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壟斷是最好的價值,找出壟斷市場的企業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壟斷是最好的價值,找出壟斷市場的企業

2021 年 4 月 13 日

 
展開

價值無處不在,關鍵是發現價值何在。對於一個優秀投資人來說,發現巨大的價值何在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標。股神巴菲特說,他喜歡壟斷的生意,作為偉大的投資家,他確實抓到了投資的精髓。

判斷壟斷企業的先驅

他和蒙格可謂是在消費領域識別壟斷型企業的大師,喜詩糖果,可口可樂(Coca-Cola, KO-US),吉列剃刀,好市多(Costco, COST-US)(Costco Wholesale Co, COST-US),亨氏番茄醬,Tim Hortons 咖啡等等,單獨或者合夥收歸囊中,50 多年持續不斷地識別和收購壟斷型企業,才成就了迥異於大多數美國企業,具有特別氣質卻能傲視同儕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帝國。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可以省去很多曲折坎坷的探索,但也容易落入一般的抽象談論,失掉自我探索獲得某種經驗的具體細緻的過程,魔鬼在細節裡,只有把握了一個偉大觀念的具體細節,你才算真正理解了這個觀念,否則你只有大概的印象或懵懵懂懂的感覺,到了要認真嚴肅應用和做判斷時,這個觀念並不能幫助你。

如此,面對前人成功的觀念時,我們要做相反的工作。前人獲得一個成功觀念時,要對所發生的所有環節和事件進行綜合和歸納,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為了理解這個結論,要做分析,要把觀念往回追溯,它背後到底有哪些構成因素,這些因素到底是什麼意思,在現實中實際發生時是怎樣的情形。雖然自我探索很困難,付出代價可能沒有成果,但吸收別人的東西,也可能不知何處下嘴,真正明白也有相當的難度。

不管是惡意定價還是合理定價,擁有壟斷地位的商家可以獲得豐厚利潤,而且源遠流長,投資這樣的生意,不僅當年獲益不菲,而且一次決定可以長期甚至一生受益。這也就是蒙格說的, “把大量的錢投在我們不用再另作決策的地方。” 這些壟斷公司就是這樣的 “地方”。

那麼到底什麼是壟斷的生意?巴菲特能得出這個結論,無疑跟他經歷過的具體投資案例有關。追溯他的過往,他買過喜詩糖果,投資過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和華盛頓郵報,全資收購伯靈頓鐵路和精密器件,跟 3G 資本收購了亨氏番茄醬和Tim Hortons 咖啡等。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例中分析公司的特點,或許可以看出壟斷的特性。

壟斷的特性

一般來講,壟斷包括自然壟斷(因為自然地理因素導致的壟斷),法定壟斷(法律賦予公司特殊的地位)和競爭導致的壟斷。壟斷是一個非常複雜有趣的課題,我只能概括談一談。

這裡提到的三種壟斷大概是談壟斷時都會提到的。如果觀察公司發展的歷史,這些壟斷最終都可能被打破。政府基於民意可能會限制自然壟斷生意的價格,或者乾脆收歸國營;法定壟斷則可能因為新法律制定而失去其特殊的法律地位;競爭導致的壟斷也會因反壟斷訴訟而導致分拆,最有名的案例是標準石油公司的一分為 37 家地區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一分為 8。

如果對這三類進行現實世界的考察,我們就發現,像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是自然壟斷生意,像加拿大戈德里奇的岩鹽礦場,擁有世界最大的地下岩鹽儲藏量,也是自然壟斷生意,這些都是上帝的賞賜,不是人為能達到的。各種技術專利和醫藥專利,那是政府給一些創造性企業的法定壟斷權利。

而那些在某個產業拼殺多年贏得最多消費者的公司,像喜詩糖果,可口可樂等,看起來是在競爭中制勝取得壟斷地位,實際上是技術專利和競爭戰略綜合的結果。自然壟斷會引發政府限價,專利也有一定的時間年限,比如生物醫藥專利最多也就 20 年,這兩類壟斷的生意可以大賺但無法永遠持續下去。

