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庫克都快退休了,為何還看不到蘋果 AR 眼鏡?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庫克都快退休了,為何還看不到蘋果 AR 眼鏡?

2021 年 9 月 22 日

 
展開

趁著「蘋果發布會」的熱潮~這週我們也特別邀請李楠(Angrymiao 創始人)連麥,一起聊聊這次「十三香不香和為何眼鏡沒出現」同時在其他品牌紛紛進入智慧眼鏡產業之時,梳理下智慧眼鏡的歷史和未來。

蘋果發表會:眼鏡為何沒來?

用一個詞來形容蘋果這次的發表會,可能就是「無聊」。iPhone 13 Pro 帶來了更好的續航、翻倍的容量、最高 120 赫茲的自適應高刷新率,一切都很中規中矩。要知道,雷蛇在 4 年前的 Razor Phone 1 上,就已經實現了 120 赫茲的高刷新率。

但這符合蘋果一貫的作風——關注真正使用中的用戶體驗,而不是取悅用戶的購買欲望;追求長期價值,而不是在短期內追求利益最大化。更長的續航一定可以讓你的使用體驗更舒心;容量翻倍而沒有漲價,等於是變相降價了;高刷新率也是眾望所歸,這些升級對於驅動購買來說可能比較弱,但它確實可以讓你的日常使用體驗更好。

但作為一場「蘋果發表會」來說,它缺少驚喜。掌舵人的風格確實會影響一家公司的基因。當下的蘋果就像是庫克本人,每天 4 點起床, 9 點休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鍛鍊身體。他實用又可靠,能切實地幫你解決問題,但不會給你什麼驚喜。

回顧賈伯斯時代的發表會,無論是他從信封中掏出第一代的 Macbook Air 還是初代 iPhone 顛覆式的觸控螢幕互動邏輯,我們總能找到驚喜時刻。這是賈伯斯的風格,做一行就顛覆一行。經典的「One More Thing」環節,即使觀眾的預期再高,也總能超出他們的想像。

今年是庫克執掌蘋果的第十年。這十年中,庫克一點點補足了賈伯斯畫下的藍圖,蘋果也成為了史上第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公司。但以一個「偉大的 CEO」來說,他還缺少一個所謂的「顛覆性時刻」。

Apple Watch 可以看作庫克的一次嘗試。作為智慧手錶,Apple Watch 已經足夠優秀, 2019 年 Apple Watch 的出貨量甚至超過了所有瑞士品牌手錶的銷量總額。但 Apple Watch 始終還是一個依附於手機的輔助設備,如果拿下一代計算平台的標準來要求它,那還遠遠不合格。

AR 眼鏡可能是庫克手裡的下一張王牌。「 AR 將是核心技術」、「 AR 將和智慧型手機一樣具有開創性」、「蘋果打造史上最大的 AR 平台」近 5 年來,庫克不下 15 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 AR 的喜愛。從公開的專利文件來看,蘋果在 AR 領域的探索已經超過了 10 年。

蘋果AR專利

▲蘋果的第一個 AR 專利,是 2009 年為 iPod Nano 設計的「頭戴顯示螢幕」,能夠將圖像投影到設備的玻璃顯示螢幕上。圖片來源:patentlyapple

但 AR 眼鏡遲遲沒有發布,很顯然,蘋果在研發上遭遇了瓶頸。著名分析師郭明錤在今年 1 月就預測過,蘋果的首款 AR 頭顯設備會在 2021 年發布。但到了 3 月份,他將預測時間改成了「 2022 年中期」。實際上,早在 2019 年,科技媒體 DigitalTimes 就報導過,蘋果已經解散了負責研發 AR 眼鏡的團隊。根據領英資料顯示,團隊負責人也在 2019 年 2 月離開了蘋果。這背後的本質可能是,蘋果選擇的技術路徑—— AR ,搞不好是錯誤的,這就要提到另外兩個和 AR 相近的概念 VR 和 MR。

AR (Augmented Reality,擴充實境)強調的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互動。但現實世界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虛實之間的互動需要非常強大的即時計算能力。同時作為一個可穿戴設備, AR 眼鏡對便攜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在算力和能耗間找到平衡點,尤其當蘋果把 VR 作為下一代計算平台來研發時,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

而相對來說,由於 VR(Vi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是完全由工程師構建的虛擬世界,一切元素都更加可控,實際上硬體本身雖然也有技術難度,但是相對 AR 明顯更低。

MR(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則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混合的終極形態,VR 和 AR 的終點。VR、 AR ,MR,本質上是一個技術發展的順序問題。在通往 MR 的實現路徑中,蘋果選擇難度更高的 AR ,而它的競爭對手 Facebook,選擇了技術更加接近成熟的 VR。

「先抱住能保住的一隻腳,再爭取另外一隻」,這可能是 Facebook 堅持 VR 路線的心理。作為一家硬體公司,蘋果一直掌握了終端設備的話語權,這就讓以軟體起家的 Facebook 在競爭中非常被動。最好的例子就是蘋果在去年更新的隱私政策,大幅打擊了 Facebook 的個性化廣告推薦業務。要知道,Facebook 超過 98% 的收入都來自廣告業務。

