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Mutual Fund)被譽為上個世紀最成功的金融發明之一,這項金融產品自從發明以來,因為具有分散風險,專家操作等優點,就很快被許多投資人所接受,目前也是所有銀行提供給客戶的基本理財產品,但是現在這個產品已經面臨嚴重的生死存亡的危機!
共同基金有哪些?
共同基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為主動式基金(active fund),另一種稱為被動式基金(passive fund),所謂的主動式基金指的就是基金經理人根據自己與研究團隊的分析,主動判斷要買進哪些股票(或其他金融資產),而被動式基金並不做類似的分析與判斷,而是直接投資大盤指數所例入的股票(或其他金融資產),這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各種ETF產品就屬於此類。
從上述說明可以看出這兩種基金有幾點不同:首先是績效不同,主動式的基金因為有較多的人為判斷,所以投資績效可能優於大盤指數,也可能比較差,而被動式基金因為都是持有指數的股票,所以績效會幾乎等於指數的表現,另一個主要的不同就是費用,主動式基金因為需要有研究團隊進行分析,所以成本較高,收取投資人的費用也自然較高。反之,被動式基金是直接投資指數的成分股,所以完全不需要做研究與分析,成本自然就低很多。
從最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主動式基金似乎愈到了大麻煩,理論上來說,基金公司有一群專業的研究團隊進行分析,投資績效最起碼應該要比大盤指數還好,但事實顯示每年大概都只有不到1/3的基金能夠做到這點,績效不理想費用又收的高,投資人自然漸漸開始捨棄主動式基金而投向費用極低的被動式基金,加上這兩年在美國快速興起的機器人理財(robo-advisor)用的也都是ETF這種被動式產品,所以在美國被動式基金的成長非常的快速。
瑞士信貸銀行的分析師在上週發表的報告中提到:
“目前在美國,ETF這類的被動式基金大概只占市場的15%,但是預估未來10年,這個比率將會上升到40%-60%。”
現在台灣所有銀行與投信公司所銷售的基金產品中,9成以上都是屬於主動式基金,如果上數這個預測是正確的話,表示主動式基金的市場將會大幅的縮減,現在銀行與投信公司的獲利模式將無法繼續持續,如果不盡早做調整的話,這些金融機構未來的獲利都將會面臨嚴酷的考驗。
《副總裁的理財日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