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透社發表文章稱,由於叫車應用程式Uber和Lyft採取了不同的擴張戰略,它們在叫車服務市場所取得的成效相差懸殊。但Lyft正在迎頭趕上,與Uber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14年年底,Uber和Lyft都瞄準著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準備在這座城市推出他們目前仍存在爭議的叫車服務。Uber直接闖進這座城市,它的遊說者告訴市長,Uber將在未獲得他許可的條件下在該城市開展營運。Lyft則堅持規則,耐心地與有關各方討論政策,同時等待這座城市通過相關規定。
Lyft所堅持的“好人策略”——這在其行銷和擴張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讓它一無所獲。
Lyft聯合創始人John Zimmer(左)和Logan Green
波特蘭市市長Charlie Hales 的幕僚長Josh Alpert與這兩家公司均打過交道,他回憶稱:“鑑於Lyft具有更好的商業慣例和遵守我們的法律,我們試圖找到一種方式來獎勵它。令人悲哀的是,最終獎勵並沒有發揮作用。”去年4月,該市通過了一項法律監管叫車服務。如今,Uber已領先波特蘭叫車服務市場——正如該公司在整個美國叫車服務市場處於領先地位。
無論是在處理司機關係、客戶關係還是監管機構的關係上,Lyft都採取了不同於Uber的更為溫和方式。Uber更富侵略性的風格,在激怒政府官員的同時,也使該公司更快地擴張、獲得更高的大眾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經過四年的競爭,Lyft的市場佔有率遠遠落後於排在第一的Uber,儘管該公司稱最近他們取得進展。在融資規模和載客數上,Uber取得絕對領先地位。根據這兩家公司自己公佈的數據,Uber已籌集100億美元的資金——是Lyft融資額的五倍以上;同時,前者的年度營收是後者的10倍以上。
Uber發言人Matt Kallman承認,最近Lyft的市場份額有所上升,但表示這是該公司在司機和乘客獎勵投入巨資的結果,而這對一家虧損公司來說是不可持續的。該公司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近日表示,Uber已在美國實現獲利,但該公司拒絕透露具體數據。
目前這兩家公司都屬於私人持有,因此它們沒有義務公開自己的財務狀況。去年10月,Lyft告訴路透社記者,基於當月載客數,該公司2015年度總營收有望達到10億美元。鑑於自那以後Lyft月載客數有所增長,該公司2015年度的總營收甚至會更高。
Uber去年向投資者表示,預計2015年其全球總營收將達到108.4億美元,而今年將達到261.2億美元。
步步緊逼
隨著越來越多人放棄計程車和私家車而選擇叫車服務,無論Uber還是Lyft都將從中受益。事實上,Lyft自去年夏天以來的增長讓批評者啞口無言——此前他們稱叫車市場只能容納一家企業。Lyft聯合創始人兼總裁John Zimmer表示,目前公司旗下有31.5萬名司機,而去年8月僅有10萬名司機。Zimmer稱,2015年與2014年相比,公司載客數增長了兩倍,但他拒絕透露具體數據。如今,該公司在美國200多個城市開展了營運,營運城市數量自去年11月以來增長三分之一以上,這方面的指標與Uber大致相當。不過,Uber還在其它國家的數十個城市開展了業務。
Zimmer稱,去年他的公司實現了另一個關鍵指標:乘客叫車後等待時間平均為三分鐘,這方面的指標與Uber持平。他表示:“我們的增長速度正在加快。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給予了司機更好待遇,因此他們能更好地對待乘客。”
該公司還與政府官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佛羅里達州布勞沃德縣官員奇普·拉馬爾卡(Chip LaMarca)是叫車應用的支持者,對Uber在最後一刻退出有關叫車服務新條例的協議,他非常生氣。他說:“他們聽不進任何意見,不願意做任何妥協。Lyft則不同。”
這兩家公司均選擇性地發布載客數據,而且收集這項數據的大部分城市不會公佈具體某個公司的數據。紐約市是一個例外:該市的計程車和轎車委員會則公佈每週載客數據。數據顯示,在紐約市,Lyft每週載客數已上漲六倍以上,從2015年4月第一周的近1.16萬人次增長至2016年1月最後一周的7.62萬人次。
在這一期間內,Lyft這一增長速度遠高於Uber,但在絕對數上仍遠落後於Uber。Uber在紐約的每週載客數已從近50.6萬人次增長至100萬人次以上,在該市整個計程車市場所佔份額為53%。在德州奧斯汀市和加州舊金山市,Lyft與Uber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已經接近—Uber稱它在這兩個城市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5%和66%。
《網易(NetEase, NTES-US)科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