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盡可能少地錯過投資機會?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如何盡可能少地錯過投資機會?

2020 年 5 月 28 日

 
展開

投資中所有人都會犯的兩種錯誤,一是「過錯」,二是「錯過」。所謂「過錯」,是指對企業的價值判斷出現了失誤。對付「過錯」,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容錯機制」,防止發生錯誤時傷筋動骨。這個問題,我們過去的文章曾詳細論述過。本文重點討論「錯過」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什麼才算是「錯過」?一檔概念股、投機股事後漲了10倍,我們之前卻沒有買,這算錯過嗎?顯然不算,因為這種投資高度危險,事後漲100倍那也是屬於那些火中取栗的人。所以,不能簡單以事後的漲幅來判斷「錯過機會」。巴菲特沒有買微軟、亞馬遜,事後這些高科技公司漲幅巨大,這算「錯過」嗎?也不算,因為巴菲特認為這些公司不在自己能力圈內,錯過了也沒什麼值得後悔的。所以,錯過自己能力圈外的公司,並不算錯過。2004年,騰訊上市時沒有買,這算是「錯過」嗎?應該也不算,因為那時候根本看不清騰訊未來能做得這麼大。有些事後看漲了幾百倍的大機會,當時身在局中,可能看不到多大的確定性,如果重倉買入甚至有一定「賭」的成分。

所謂「錯過」,應該是本在我們能力圈內、完全能看得清楚的機會,卻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錯過機會的形式有三種:一是該買的沒有買,二是該買的買得太少,三是已經買下的沒拿住。
錯過投資機會,表面上看上去,我們似乎沒有任何損失,畢竟我們的帳戶也沒有虧損。所以,有些投資者聲稱「你不會因為沒買什麼而虧錢」、「寧可錯過,不要過錯」。但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錯過機會損失巨大。所謂「機會成本」,就是做出一項選擇時,所放棄的其他所有選擇中最好的那一個選擇可能帶來的收益。如果放棄了本可以抓住的大機會,我們實際上嚴重虧損,儘管帳戶沒有什麼變化。

蒙格在Daily Journal 2019年股東會上談了抓住少數機會的重要性:「我太姥爺說,他趕上了好時候,一輩子活到90歲,老天能給他幾個大機會。他這一生幸福長壽,主要是老天給他的那幾個機會來臨時,他抓住了。所以說,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了,重大的機會、屬於我的機會,只要少數幾個,關鍵要讓自己做好準備,當少數幾個機會到來的時候,把它們抓住了。大型投資咨詢機構裡的那些人,他們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自以為,他們研究一百萬個東西,就能搞懂一百萬個東西。玩好投資這個遊戲,關鍵在於少數幾次機會,你確實能看出來,一個機會比其他一般的機會都好,而且你很清楚,自己比別人知道的更多。像我說的這麼做,只要抓住少數幾個機會,足夠了。」
很多投資者,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堅持得不錯,從來沒有去投機過,所以並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但長期收益比較平庸,就是因為從來沒抓住過大的投資機會。
那麼,如何盡可能地少犯「錯過機會」的錯誤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增加研究的深度

很多時候錯過,是因為本來能把握住的機會,我們只是囫圇吞棗地看了一下,下的功夫太少,沒有對企業方方面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大的投資機會,往往不會等待我們太長的時間,需要在短暫的窗口期果斷行動。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頭腦,輕松地抓住一些大機會,背後是對企業事先極其深入的觀察和思考,有些思考甚至跨越數年、數十年。否則,機會來臨時,只能白白錯過,或者只買了一點點。只有通過深度研究,建立起足夠的確定性,才可能迅速抓住機會,而且重倉買入。倉位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聲稱投資某某公司賺了10倍,卻只買了1%的倉位,那麼意義就不大了。