我們很長時間以來被經濟學家灌輸,企業是在競爭中達到均衡,企業要參與到殘酷的競爭中去才能獲取利潤。但在企業的實際運作中,每一個企業都在尋求壟斷,獲取壟斷利潤,而那些在競爭中拼殺的公司,總是利潤微薄,如果達到完全競爭狀態,最終每一個競爭者都無利可圖。Peter Thiel 在 “從 0 到 1” 這本書中,直接掀開了這個帷幕,尤其以 Google(GOOGL-US)公司為例,分析了真正壟斷公司的秘密。

Google 公司提供的網路搜尋引擎服務,或者是其他公司無法提供的,或者搜尋質量遠不如 Google。由此,它壟斷了美國搜尋引擎廣告市場。但有意思的是,Google 從來不宣稱自己是壟斷公司,而是從其他各種角度,論證自己在廣告市場佔有很小的份額。壟斷的公司可能在千方百計要撇清自己的壟斷名聲,但對投資者來說,我們恰恰要撥雲見日發現壟斷。

在泰爾的書中,他是從創業角度來談論壟斷,所謂從 0 到 1,實際上就是從無到有,提供別人無法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從創業開始,就在其領域裡處於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在書中,他就壟斷企業的特徵提出了以下幾條: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

另一位在壟斷企業方面下過很深功夫的是 Pat Dorsey,他在建立財富的小書(台灣翻譯為 “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中,就護城河企業(其實就是壟斷企業)的特徵,提出了以下幾條:無形資產(品牌,專利和政府許可),轉換成本,網路效應,成本優勢和規模經濟。比較一下,可以看出來,他們提出的壟斷特徵基本差不多。

有了這兩位的研究在前面開路,我們尋找壟斷企業似乎輕車熟路了,像藥店一樣照方子抓藥不就是了。如果有這麼容易,那麼這兩位也不會輕易把這些秘密透露出來了。

在企業定性的問題上,有一個判斷力的問題,泰爾和多西可以從諸多壟斷企業那裡歸納出壟斷企業的這幾個特徵,在思維上這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但是你把這幾個特徵返回到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符合這些特徵的具體企業,這是一個具體應用的問題,在思維上是從一般到特殊,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而這個 “心” 就是判斷力。我們可能在投資的世界裡 “紙上談兵”,知道壟斷企業的特徵,但現實世界無法判斷出哪個企業是壟斷企業。判斷力在投資中無比重要,但是培養起來有點像籃球隊員的身高,天生大於後天努力。

當然,應用這兩位歸納出的壟斷特徵,你可以輕易找出一些壟斷企業,比如具有技術專利和品牌的蘋果(Apple, AAPL-US),具有網路效應的臉書(Facebook, FB-US),Google 和微信,具有強大品牌的可口可樂,好市多等。不是也能找出一堆來嗎?像這些巨無霸企業,其壟斷地位世人皆知之時,你還有多大的可能獲得超額利潤(當然,有一些公司依舊可以每年提供超額利潤,但需要你進一步區別出來並及時行動)。

想參與到壟斷企業的尋寶遊戲中去,不是在正午陽光下,大家都看得見的時候,而要在這些企業身軀很小,無人知曉的時候,比如 iPod 的剛出來時的蘋果,比如還處於 OICQ 時的騰訊(00700-HK),那才真正考驗判斷力,回饋這種非凡判斷力的就是壟斷企業的暴利,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資收益,這幾乎是任何一個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回報吧!

向來人們談論壟斷都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公司擁有壟斷地位,顧客無奈地被迫接受公司的剝削。但沒有人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去看壟斷,在消費者的壟斷消費中,除了被迫的壟斷,還有消費者主動尋求的被壟斷。

在同一個品類中,有各種公司的產品,質量可能一樣,價格可能不一致。但是消費者明知某種品牌的產品價格比別家高,甚至數量也少的情況下,依然要買某種特殊品牌,知道被剝削也心甘情願去接受。這種壟斷是不出現在任何法律文本上的,我名之為心理壟斷,那將是下一篇文章的內容。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