2014 年,Facebook 收購 AR 領域的頭部公司 Oculus。時至今日,在所有的 VR 設備中,Oculus 的硬體以 58% 的市場佔有率占據了絕對第一, 1 / 3 的 Oculus 遊戲收入超過了 100 萬美元, 6 款遊戲超 1000 萬美元。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所有 VR 設備的出貨量即將逼近 1,000 萬台。這個數字和當年 iPhone 3G 的銷量大致相當。那是 2008 年,距離蘋果推出真正結束功能手機時代的 iPhone 4 ,還有 2~3 年時間。這是資本看好 VR 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蘋果和 Facebook 技術路徑的選擇,看似是競爭對手的差異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兩代人不同的選擇。祖克柏今年 37 歲,而庫克是 60 歲。一個規律的老頭,凡事追求精細化管理的供應鏈大師,他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可能就是將網路數據智慧和圖像識別能力融入的日常生活中。他並不想改變太多已有的現實世界,所以 AR 就是一個優先選擇。

而一個年輕人,他的想法可能是:「我為什麼一定要出門逛商場,我能不能在家裡戴一個眼鏡,就直接逛商場?」這就非常接近當下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實際上,VR 就是與元宇宙強烈相關的。祖克柏就曾經戴上 VR 眼鏡,在虛擬世界裡,接受了美國電視台 CBS 記者的專訪。

眼前,VR 已經驗證了商業化的可能性,蘋果面對的難題是 AR 遲遲不能成熟。但當 VR 的生態先起來後,可能會把 AR 作為一種技術運用進去,最終通向 MR,這樣蘋果就在下一代計算平台上被別人搶了先手。所以現在有傳聞蘋果也在做 VR 路線,這也可能是蘋果如此看重眼鏡、很早布局,但遲遲不能放出來的一個原因。

02 如果蘋果不做,小米( 01810-HK )智慧眼鏡怎麽理解

就在蘋果發表會的前一天,小米發布了一款智慧眼鏡。它透過 MicroLED 光波導顯像技術,就可以實現資訊顯示、通話、導航、拍照、翻譯等功能。這不是智慧眼鏡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早在 2012 年, Google 就發布了自己的智慧眼鏡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 可以實現很多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比如通話,收發資訊,拍照,查看地圖等等|圖片來源:WIRED

在當時看來,這款眼鏡是一款劃時代的科技產品,但它的商業化過程並不順利。初代 Google Glass 的售價不僅高達 1,500 美元,還存在應用程式缺乏、佩戴難受,甚至隱私侵犯這樣的問題。諸多問題使得 Google 眼鏡成為了一個「概念成功,市場失敗」的項目,最終 Google 在 2015 年停止了 Google Glass 的開發。

智慧眼鏡賽道崛起之初,市場普遍看好其潛力,認為智慧眼鏡有取代智慧型手機的潛力。市場的邏輯是,「行動的戰勝不可行動的,可穿戴的戰勝不可穿戴的」。換句話說,功能相同的硬體設備,便攜性越高,競爭優勢越大。例如智慧型手機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個人電腦。原因就在於,由於性能的提升,許多原先只能由個人電腦完成的功能已經可以由智慧型手機來實現,而且手機比電腦更加便攜,使用門檻更低。

但事實是, Google Glass 並沒有成功取代智慧型手機。 Google Glass 的失敗,在於 Google 做眼鏡的方式出現了錯誤—— Google 使用了網路思維去做了眼鏡。網路思維設計產品並不依賴技術本身的進步,它本質是在既有現實的基礎上找到新情境,再投入資本加以改變。以網約車為例,滴滴就構建一個「共享汽車」的情境,並且持續燒錢,最終實現這個情境。

但智慧眼鏡本質是一個硬體產品,設計一個硬體產品時,公司必須首先從技術和供應鏈出發,第二步才是找到使用情境,然後逐漸顛覆情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技術的進步,也需要供應鏈的支援。Google 設計 Google Glass 時,就預先瞄準了一個「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的情境。或許在立項之初,脫離技術時代的情境設想,就註定了 Google Glass 的失敗。

Google 之後,社交公司 Snap(SNAP-US) 也發布了自己的智慧眼鏡 Spectacles。它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加上攝影機和社交分享,做了個徹底的功能手機。最終 Spectacles 的結局也與 Google Glass 相同,只售出了 15 萬件左右,Snap 損失近四千萬美元。

「不務正業」做智慧眼鏡的公司不止 Snap 一家,另外一家傳統音響 Bose 也參與了智慧眼鏡這個賽道。不過 Bose 的智慧眼鏡更像是一個集成了藍牙功能的普通墨鏡,仍要連結手機使用,Bose 的這款眼鏡離人們預期的智慧眼鏡距離還比較遙遠。至於小米的智慧眼鏡,小米在宣傳中特意強調了這款眼鏡「不是手機的第二塊螢幕,而是獨立操作的全新智慧終端」。但小米眼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AR ,其本質還是輔助性質的顯示設備,並沒有空間感知能力。

今天 AR 眼鏡的核心問題,還是顯示技術還有瓶頸,算力和能耗無法兼顧。業界普遍認為用戶能承受的極限是 100 克,低於 50 克才是比較合理的重量。這是普遍困擾業界的一個難題。小米眼鏡雖然距離正式發售還需要時間,但算是邁出了智慧眼鏡的新一步,那就是可以脫離手機獨立存在。這意味著眼鏡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產品,而非一個手機的依附。即使今天這個眼鏡也還還遠不夠完美,跟 AR 眼鏡也不是一個概念,但類似這樣的智慧眼鏡可能會打開一些市場的需求,算是成長為「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的一級台階。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