第二,拓寬研究的廣度

有些時候,事後看錯過的機會,如果提前稍作研究就不會錯過。這些機會,可能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納入能力圈內。之所以錯過,還是因為不夠勤奮,看的公司太少了。如果能力圈範圍內只有少數幾家公司,這些公司可能多年一直沒有合適的投資機會,而這些公司之外可能會有一些不難把握的很多機會。所以,研究的範圍應該盡可能廣一些,提前建立幾十家公司構成的「公司儲備庫」,並進行日常性的跟蹤和維護。
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很重要,但深度比廣度更重要。如果關注上百家公司,但每家都是淺嘗輒止,那麼機會來臨時,同樣會錯過。所以,應該在深度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廣度並不存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對一家公司研究的足夠透徹,可以將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論複製到其他公司。同樣,研究得足夠廣,不同行業、企業和商業模式的比較,有助於增加研究的深度。

第三,對安全邊際理解不能過於簡單

每個投資者都知道安全邊際是投資的重要原則。一說到安全邊際,就是3萬磅的橋梁,能通過的車不能超過3萬磅,最好2萬磅以下。以5毛錢的價格買入價值1元錢的東西。如果遇到了難得的好公司,對價格反而不要苛刻地要求。安全邊際應該動態地去理解,充分考慮其未來內在價值的成長潛力。不應該簡單地、靜態地說「PE超過X倍絕對不碰」。安全邊際的度,也需要根據個人的機會成本,進行合理的把握。對於優秀公司,追求太安全的價格買入,就可能會錯過機會;過高價格買入,則會面臨時間上的風險。
投資中有一種錯誤的做法是「錙銖必較」。巴菲特當初都犯過這樣的錯誤,何況我們呢?

1972年,巴菲特看上了喜詩糖果,那時年盈利大約400萬稅前利潤,控制喜詩糖果的家族,希望要價3000萬美元,蒙格正確地指出它值這個價錢,但巴菲特並不想支付超過2500萬美元的價格,幸運的是,賣方同意了2500萬美元的報價。如果賣方不同意,這筆巴菲特稱之為波克夏「轉折點」的投資就告吹了。蒙格說:「如果喜詩糖果再多要10萬美元,巴菲特和我就會走開,我們那時是那麼蠢。很顯然,我們吸取教訓很慢。這些機會成本並沒有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但卻讓我們失去了幾十億美元。」

第四,克服「錨定效應」等心理偏誤的影響

看上一家好公司,正準備買,股價卻突然短時間漲了30%,這種情況可能很多人會很糾結,甚至就放棄購買了。巴菲特當年準備買沃爾瑪,也是股價短期內突然上漲,只能作罷,事後非常後悔。如果我們準備買的公司股價在買之前快速翻倍了,就更難下手。所以,錨定效應是很難克服的心理偏誤。克服錨定效應,還是應該回歸現金流折現這一投資的原點,關鍵是看當前價格是否對未來現金流折現值已經做出了足夠的反映。某些公司股價雖然已經翻了兩倍,也許相對於未來現金流折現值,還是低估的。過去的股價漲跌幅沒有太大意義。

第五,正確對待波動,不輕易賣出優質公司。

很多大的投資機會,很多投資者都「曾經買過」,甚至大倉位買過,卻最終沒有多少收益,對個人資產影響很小,就是因為拿不住。抓住一次機會,買入了,倉位也足夠,但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持有的過程中,會遇到長期橫盤、暴跌、腰斬、暴漲、負面新聞、黑天鵝等各種情況的考驗。大部分時候,不決策就是最好的決策。但絕大多數投資人無法看透波動,下跌時要「及時止損」,上漲一點要「落袋為安」,橫盤時要「切換到漲得更快的」,或者因為槓桿融資或緊急用錢不得不賣出。這樣,當初抓住的大機會,也就付之東流了。其實,優質股權買入之後,只要公司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是沒必要考慮賣出的。因為股價波動而賣出是很可惜的。

以上五個方面,如果都能做到,將會降低錯過機會的風險。但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錯過」都是百分之百必然發生的錯誤。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做到抓住所有機會,只要三五年能把握住一次大的機會,我們的投資收益就不會平庸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