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賣空》一書問世已來,已經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它的同名電影也相當地有名。我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籍,但是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我也非常地喜歡。
最近我看到了著名的投資人李祿寫下了一篇這部電影的觀後感,這讓我深深地著迷。
在這篇文章當中,李祿無意間提到了在2005年至2006年所發生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s, CDS),且他花了一些篇幅來分析這項產品。他的分析和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還有電影當中一些作空的投資者所說的一樣,如果使用CDS來作空房市的話,所賺得的利潤將會相當地可觀。而之前他也準備要這麼做了。
但李祿和蒙格(Munger)討論的最後結果是決定不透過CDS來放空房市。蒙格反對這件事的原因是如果李祿的分析是正確的,最後將會使金融業相當多的公司破產,這將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崩壞。最終政府就必須得使用納稅人的錢來紓困。蒙格表示,的確,你能夠透過放空賺得很大一筆財富,但是這卻是用美國辛苦的納稅人的錢賺來的,這並不是一種獲利的好方法。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巴菲特(Buffett)和蒙格眼見財務危機就要到來,有著賺錢的大好機會,但是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海瑟威並沒有直接從放空房市來賺錢。
蒙格最後被證明是對的。那些放空的人的確直接或間接的從納稅人的錢當中賺得了他們的報酬。而李祿也從未後悔決定不透過CDS來放空房市。
在財務危機之後,蒙格也跟李祿說,“一旦你使用CDS來放空而賺了很大的一筆錢,你就會持續等待下一個大賣空的機會”。另一個在金融危機前較不具知名度的基金經理人John Paulson,他管理小型的避險基金,在他放空房市之後賺得了數十億美元而聲名大噪。但在2008年之後,他的投資績效就相當地差勁。人性就是如此,你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中尋找能夠獲勝的模式,特別是讓你賺得了為數可觀的數目之後。這有可能只是一次的幸運,也有可能你每次都有好運。我認為這是真的,特別是投資在金屬、原物料、能源、大宗商品、零售業、科技業、賭場和工業股票的時候。
這也讓我想起了過去自己的經驗。我相當地同意蒙格的看法。在幾年前我開始“投資”(我覺得這比較像投機)的時候,我從以下的這些股票當中賺了一些錢:
- 以短線的方式操作Blackberry。
- 使用動能投資的方式買進中國的臉書(Facebook, FB-US)人人。
- 利用小道盈餘消息投資甲骨文(Oracle, ORCL-US)。
- 買進Supervalu(SVU)的選擇權買權。
我在這些交易當中獲利都是靠運氣。當然,當時我認為自己有超凡的分析和預測能力。但之後,我試圖採行相同的模式來投資時,RIM和人人的股價爆跌了。這和那些一直尋找下一個大賣空機會的投資人來說,沒有兩樣。
蒙格教導了我們十分清晰而深遠的觀念:
- 要賺錢有很多種方式,你應該要運用正直的方式來賺得錢財。
- 對尋找模式的行為提高警覺。(譯者/Ing)
《GuruFocus》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