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想存錢一定得小氣?如何讓你的消費「更有意識」?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想存錢一定得小氣?如何讓你的消費「更有意識」?

2021 年 3 月 8 日

 
展開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 從 0 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適合理財新手,或者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從個人消費習慣、處理負債、提高儲蓄率到長期投資,甚至是打造屬於自己的自動化金錢系統,應有盡有,這本書通通給你,所有願望一次滿足。

書中最推薦的自動化金錢系統就是採「指數化投資」來量身打造的,這部分的細節在我的頻道已經講得非常多了,所以這邊就不再重複敘述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功的投資,包含了三個最重要的元素:本金、報酬率、時間。
市場所提供的風險溢酬我們不能控制,我們能做的只有長期待在市場,享受市場報酬提供的豐厚果實。那我們能控制的是什麼?就是本金和時間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同時這也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儲蓄率」,儲蓄率決定了投資過程的本金大小,無論是多大的本金在經過長時間的複利下都非常可觀,同時這也是FIRE理財運動的核心之一:提高儲蓄率!

【推薦閱讀】巴菲特股東信教戰手則:三種類型的資本報酬率

有意識地消費,並不是要你變小氣

所以今天要介紹的是,本書中個人覺得寫得很不錯的一個章節:有意識地消費,並不是要你變小氣

如何有意識地降低消費,提高儲蓄率,同時又要避免自己變得太一毛不拔(太摳),能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取得平衡,看似簡單輕鬆,說到存錢誰不會啊!?但說得比做得簡單,在實際執行上,老實說真的沒有多少人可以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完美平衡!

作者認為「預算」是世界歷史上最糟糕的詞彙,之前介紹過的《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的作者 Grant Sabatier 也是這麼認為。關於這點我本人也是非常認同,我很討厭做預算,包含很多教人怎麼制定預算的理財書籍,我覺得都沒什麼太大的意義。作者覺得擬定預算真的是種毫無價值的建議,誰會想長期追蹤自己的支出呢?不過還是有很多專家都會認為做預算是個人理財的良好處方籤,同時這也是很多人一開始理財的出發點:先做預算!

什麼是做預算?

通常制訂預算是靠過去的記帳資料來作為未來消費支出的規畫,因此如果對於自己每個月各項支出完全沒有概念的人,都得先觀察自己在過去的記帳紀錄,才有辦法製作實際可行的預算規劃。像是台灣坊間很流行的「 50 、 20 、 30 」分配法,將年度收入依照 50% 、 20% 、 30% 的比率拆成 3 份,其中 50% 用於生活必要支出; 20% 用於娛樂與緊急預備金; 30% 用於投資(包含自我投資、理財投資)。

過程中還必須要嚴控非必要的變動支出,變動支出也要抓個上限,像是娛樂性支出。朋友聚餐、唱歌等活動,會因為頻率不同而差異懸殊。為了不讓這些非絕對必要支出吃掉每個月可運用資金的一大半,絕對要嚴控變動支出的上限與發生頻率。例如下個月安排了外出旅遊,就可能要規定自己不能再跟朋友聚餐或唱歌了。

另外做預算還需要詳實控管並查核並且每月檢視成效,但這種精心設計的預算計畫,很容易不出一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了,實際執行上可能沒有人可以堅持超過一年,因為要追蹤自己的每一分錢根本就不太可能。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s Policy Institute)的生活水準計畫主任曾說過:「想制訂預算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他提及一篇 2007 年的研究成果表示: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他們應該編列每月預算,不過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在過去五十多年來,預算一直是很多個人理財作家很愛寫的題材之一,他們試圖把追蹤每日支出的觀念推銷給讀者,因為表面看似非常符合邏輯,追好金錢流向、控制一切,嚴守紀律方可邁向成功理財,但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可以持續做到,所以做預算是行不通的!把預算通通忘記,丟進垃圾桶!

