年 2 月初賣出茅台股票,完美避開了茅台接下來的價格下跌,這是因為你有先見之明,還是只是運氣好?假設你在過去一年炒股票賺了 20% ,是不是意味著你有成為股神的潛質,以後就可以專靠炒股養活自己了?像這樣的問題,是很難回答的。這是因為短期的投資結果,其中帶有很大的隨機因素。在行為心理學裡,有一種現象叫做 “ 確認偏誤 ” ,意思是人們習慣於去收集那些零星的蛛絲馬跡來增強自己本來就已經定型的觀點。如果個人投資者自認為自己的投資能力很強,那麼他就會習慣於用那些零散的證據來進一步強化自己的信念(比如偶然買到一個漲了多倍的股票),同時忽略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比如在其他股票和基金上虧了不少)。這樣久而久之,哪怕投資者的真實業績很差,他可能也會產生自己是 “ 民間巴菲特 ” 的錯覺,並沉溺於過度交易而無法自拔

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綜合以上所述,不管是專家還是門外漢,在做各種決策時,都可能受到外界雜訊和非理性行為習慣的影響,導致我們做出前後不一致的決定。很多時候,投資中最大的敵人,恰恰就是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在不理性狀態下的決策,做的越多,錯的越多。經濟學家卡尼曼曾經說過,雜訊的反面,並不是沉默,而是紀律。聰明的投資者,善於做自我解剖,意識到人性的普遍弱點,並通過設立有效的系統來強化自己在投資決策中的紀律性,限制自己受雜訊干擾而做出各種隨性的決定。當自律變成一種習慣以後,它就成了投資者投資哲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影隨形。投資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跑。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那些高度自律的長期投資者。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