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庫克都快退休了,為何還看不到蘋果 AR 眼鏡?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庫克都快退休了,為何還看不到蘋果 AR 眼鏡?

2021 年 9 月 22 日

 
展開

趁著「蘋果發布會」的熱潮~這週我們也特別邀請李楠(Angrymiao 創始人)連麥,一起聊聊這次「十三香不香和為何眼鏡沒出現」同時在其他品牌紛紛進入智慧眼鏡產業之時,梳理下智慧眼鏡的歷史和未來。

蘋果發表會:眼鏡為何沒來?

用一個詞來形容蘋果這次的發表會,可能就是「無聊」。iPhone 13 Pro 帶來了更好的續航、翻倍的容量、最高 120 赫茲的自適應高刷新率,一切都很中規中矩。要知道,雷蛇在 4 年前的 Razor Phone 1 上,就已經實現了 120 赫茲的高刷新率。

但這符合蘋果一貫的作風——關注真正使用中的用戶體驗,而不是取悅用戶的購買欲望;追求長期價值,而不是在短期內追求利益最大化。更長的續航一定可以讓你的使用體驗更舒心;容量翻倍而沒有漲價,等於是變相降價了;高刷新率也是眾望所歸,這些升級對於驅動購買來說可能比較弱,但它確實可以讓你的日常使用體驗更好。

但作為一場「蘋果發表會」來說,它缺少驚喜。掌舵人的風格確實會影響一家公司的基因。當下的蘋果就像是庫克本人,每天 4 點起床, 9 點休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鍛鍊身體。他實用又可靠,能切實地幫你解決問題,但不會給你什麼驚喜。

回顧賈伯斯時代的發表會,無論是他從信封中掏出第一代的 Macbook Air 還是初代 iPhone 顛覆式的觸控螢幕互動邏輯,我們總能找到驚喜時刻。這是賈伯斯的風格,做一行就顛覆一行。經典的「One More Thing」環節,即使觀眾的預期再高,也總能超出他們的想像。

今年是庫克執掌蘋果的第十年。這十年中,庫克一點點補足了賈伯斯畫下的藍圖,蘋果也成為了史上第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公司。但以一個「偉大的 CEO」來說,他還缺少一個所謂的「顛覆性時刻」。

Apple Watch 可以看作庫克的一次嘗試。作為智慧手錶,Apple Watch 已經足夠優秀, 2019 年 Apple Watch 的出貨量甚至超過了所有瑞士品牌手錶的銷量總額。但 Apple Watch 始終還是一個依附於手機的輔助設備,如果拿下一代計算平台的標準來要求它,那還遠遠不合格。

AR 眼鏡可能是庫克手裡的下一張王牌。「 AR 將是核心技術」、「 AR 將和智慧型手機一樣具有開創性」、「蘋果打造史上最大的 AR 平台」近 5 年來,庫克不下 15 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 AR 的喜愛。從公開的專利文件來看,蘋果在 AR 領域的探索已經超過了 10 年。

蘋果AR專利

▲蘋果的第一個 AR 專利,是 2009 年為 iPod Nano 設計的「頭戴顯示螢幕」,能夠將圖像投影到設備的玻璃顯示螢幕上。圖片來源:patentlyapple

但 AR 眼鏡遲遲沒有發布,很顯然,蘋果在研發上遭遇了瓶頸。著名分析師郭明錤在今年 1 月就預測過,蘋果的首款 AR 頭顯設備會在 2021 年發布。但到了 3 月份,他將預測時間改成了「 2022 年中期」。實際上,早在 2019 年,科技媒體 DigitalTimes 就報導過,蘋果已經解散了負責研發 AR 眼鏡的團隊。根據領英資料顯示,團隊負責人也在 2019 年 2 月離開了蘋果。這背後的本質可能是,蘋果選擇的技術路徑—— AR ,搞不好是錯誤的,這就要提到另外兩個和 AR 相近的概念 VR 和 MR。

AR (Augmented Reality,擴充實境)強調的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互動。但現實世界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虛實之間的互動需要非常強大的即時計算能力。同時作為一個可穿戴設備, AR 眼鏡對便攜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在算力和能耗間找到平衡點,尤其當蘋果把 VR 作為下一代計算平台來研發時,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

而相對來說,由於 VR(Vi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是完全由工程師構建的虛擬世界,一切元素都更加可控,實際上硬體本身雖然也有技術難度,但是相對 AR 明顯更低。

MR(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則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混合的終極形態,VR 和 AR 的終點。VR、 AR ,MR,本質上是一個技術發展的順序問題。在通往 MR 的實現路徑中,蘋果選擇難度更高的 AR ,而它的競爭對手 Facebook,選擇了技術更加接近成熟的 VR。

「先抱住能保住的一隻腳,再爭取另外一隻」,這可能是 Facebook 堅持 VR 路線的心理。作為一家硬體公司,蘋果一直掌握了終端設備的話語權,這就讓以軟體起家的 Facebook 在競爭中非常被動。最好的例子就是蘋果在去年更新的隱私政策,大幅打擊了 Facebook 的個性化廣告推薦業務。要知道,Facebook 超過 98% 的收入都來自廣告業務。

