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歷經烏俄政爭,地緣政治風險拖累歐洲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另外歐債沉寂兩年後,希臘脫歐問題再度席捲而來,今年歐洲對外面臨俄羅斯干擾的不確定性;對內除了力抗通縮外,希臘大選將讓歐洲局勢更為複雜,然而此次希臘大選與2012年不可同日而語。
希臘耍賴不還錢 脫歐疑慮再現
希臘總統Papoulias將於2015年3月卸任,而傾向撙節派總理薩馬拉斯(Samaras)卻在去年底宣佈提前舉行總統大選。由於希臘總統僅為該國虛位元首,總理才是掌握國家政治大權,因此此次總統改選被視為對總理薩馬拉斯的信任投票。根據希臘憲法,總理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經過3輪投票皆未通過,10天內需解散國會重新大選。而三次總統改選已分別於去年12/17、12/23與12/29舉行,然而三輪改選皆未通過,隨後於去年底宣佈今年1/25舉行國會大選。
根據目前民調,傾向撙節的薩馬拉斯所領導的新民主黨(New Democracy,ND)支持率低於反對削赤的激進左派(Syriza),而該黨主席齊普拉斯(Tsipras)曾揚言若勝選將撕毀與歐洲簽訂的金融貸款備忘錄,要求歐盟、IMF等主要債權人重新協議債務折減問題,與此同時又傳出德國認為即便希臘退出歐元區,對歐洲影響性將較2012年情況和緩 [1],無疑令市場擔憂若齊普拉斯當選新總理,一旦不再遵守先前撙節措施與償還貸款,脫歐可能性將大為提高。
不滿撙節、朝野紛亂多年未歇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至今邁入第5年,希臘公民年年勒緊褲腰帶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反應在各黨支持率的民調上,先前已造成多次朝野紛亂被迫重新大選。
2010年5月接受歐盟第一次1100歐元紓困後,希臘被迫進行一連串財政改革,公務員大舉減薪、凍結退休金並調高稅收等等,引起國內大幅反彈,當時仍為在野黨的薩馬拉斯連連要求時任總理的帕潘德里歐(Papandreou)下台 [2],由於希臘經濟嚴重衰退,加以嚴苛的削赤計畫,使得當時希臘已無力償債,債務違約疑慮盛囂塵上。在紛擾之際,希臘於2011年10月底與歐盟、IMF達成第二次紓困協議後不久,帕氏總理隨即決定將歐洲援助協議進行全民公投震驚全球,市場擔憂一旦希臘違約被迫退出歐元區,恐將危及其他歐豬國家萌生退意後果將難以想像,所幸最終帕氏取消公投並離職下台。然而鬧劇並未就此結束,2012年5月初希臘按程序進行國會大選 [3] ,選舉結果未有任何單一政黨取得過半數議席,在籌組聯合政府相繼失敗下,按憲法需再次重新大選,再度令市場恐慌希臘反撙節、反歐洲勢力崛起,使歐債問題急轉直下,而同年6月中旬再次舉行第二次的選舉,最終結果由薩馬拉斯所領導的新民主黨與同為支持緊縮的泛希臘社會運動黨共組聯合內閣,使得危機暫時解除。
此次大選今非昔比
回顧當時歐債問題愈演愈烈,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相繼接受紓困後,危機蔓延至義大利與西班牙並衝擊市場信心,使得當時歐豬五國公債殖利率分別超過7%以上,希臘10年期公債殖利率甚至飆升至30%(如圖二),債務負擔愈滾愈大,銀行出現流動性緊縮導致借貸市場萎靡,進一步影響整體歐元區經濟自金融海嘯後再次衰退(如圖三),即使當時市場多次疑慮希臘脫歐,政黨紛亂,然而最終希臘仍留在歐元區。
圖二
圖三
反觀目前愛爾蘭、西班牙與葡萄牙已分別於2013年底、2014年初與2014年5月結束紓困計畫,同時獲歐盟延長還款期限與放寬削赤進程,歐元區主要受關注的國家經濟表現持續好轉,對於希臘問題外溢到其他國家的風險較過去低。其次,歐盟預估2014年希臘可望成長0.6%,為連續6年衰退後首次回到正成長(如圖四);該國2013年財政赤字因計入銀行資本重組而擴大至-12.2%,預估2014年財政赤字有望減少至-1.6%(如圖五),優於歐盟-3%之規定。在經濟持續好轉情況下,希臘減赤負擔亦較往年來得和緩許多。
圖四
圖五
目前因債務到期違約的風險不如2012年當時急迫,根據歐盟預估2015年希臘利息支付與債務到期資金需求約為211億歐元,扣除紓困金雖仍短少123億歐元,[4] 然而就目前希臘債務結構可知,近7成來自官方貸款約為2276億,其中向歐盟借款1976億(如圖六),而還款期限延長至15年,而根據先前經驗,歐洲將在貸款寬限期、借款利率或是放寬削赤進程上做出讓步以減輕希臘償債負擔,但同時仍將要求雅典官方能遵守紓困協議的內容。另外近期反對黨齊普拉斯也提到,若月底贏得大選將以留在歐元區為前提下與歐洲針對債務展開談判,因此可預估的情況是希臘選後債務問題重新協商的變數短期猶存,然而鬧分家的機會仍小。
歐債危機爆發 暴露歐元區結構性問題
歐元自1999年問世以來,主要各國共同使用單一貨幣,有了統一的歐洲央行,在經濟與貨幣上融合為一,同時貨貿、人才與資本可自由流通下,提高國際競爭力,亦降低匯兌成本,更象徵歐洲二戰後紛亂多年邁向一體化的重要進程。然而歐元區僅只有貨幣統一,而各國保有財政獨立下,造成08年金融海嘯過後造成希臘、愛爾蘭與葡萄牙等周邊國家因財政支出與債務大舉攀升引發公部門違約的後遺症,暴露了歐元區結構性問題,原先加入歐元區的優勢卻變成最大的考驗。以希臘為例,加入歐元區、改採歐元為法定貨幣,等同於該國喪失了貨幣自主權,因此自身無法藉由貨幣貶值來降低債務與勞動、出口等成本 [5],僅只能減少工資、降低財政赤字等內部貶值取代,反而卻加重了債務負擔,惡性循環下造成經濟蕭條。
其次,自2011年以來多個歐元區國家政府因大幅削減財政開支而被迫下臺,除了希臘政局多次改朝換代外,2011年3月葡萄牙總理蘇格拉底當時推行撙節計畫遭議員否決而下台,而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亦因削赤問題處裡不當最終更換蒙蒂(Monti)上任組成過渡政府,2012年法國總統薩克齊則因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攀升,使得民眾不滿尋求連任失敗,由當時提出反撙節、重成長的歐蘭德勝選,民眾在長期忍受節衣縮食下,「反撙節」勢力正悄悄築起,與德國為首要求撙節的立場產生衝突,更加暴露歐元區各國經濟強弱分歧的問題。
結論
由於歐元區不如其他單一國家擁有統一財政政策,使得19個歐元區國家雖在貨幣結合為一,然各自利益不同終將容易產生分歧。希臘不知節制揮霍無度導致無力償債,德國克勞勤儉遵守規章卻得替希臘買單,自然容易引發爭執。或許此次希臘脫歐風險不高且在「有吵有糖吃」的情況下,有望爭取更多債務寬待,但各國領導人更應著重的是,在歐元區成立已不可逆的情況下,團結一致建立財政聯盟解決體制的缺陷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