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新更好的工作,然而它也可能將我們都擠出現有的工作。今時的白領、藍領、無領工作者比以前更需要接受教育以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因為許多人的工作正在被取代。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經濟的成長,但利益並不是均享給所有人,就像美國從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一樣,利益的再分配向來是政府的一大挑戰。
經濟學家與政策專家認為以下一些措施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一問題:
1. 更多及更豐富的教育
提高大學升學率被認為是最有意義的措施 (美國 25 至 34 歲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失業率僅 2%) 。這個目標似乎太長遠,一些職業培訓及社區大學成為可行的措施。然而現有的職業培訓及繼續教育的工作也可能被機器取代。教育學家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從小學開始,讓孩子們接受技術教育如統計、程式,以及創新、協作能力的培養 (這是人與機器的區別) 。
2. 創造新的職位
通常失業者沒有足夠的錢換地方工作或接受再教育,這需要政府幫助他們改變。美國總統川普及許多人提出以建設、修繕大型基礎建築來為人們提供就業,甚至提供稅制激勵給私人公司,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可以參與建築行業。經濟學家認為製造業的工作並不會再回流回美國,但是美國需要吸引先進製造業如綠色能源等。另一種比較少提到的觀點是,政府可以資助公園園藝師或長照等服務型的工作。
3. 提高安全感
擴大個人所得稅抵免範圍被認為是一種好的辦法。更有甚者,有人提出普及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的概念,反對者認為這會使人變得懶惰。更現實的措施,如歐巴馬提出工資保險的概念以藉著職業消長來縮小不同職業之間的收入差距。
4. 改變工作的方式
一種新型的想法認為人們可以擺脫被僱傭的思維,可以分享共同工作室,自由創業。另一方面,減少職業的證照需求是有效的政策,因爲可以幫助更多人獲得工作 (但部分職業如醫生等出於安全考慮需要證照) 。此外像德國縮短工作天數,例如一週工作三或四天,以釋放出更多職務,也是可行之道。
5. 更多的讓利於員工
科技帶來了驚人的財富,但是它們卻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裡。自由主義者想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但是保守派認為這會讓人力成本高於機器人,繼而被取代。比爾蓋茨則是建議向擁有機器人的公司收「機器人稅」。如何讓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為全社會服務是政府最大的挑戰。近來民粹主義的崛起,正源於大量的中產階級認為他們所支持的領導人未能解答這樣的難題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不可避免,與其消極抵制,不如積極面對挑戰。正如機器解放了人類的雙手,讓人們可以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然而結構性的社會調整,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亦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全社會的合作。
資料來源:https://www.nytimes.com/2017/03/07/upshot/how-to-beat-the-robots.html?ref=econom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