2014 年,Facebook 收購 AR 領域的頭部公司 Oculus。時至今日,在所有的 VR 設備中,Oculus 的硬體以 58% 的市場佔有率占據了絕對第一, 1 / 3 的 Oculus 遊戲收入超過了 100 萬美元, 6 款遊戲超 1000 萬美元。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所有 VR 設備的出貨量即將逼近 1,000 萬台。這個數字和當年 iPhone 3G 的銷量大致相當。那是 2008 年,距離蘋果推出真正結束功能手機時代的 iPhone 4 ,還有 2~3 年時間。這是資本看好 VR 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蘋果和 Facebook 技術路徑的選擇,看似是競爭對手的差異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兩代人不同的選擇。祖克柏今年 37 歲,而庫克是 60 歲。一個規律的老頭,凡事追求精細化管理的供應鏈大師,他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可能就是將網路數據智慧和圖像識別能力融入的日常生活中。他並不想改變太多已有的現實世界,所以 AR 就是一個優先選擇。

而一個年輕人,他的想法可能是:「我為什麼一定要出門逛商場,我能不能在家裡戴一個眼鏡,就直接逛商場?」這就非常接近當下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實際上,VR 就是與元宇宙強烈相關的。祖克柏就曾經戴上 VR 眼鏡,在虛擬世界裡,接受了美國電視台 CBS 記者的專訪。

眼前,VR 已經驗證了商業化的可能性,蘋果面對的難題是 AR 遲遲不能成熟。但當 VR 的生態先起來後,可能會把 AR 作為一種技術運用進去,最終通向 MR,這樣蘋果就在下一代計算平台上被別人搶了先手。所以現在有傳聞蘋果也在做 VR 路線,這也可能是蘋果如此看重眼鏡、很早布局,但遲遲不能放出來的一個原因。

02 如果蘋果不做,小米( 01810-HK )智慧眼鏡怎麽理解

就在蘋果發表會的前一天,小米發布了一款智慧眼鏡。它透過 MicroLED 光波導顯像技術,就可以實現資訊顯示、通話、導航、拍照、翻譯等功能。這不是智慧眼鏡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早在 2012 年, Google 就發布了自己的智慧眼鏡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 可以實現很多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比如通話,收發資訊,拍照,查看地圖等等|圖片來源:WIRED

在當時看來,這款眼鏡是一款劃時代的科技產品,但它的商業化過程並不順利。初代 Google Glass 的售價不僅高達 1,500 美元,還存在應用程式缺乏、佩戴難受,甚至隱私侵犯這樣的問題。諸多問題使得 Google 眼鏡成為了一個「概念成功,市場失敗」的項目,最終 Google 在 2015 年停止了 Google Glass 的開發。

智慧眼鏡賽道崛起之初,市場普遍看好其潛力,認為智慧眼鏡有取代智慧型手機的潛力。市場的邏輯是,「行動的戰勝不可行動的,可穿戴的戰勝不可穿戴的」。換句話說,功能相同的硬體設備,便攜性越高,競爭優勢越大。例如智慧型手機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個人電腦。原因就在於,由於性能的提升,許多原先只能由個人電腦完成的功能已經可以由智慧型手機來實現,而且手機比電腦更加便攜,使用門檻更低。

但事實是, Google Glass 並沒有成功取代智慧型手機。 Google Glass 的失敗,在於 Google 做眼鏡的方式出現了錯誤—— Google 使用了網路思維去做了眼鏡。網路思維設計產品並不依賴技術本身的進步,它本質是在既有現實的基礎上找到新情境,再投入資本加以改變。以網約車為例,滴滴就構建一個「共享汽車」的情境,並且持續燒錢,最終實現這個情境。

但智慧眼鏡本質是一個硬體產品,設計一個硬體產品時,公司必須首先從技術和供應鏈出發,第二步才是找到使用情境,然後逐漸顛覆情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技術的進步,也需要供應鏈的支援。Google 設計 Google Glass 時,就預先瞄準了一個「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的情境。或許在立項之初,脫離技術時代的情境設想,就註定了 Google Glass 的失敗。

Google 之後,社交公司 Snap(SNAP-US) 也發布了自己的智慧眼鏡 Spectacles。它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加上攝影機和社交分享,做了個徹底的功能手機。最終 Spectacles 的結局也與 Google Glass 相同,只售出了 15 萬件左右,Snap 損失近四千萬美元。

「不務正業」做智慧眼鏡的公司不止 Snap 一家,另外一家傳統音響 Bose 也參與了智慧眼鏡這個賽道。不過 Bose 的智慧眼鏡更像是一個集成了藍牙功能的普通墨鏡,仍要連結手機使用,Bose 的這款眼鏡離人們預期的智慧眼鏡距離還比較遙遠。至於小米的智慧眼鏡,小米在宣傳中特意強調了這款眼鏡「不是手機的第二塊螢幕,而是獨立操作的全新智慧終端」。但小米眼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AR ,其本質還是輔助性質的顯示設備,並沒有空間感知能力。

今天 AR 眼鏡的核心問題,還是顯示技術還有瓶頸,算力和能耗無法兼顧。業界普遍認為用戶能承受的極限是 100 克,低於 50 克才是比較合理的重量。這是普遍困擾業界的一個難題。小米眼鏡雖然距離正式發售還需要時間,但算是邁出了智慧眼鏡的新一步,那就是可以脫離手機獨立存在。這意味著眼鏡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產品,而非一個手機的依附。即使今天這個眼鏡也還還遠不夠完美,跟 AR 眼鏡也不是一個概念,但類似這樣的智慧眼鏡可能會打開一些市場的需求,算是成長為「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的一級台階。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