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客戶問到,明明看好某一檔股票,當它的價位來到自己認定的低價時,為什麼不趁「逢低」進場買進呢?反而要等他漲上來,或是明明可以用內盤價買較低的價格,卻要用外盤較高的價格掛呢?這裡提出幾個觀點來思考。
當自己投資操作股票,最終結算是獲利?還是虧損?自己能辨別是進場「時機」幫了忙?還是歸功於選「對股」?是投資的金額不大以致於能夠「心安」地渡過股價巨幅震盪?還是滿手股票之後,因資產巨幅波動最終撐不過而提前出場?…..。
其實在投資操作股票時,所遇到的每一個情境經常都是不一樣,如果不能正確的找出每一次獲利或虧損背後的因素,恐怕未來的投資路上,投資績效依舊會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
今天先談談虧損的原因,當景氣處於高峰期,股票輪流在高檔震盪換手,此時進場買股,就算買到非常績優的個股,在市場全面進入換手整理內線大戶陸續獲利出場時,大多數股票都可能被迫進入向下修正,此時要能獨立於整體市場而勇往上漲,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在某種「不知的 XX 平衡」之下才有機會發生,所以說進場當下的「時機」很重要,當有利於股價上漲的時機進場買股,股價自然容易上漲而脫離成本,此時若能夠加上自己的努力而「選對股」時,上漲的空間自然更大。
說到時機,它可能是當時的景氣趨勢、可能是當時的市場資金水位、可能是國際金融狀況、可能是當時市場話題、可能是短期內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利空利多、也可能是重大「意外」、也可能個股因素……….。
其中有些是可以透過努力而掌握的,有些則是不可預期的變數,所以在投資操作股票時,凸顯了「分批」的重要性,只有透過分批進場,才能避免因為「時機」不對而影響投資績效。另一方面如果是選錯股,也能夠透過「越買越高、絕不逢低攤平」的原則,避免自己買進的股票價格反轉向下時,往下越買越多進而影響投資績效。
運用上述的論述基礎,一旦看好某一檔股票,進場時就無須太在意內、外盤價,以買到為原則,確認整理結束展看上漲時買進,畢竟波段操作或是長期持有為前提的投資操作,是無須在意些微的價差,才能避免因為過份在意某一個價位沒來到而痛失上漲契機,也可避免股價往下修正時,只享受短暫的「逢低」快感,而肩負長期套牢的壓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