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什麼是安靜離職?為什麼會發生安靜辭職?安靜離職一定不好嗎?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什麼是安靜離職?為什麼會發生安靜辭職?安靜離職一定不好嗎?

2022 年 10 月 6 日

 
展開

最近,不要太認真地對待你的工作有了一個新名字:「安靜離職」。安靜離職在社群軟體上突然開始流行。究竟什麼是安靜離職?為什麼會發生安靜離職?安靜離職一定不好嗎?

安靜離職是什麼?

安靜離職這一現象是指,人在職場,心卻已經離職的工作狀態。當完成本職工作後,不再主動追求額外的工作,並放棄在工作上超越追求自我。並且很多人認為這和公司的薪資無關。他們只是更想把時間集中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

但其實,安靜離職是在一波又一波新冠疫情影響下,Z 世代對工作態度的一個轉變。在新冠疫情剛開始席捲全球時,美國迎來了「大離職」潮,主要是飯店,旅遊業遭到了重創。其後,我們又開始躺平,當新冠迭代進化到了 Omicron 時,我們又發明了「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風靡職場,必然也吸引了不少老闆們的關注。他們認為安靜離職不過是員工的一時興起,並不是他們實際的職業計劃。根據調查機構 Axios 的報告顯示,安靜離職這個概念雖然熱門,上班族們也非常嚮往這種工作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大概 15% 的人「安靜離職」,做著最基本的工作。

怎樣才算安靜離職?

其實,安靜離職定義十分廣泛。有些人覺得安靜離職就是完成本職工作;有些人覺得就是五點鐘下班;有些人覺得就是能夠平衡生活和工作。如果有一位朝九晚五,不加班的上班族,你會覺得他是那個「只做最低限度工作的人」嗎?還是他們非常有效率,能夠很好的管理時間完成本職工作?那麼這些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人就應該被視為「懶惰者」嗎?或者認為他們在某種意義上「離職」,這對他們來說是否公平呢?

為什麼會發生安靜離職?

公司總是會賦予員工過多的期望,希望他們在本職工作外還能多做點什麼?這就導致了很多上班族為了滿足這個期望,而開始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開始加班、拼業績、拼表現,造就了內卷(組織內惡性競爭)的開始。真正有問題的是,我們不應該讓公司認為:員工應該能夠超越自己的本職工作,去為公司創造額外的價值。公司給了我們多少錢,我們就應該做多少錢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安靜離職不過是員工對企業的無聲反抗罷了。

在很多已開發國家,上班族們通常會採取更加引人注目的方式,來表達對公司的不滿。據康乃爾大學統計, 2021 年美國大約有 265 次大罷工,到了 2022 年成長至 273 次。常常有工人投訴自己需要 24 小時輪班,但只獲得了 13 小時的薪資。長期的人手短缺造成工人過度勞累;並且必須待命數天或數週,在接到電話通知後立即上班。這些都是管理失誤的後果,工人們正在合理的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或許老闆們應該少一些擔心這些安靜離職者,多擔心一些這些站出來表達自己不滿的員工。

哪時候開始有安靜離職的文化?

其實每間公司都有「安靜離職的員工」,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民意調查組織蓋洛普(Gallup)近二十多年來一直在追蹤員工在公司的工作狀態。在此期間,符合安靜離職的員工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在 13% 到 20% 之間。而幾十年來,敬業員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穩定,約佔員工的 30%。

安靜離職一定不好嗎?

從公司角度出發,他們其實非常需要「安靜離職」的員工,他們滿足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也不會為了獎金或者升職而糾纏管理層。他們可以接受以較慢的職業晉升作為低壓力生活的代價。公司團隊還能受益於有經驗的長期員工。如果每個上班族都在爭先恐後地盡快向上發展或者跳槽,那麼誰是團隊集體知識的保管人? 誰來傳遞團隊文化?

或許現在內卷浪潮過後的 Z 時代,只是發現了他們長輩最終學的的東西:「工作終歸只是工作」。大多數的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混口飯吃罷了,並沒有更深層的意義。我們總是假定,一個敬業的好員工,不會對工作倦怠,但事實上這並不太可能。

根據耶魯大學的研究,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員工覺得自己的有很高的工作責任感,同時也有很高的疲憊感。況且很多上班族在生活中並不能百分之百的瘋狂投入工作,瘋狂內卷。這樣伴隨而來的只有極高的健康風險和職業倦怠。而且工作量和工作熱情有所起伏也是很正常的表現。例如稅務會計師在年底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做年終報表),而到了年中( 7 、 8 月份)則比較悠閒,我們不能因此就指責他無事可做,安靜離職。

在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我也常常因為有時無事可做而感到焦慮,害怕有人發現我很閒被炒魷魚了怎麼辦?但是現在我卻很游刃有餘的享受著休整期,因為我知道這種工作狀態不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