那不做預算要做什麼?有一種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制訂一個有消費意識的計畫

只需要花一些時間做點事前準備,就能確定自己每個月有足夠的儲蓄和投資,然後又有剩餘的錢去做任何想做的事,過程非常簡單!不會花太多時間。

首先想像有一個圓餅圖,代表你每年會賺到的錢,你會如何區分這塊餅?把餅分成你需要和想花錢的區塊,會是什麼樣子?不用擔心確切的百分比,只要想想房租、伙食、通勤、貸款等等主要類別,當然還有儲蓄和投資、一直想去的旅行等等,通通把它放進餅裡一起考慮。對於那些從來沒想過自己想把錢花在哪的投資人或許很有挑戰性,不過當你想清楚時,我相信這是相當具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在將來可以更有意識地去選擇想如何花錢,以及想如何過上自己夢想中的富裕生活。

在搞清楚圓餅圖長怎樣之前,有些觀念我們必須牢記在心中:

撿便宜和有意識消費的區別

通常我們唯一真正學到關於金錢的事物就是教你如何節省,像是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不行亂花錢,或是朋友叫我們少喝咖啡或少吃外食之類的建議,但是削減所有事物的開支並不能持續太久,有意識的消費才是成功理財中最重要的一環。
選擇自己所愛的事情,盡情消費,然後在不愛的事物上絕對不花任何一毛錢。

培養有意識的消費是致富的關鍵,正如《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書中的研究結果那樣,在接受調查的一千多位富翁當中,有一半的人從來沒有花錢買過昂貴的名車、名錶、高級西裝或皮鞋。
有意識的消費是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可以用來花大錢的,並不是盲目把錢花在每一件事物上,良好的有意識消費習慣該怎麼建立?

撿便宜和有意識消費到底差在哪?可以參考以下的特性:

  • 很Cheap的消費者:東比西比非常小氣。在乎每樣東西的價格。貪小便宜試圖把每樣東西的價格壓到最低。吝嗇到會影響周圍的人像是家人朋友。小氣到連別人都感到不舒服,像是和別人共同用餐時會試著少付結帳金額。小氣的人通常認為很多東西都是應該的,必須免費提供。
  • 有意識的消費者:在意消費本身的內在價值。有意識的消費者會試著在大多東西上取得低廉的價格,但卻願意花大錢在重視的東西上。會選擇該花錢的地方有哪些。消費方式不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消費時會考慮長遠目標。

簡單說有意識的消費就是能準確決定把錢花在哪些地方,也就是不會感到內疚把錢花在熱愛的事物上的一種消費行為,這邊簡單舉例什麼是有意識的消費:

小君很喜歡經營YouTube,每年都花 50 萬台幣在這上面,你可能會想說這很荒謬,不過小君的收入還算可以,他並不喜歡太豪華的地方,所以決定和朋友共同居住在一間小電梯大樓內,公司有供應免費伙食,而且不花太多錢購買昂貴的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或是健身房會員或高檔晚餐。除了這個消費習慣以外,他還會訂閱「清流君」的投資理財頻道,因為他認為非常值得,之後他會把每個月的錢都存下來,用於旅行或其他儲蓄目標,並且定期把一些錢捐給慈善機構,而剩餘的錢就通通拿去投資。

你可能會覺得每年花 50 萬在這種地方很浪費,不過能完全知道自己錢都花在哪裡,並做出具有策略性的決定,把錢花在喜歡的東西上,而且能額外定期有紀律地長期投資的人又有多少呢?很少有人能預先內建式地決定自己該如何花錢,相反的人們常常把錢花在一堆亂七八糟的地方上,最終眼睜睜看著錢慢慢不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你決定過自己不愛的東西有哪些嗎?出國度假?數百萬的房屋裝潢?把錢花在高檔餐廳和酒吧?那喜歡的東西又有哪些呢?親近大自然的鄉村旅遊?買書或花錢學習增加知識?享受一杯濃稠飽滿的午後咖啡?

一個富裕的生活是沒有罪惡感的消費,是讓自己不再說出:「我買不起XXX。」而是讓自己說出:「我選擇不把錢花在這上面。」

你心中所想的圓餅圖最後可能長成這樣:固定成本(租金、水電費、貸款等等)占年收入的 5 成,長期投資(像是存退休金及 10 年後的買房頭期款)占了 2 成,短期儲蓄目標(像是明年計畫的出國旅遊或三年後的結婚基金)可能占了 1 成,不會有內疚的消費支出(像是外出用餐、喝一杯、看電影、買衣服和鞋子)可能占了 2 成。

切記!這個圓餅圖是自己「將來」和「現在」平衡出來的一種結果,並不是根據過去的記帳結果來決定。無論你怎麼描繪自己的圓餅圖,除了讓自己對現在的消費行為不感到內疚以外,也必須權衡將來夢想生活的實際情況,像是如果你在未來想要有一個充裕的退休生活,目前無內疚的消費就不能占圓餅圖太多的比例。在完成所有的支出、投資和儲蓄以後,或許還剩下一點點閒錢,這時候就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或者可以用來當作多預留的緊急預備金,如果是我的話,我會省下一半,另外一半則用來犒賞自己。

