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1992年的美國買了一杯星巴克咖啡,然後很喜歡這家咖啡店,喜歡他的氛圍,喜歡這種第三空間的概念,覺得這種商業模式不錯,也許可後面的以在世界各地成功。於是在1992年星巴克上市用10萬塊買入他的股票。再來,撐過了他股價在1998年的腰斬,2006年最高點到2008年77%的下跌,還是這麼堅持的話,到了2009年的十月,二十七年後這10萬塊會成長330倍變成3300萬,年化報酬率約23.6%。
這自然是已經過去的事了,在一家成功的星巴克兩旁,也有幾千幾萬家失敗的公司。但是資本市場或商業世界總是不欠下一個急速成長的夢。在看到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到近幾年崛起但還未上市的字節跳動,一直都會有投資者對在中國的新長機會感到心動。
幾個月前,這可能就是當時瑞幸咖啡吸引人的地方。阿里巴巴就是中國的亞馬遜,百度就是中國的google,直到現在,還是有著很多類似這種概念的宣傳,讓人快速了解或者吸引投資。我今天的角度不是事後諸葛來分析什麼當初的問題。我覺得有趣的是拉回當下的情況。瑞幸咖啡當時是多吸引人呢?不是只打著中國的星巴克而是要在中國打敗星巴克,看看這一張當時他們的策略投影片,運用定位不同,選址降低店租成本,降低售價外又再補貼促銷。要知道中國的人均咖啡飲用數據在全球墊底,這代表著極大的市場空間。背後的資本,神州集團也不是新創,而是曾經一樣用過積極策略成功打造神州租車的團隊。
在我看過的故事中,其實很難去完美辨別很多商業模式最後到底會成功或失敗。很多都是我們事後在分析。最早蘋果堅持封閉的軟硬體結合,輸給了微軟的開放策略,但一樣在智慧型手機系統上蘋果卻沒有被Android打趴。因為有太多的變數和不同情況影響著。Groupon在美國失敗了,但最初類似概念的美團現在卻變成中國市值僅次與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公司。當然喜歡和討厭是可以 ,但直接去斷定這個商業模式就是不行,那個就很好,我覺得都太過武斷了。很多時候,我們只有事後知道這間公司是間好公司或壞公司。而拋開商業模式,瑞幸更大的問題自然是誠信問題。那麼有沒有一個指標可以偵測財務造假,找出可能地雷股,在投資上幫助我們?
我找到了一個。
Beneish M-Score的用意即是如此。這個公式模型由Beneish在1999年提出,他在論文中搜集了12年間被美國證委會處罰過的上市公司樣本,將這些公司與對應行業中未被偵測到進行財務操作的企業進行對比,找出特性。然後他通過對公司的一些財務比率進行分析,對財務的合理程度得出一個數字,從而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財務報表作假的可能。
在這裡不細講公式,因為看看這公式你絕對已經頭暈了。在資訊欄我放上了細節的連結文章,可以去看看,這裡我介紹他的公式邏輯在哪裡。如果公司有以下情況,一般有比較大可能性財務造假:
第一個,應收帳款增加。如果這種不是實際收到現金而只是帳上的收入增加,會有嫌疑。
第二,毛利率降低,在得到好獲利的情況下,毛利率卻反而降低是一個警訊。
第三個,非實物的資產增加,如果增加的資產並不是實際如廠房或設備,有嫌疑。
第四,營收成長,營收成長越高越有可能操作的嫌疑。
第五,折舊率下降,對於不懂折舊的人,這裡簡單解釋,折舊費用比如公司今年花了100萬買一輛車,一般不會一次性一年支出,而是會分成比如說五年好了,一年20萬的折舊費用去支出。那麼把折舊的年數修改,比如十年好了,一年只要支出10萬,那是不是公司的獲利就可以這樣被操作出來
題外補充知識,這種支出在現金流量表會一次支出,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基本面會強調現金流量表來掌握比較真實的公司財務情況。
第六,管銷費用的增加,這一樣是動機因素
第七,財務槓桿增加
第八,應計項目佔資產比率高,應該要付但是還沒付的費用很高,就能操作出比較好看的獲利
這樣解釋完希望你可以稍微沒那麼頭暈了。所以,如果最後公式得出的數值低於-2.2,造假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高於-2.2或正數以上,就比較“可能”這個好成績是操作出來的。目前每家公司這個M-Score的數值結果我只有在兩個網站上看到過提供,一個是gurufocus.com,一個是finbox.com,都主要提供美股公司的資料。
但是呢,
M-Score的缺點在於他只是一個提供可能性的過濾的工具。並不是只要數值高於-2.2就一定有財務造假,甚至不少成長好的公司數值高於-2.2。舉例來說,Facebook在2010和2015年都是高於這個數值。甚至Netflix在15到19年都是高於-2.2。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傾向保守的投資者,這個數值可以幫助到你,但如果你是專注在成長股,可能效果就沒那麼好。最後可能更多是運用資金比例配置來降低風險。
投資很少有完美的答案,只有相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