當然這個圓餅圖並不可能是完美的,他會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改變,必須定期微調自己的消費意識,像是我應該減少出國旅遊次數,把更多的錢用在存退休金上嗎?隨著成家立業,我的緊急預備金不太足夠了,我是不是應該少吃點外食,把錢花在重建充足的預備金呢?這樣當將來未知的不定期支出事件時(像是意外的醫療或交通罰單支出),才能不慌不忙的應對自如。
建立一個有策略的消費意識計畫,最大的幫助就是能引導自己輕鬆做決定,可以讓你很容易拒絕別人:「對不起!這次的高檔餐廳用餐並不在我的計畫之中。」不會內疚的自由支配既定開銷,對某些事物說不,雖然做這種決定有時候會很左右為難,但為了讓消費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讓整個自動化金錢系統更流暢,必須如此!

備註: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也就是你必須支付的金額,像是租金、貸款、稅務支出、水電費及保險費等等,在消費其他東西之前,必須先弄清楚這些開支的總額。請注意,外食用餐和娛樂費用等等並不包括在內,因為固定成本指是不會感到內疚的消費類別。要搞清楚固定成本這個數字,最簡單就是看看自己的每月信用卡或寄到家裡的帳單,另外還有一些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支出,像是汽車維修保養費、衣物乾洗或慈善捐款等等也要考慮進去。一旦了解固定支出的準確數字後,你才能知道還有多少錢可以花在其他類別上,像是投資、儲蓄和不會產生內疚感的消費上。

結論:我的觀點

其實書中作者所提倡的建立有消費意識計畫,讓我想起國外一個非常著名的飲食方法,叫做「直覺式飲食( Intuitive Eating )」,它和其他飲食方法像是間歇性斷食法、生酮飲食法或低醣飲食法等等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傳統飲食方法主要是試著將體重減至自己設定的理想範圍內,把每日該攝取的卡路里限制在自己事前規劃的數字內,但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面臨到意志力不堅定的狀態之下,進而導致失敗持續發生,同樣讓體重如同溜溜球一樣上上下下。

直覺式飲食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強調飲食控制失敗的責任不應該放在這些「節食者」身上,而是應該放在控制飲食的過程中是否有缺陷。與大多數快速定型飲食計劃相反,直覺式飲食提出了一種允許任何和所有食物選擇的飲食方式,基本上沒有什麼是不受限制的,並且沒有一天可以食用多少卡路里、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的上限。但首先要優先考慮的是「拒絕飲食心理」,很多飲食法會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它們會導致許多人對攝取的食物感到內疚,再加上長期壓力之下與自己的身體脫節。

傳統飲食計畫的思想常令人心力交瘁,因為要精算每一樣入口食物的卡路里與三大營養素,加上事前必須詳細規畫,事後又必須完全照著計劃執行,這樣真的很容易讓人因為沒有「做對」而否定自己,其實這就和做預算相同,愈想做到完美愈容易失敗。反而像是直覺式飲食那樣,把注意力擺在是否想進食,以及想吃什麼食物這兩件事上面,在進食的過程中,一有飽足感就停止,並在吃完後想想,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剛才那一餐裡沒有,但若有了會讓你更滿足的。你可能會發現,午餐如果用洋芋片取代三明治,很容易在吃完一小時後就肚餓;不過你也可能發現吃洋芋片能抑制對你對高熱量食物的慾望,讓你在下一次用餐或點心時間不致於失控,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相同的計畫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

直覺式飲食所要強調的精神,和書中要讓讀者建立的有意識消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藉由了解自己,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慾望?藉由探索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來順應一切情況(以不變應萬變),不需要再被龐大的預算系統給壓垮,相當於還自己一個生氣蓬勃的呼吸系統那樣,在發生故障時會向你發出訊號,如果警鈴不響,就不必浪費時間操心,一點都不必感到內疚。當然有些人會因為轉換初期會經歷一段全面解禁的蜜月期,這時侯才是要去耐心培養內在意識的重要期間,再努力去想想如果你能揮舞一根魔仗,把餅分成你需要和想花錢的事物,會是什麼樣子呢?
解除重重桎梏,你換得的是更多的人生與財務自由!

清流君》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